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回顾了民族概念在中国的出现及其学术探讨的三个时期。前1949时期,民族概念的学术讨论与国家和政治密切相关,受西方民族主义和民族一国家理论的影响深远。1949—1989时期,民族概念的学术讨论被纳入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模式的分析框架,焦点是民族形成问题和民族译名问题的讨论。1989年以后时期,面对西方理论的冲击和与世界学术对话的需要,关于民族概念的讨论向解构和多元化反思发展,其中“族群”概念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论。本文认为,在持续一个世纪的发展以后,综合国家政治与学术讨论的影响,中国的民族概念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2.
从国家政治的视角出发,需要对当下的民族问题作出一种知识定位。也就是说,需要反思西方关于民族与族群的知识生产及其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我们通过一种什么样的知识工具来理解民族问题,而且这种关系背后所包含的政治哲学原理也有必要成为反思对象。鉴于现代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从西方社会发展经验中衍生出来的,因此这种知识定位对于中国来说并不适用。无论是西方族群理论关于族群本质的争论、对西方民族国家典型模式的理解,还是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辩论,都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影响解释民族问题的知识逻辑。本文将围绕这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试图从宏观维度上发现中国民族问题的知识坐标。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是世界上典型的多民族地区,东南亚国家除泰国之外,均经历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由于殖民者对东南亚不同民族往往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再加上东南亚各国在争取民族国家独立的过程中曾受西方古典民族主义思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种语言"的影响,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独立之后不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宗教信仰的差异等因素,引发了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民族矛盾和冲突,甚至产生民族分离意识.作者认为,在多民族国家里,缩小不同民族的经济差异、消除民族歧视、允许多种宗教和多元文化并存,是促进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本土学术话语中的“民族”概念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古代“族”的概念以及“族类”观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群体分类体系.近代“民族”的使用始于西方术语翻译和汉语由文言向白话的转变,明显受到西方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理论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与苏联模式长期在我国民族理论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围绕民族译名及民族形成问题出现过几次论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民族概念的讨论日益朝解构和多元反思的方向发展.综而观之,中国本土民族概念的传统导源于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强大的包容性使其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外延宽泛、使用灵活的独特话语体系.目前学界对民族国家与现代民族国家的使用不够规范,建议把民族国家作为特指性概念专门指称西欧早期民族国家,而把现代民族国家作为泛指性概念,用来指称所有时期和类型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5.
我们思考当今世界各国的民族关系,很难脱离全球化这个宏观历史背景。今天我们研究一国内部的民族关系时,已不可能忽视境外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因素对该国民族关系的影响。面对全球化浪潮中西方政治理念、经济制度与意识形态在其他国家的扩散,各国的传统制度和文化将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各国对外来文化也势必出现反弹,以提倡本国传统的"复兴"来与外来文化相抗衡。因此全球化与各国的本土化实际上是两个并行的潮流。全球化的扩散是不可抗拒的,本土化的反弹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思考中国民族问题时,应借鉴中国历史和其他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对待中国现行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很多学者都言必称“民族—国家”理论。对此,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国家和民族之间包括三种具体关系:民族与民族(民族—民族)的关系、民族与国家(民族—国家)的关系和国家与民族(国家—民族)的关系。就国家和民族的关系而言,在探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中,我们需要找回“国家”,并在民族理论中给予“国家”居于民族之上的位置。我们认为,在“国家—民族”自上而下关系框架下,国家的角色处于主导地位,而民族则是从属于国家。中央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官本位”的“分级管理”“属地管理”和“分类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化的行政管理体系和实际运作机制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历史.国家结构形式问题,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和各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对采用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总结和借鉴了世界各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将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并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坚持、完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6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基本成功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优越性,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世界体系和民族关系:解读现代民族问题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之间的交往行为在其所处的历史体系中发生 ,并从这个体系获得本质内涵。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现代世界体系对现代民族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由国家的政治结构和法律制度所决定的各民族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经济利益和文化权利 ,是现代民族关系的本质。建立在排斥性认同基础上的民族国家观念制度及政策实践与现代国家多民族社会构成之间的矛盾 ,是现代国家内部各种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的理论和实践渊薮。改善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 ,必须从改造民族国家观念制度、重建政治共同体认同标准入手 ,其本身就是改造现代世界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周平 《中国民族》2015,(3):44-46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仅多次使用"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而且以此来论述中国民族工作的重大问题。这样的论述从多个角度揭示了中华民族问题的本质和内涵,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思想。这个中华民族思想的提出,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体现着中央领导集体民族问题治理的顶层设计,必将对中国民族关系格局及民族工作实践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治与共治:对西方古典民族政治理论的宪政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西方古典民族政治理论与西方单一民族国家的政治理论有关 ,它是西方殖民时代后期的产物 ,其理论基础源自于古希腊、罗马以来西方以个人权利为核心的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 ,属于公民政治的范畴。从宪政的角度来讲 ,现代西方宪政理论也是在“公民政治”和“公民权利惟一”的理念上建构起来的 ,在其进行国家政治建设的时候并没有将民族关系作为宪政制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来加以考虑。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宪政理论上往往疏于研究。本文旨在从民族共治理论出发 ,揭示西方宪政理论中存在的误区和片面性 ,进而指出民族共治理论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民族政治问题 ,而且也应当是多民族国家宪政的基本原则和相应的制度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1.
龙运荣 《民族论坛》2004,(11):55-56
民族问题广泛存在于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中,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们新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民族学问题,正确处理和对待民族学问题是新闻工作的重要方面。一、民族学问题是新闻报道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要讲民族学问题必先谈到民族和民族问题。所谓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关于什么是民族问题,江总书记在19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泰语民族的迁徙与现代傣、老、泰、掸诸民族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何平 《广西民族研究》2005,84(2):134-143
泰语民族的发源地到底在哪里?或者说今天分布在中国云南和与之毗邻的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区的现代傣、老、泰、掸诸民族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一直是国际泰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泰语民族的发祥地是在今广西、云南和越南交界一带地区,其先民是后来才辗转迁徙到今天他们居住的这一带地区并形成今天分布在中国云南和东南亚的傣、泰、老、掸诸民族的。  相似文献   

13.
跨界民族是指那些因传统聚居地被现代政治疆界分隔而居住于毗邻国家的民族。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一个国家为主体民族的同一个民族分布在相邻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是这些国家的少数民族之一;一是同一个民族被不同的国家划分.没有自己的民族国家(如库尔德人和萨米人)。跨界民族问题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广西民族研究》2015,(2):172-176
(2014.12~2015.1)(本栏目特邀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满达日花主持)一、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背景依据﹒实践价值﹒困境原因﹒对策建议:关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若干思考/陈茂荣//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⑹.-52~61从土人到土族:以土族为个案重新审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祁进玉//青海民族研究.-2014,⑷.-67~73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解读/黄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⑹.-7~12共生关系的构建与发展:新疆阿勒泰草原一个微型多民族社区的个案/罗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⑿.-29  相似文献   

15.
冲突与整合是民族关系、民族与国家关系的恒常旋律.回首过去,红极一时的民族国家构建以及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激荡都给人类历史留下了民族冲突的恐怖魅影.举目现今,世人都在殷殷期冀和平,悉心守望难得的民族和解与共处.然而,不时复燃、间或新生的民族冲突总是在告诫人们:民族冲突是人类关系难以治愈的顽疾,民族差异的长期存在,往往使族性成为政治动员的工具.族群动员理论是揭示民族冲突缘何发生的西方族际政治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6.
青年朋友:当我们把这个新栏目——《民族问题常识讲座》,奉献给你们的时候,我们想说明,这是一个专为你们开设的、普及民族问题知识的专栏。我们打算先讲十二个题目,都是你们所关心的有关民族问题的常识。比方说,什么叫民族?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为什么说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是“两个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内容?什么叫民族问题?我们怎样正确处理它?等等。我们将努力办好这个专栏。但愿它能使您喜欢,给您以帮助。您有什么问题,欢迎随时提出。我们将尽力为您服务。——编者  相似文献   

17.
西方人类学家从不同视角对人类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诸多研究理论,甚至派别。从环境决定论到环境可能论,再到文化生态学,进而衍生新功能主义和民族植物学。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认为特定文化因适应特定的生态环境而表现出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从而构建了文化生态学。这对生态人类学这一学科的确立产生了深刻影响。今天,我们在接受、消化与吸收西方学术资源时,需要摆脱西方生态人类学的文化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更需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思维习惯,真正从人类文化与自然生态为有机整体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和分析问题,让生态人类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延续。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民族识别工作,最终确定我国的民族结构框架是56个民族。公民民族身份的确认、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各项民族优惠政策的设计与实施都以这一结构框架为基础,因此,民族识别工作是新中国一切民族工作的基石。这篇序言回顾了苏联的民族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民族理论的影响,提出了关于民族识别工作的口述史调查是我们今天从基础理论和政策设计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新中国民族关系的重要切入点的观点。近年来西方学者已经在我国国内开始了相关的口述史调查,并发表了研究成果。及时加强国内学者的相关口述史研究并开展国际对话,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通过系统深入的口述史调查,也许我们能够对当年识别出来的中国民族框架获得更为客观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民族问题具有多重属性,既表现为经济问题,也表现为政治问题,还表现为文化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可能认为是"政治化"或"文化化".民族问题的"一个发展三个关系"的论述表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最根本的方面是促进民族发展,实现民族进步和共同发展;协调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  相似文献   

20.
主权赋予了现代国家进行民族治理、处理民族问题的自主性,而各国具体的民族事象和民族结构关系又彼此不同.在将民族国家分类为准同质性民族国家、移民国家、传统帝国转型国家、部族或民族整合型国家的基础上,本文旨在通过归类对比分析,着力于揭示民族问题和民族治理的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