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重庆城市建设加速发展,重庆将所辖大城市或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定格为区域性中心大城市,为各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的定位,既指区域性经济中心,又指区域性文化中心.在现阶段区域城市建设中,发挥文化功能,彰显文化个性,丰富文化内涵,完善文化设施,打造文化品牌,树立文化形象,是推进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一项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2.
一、经济圈与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圈又称经济区或经济带,它是地域分工和生产专业化不断发展的结果.世界经济空间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均衡的特点,而经济圈是由中心城市(或大城市)和周围广大的农村地区,相邻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镇)共同构成的一个在各种经济要素之间以市场经济关系为基础,以城市网络为纽带而紧密联系的区域经济发展有机体.其中中心城市是一个增长极,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龙头或极核.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长不能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总是首先在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点上不断发展成为经济增长中心(极或城市).以大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交通、通讯、信息等设施形成辐射联系次级中心城市和区域腹地,利用资源和产业集中配置于区位优势显著的中心城市,从而有利于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并通过经济圈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辐射功能和扩散半径,进而带动更大范围的经济成长,这是经济圈的基本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将形成十大城市群。除已有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还将涌现出七个新的城市群。  相似文献   

4.
金融集聚视角下的中国大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集聚将能够推动大城市产生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以及金融网络效应等,让集聚区的金融机构获得前所未有的递增效益。然而,由于空间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城市的金融集聚程度与国际金融中心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对于城市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作用也有不同。因此,本文将尝试着从国际金融中心的经济增长方式来获取一些有益的经验,并力求尽快改进我国大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尤其是从金融集聚的视角下推动我国大城市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切实发挥出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实力的提升功能。  相似文献   

5.
财经聚焦     
《决策与信息》2006,(6):70-70
我国外汇储备猛增存在负面压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获批准建立;中国经济未过热但已达增长临界点;三大因素制约我国外贸发展;大城市圈将主导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6.
阮应国  周浩 《决策》2011,(10):I0018-I0019
区域金融中心是以区域经济为基础形成的资金融通和聚散的枢纽,由于金融中心的重要作用,国内的一些地区和大城市开始注重建设和发展金融中心。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和中部崛起战略的继续实施,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龙头,对金融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根据经济辐射理论和梯度经济原理,结合重庆市十一五规划,针对重庆市经济极化现象严重、经济梯度不合理、经济二元结构突出、城乡经济差距过大等现实,重庆市应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为突破口,形成大中城市围绕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围绕中心大城市、中心集镇围绕中小城市、中小城镇带动农村的城镇化发展网络格局。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越跨,建设具有高品位现代城市文化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新重庆。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思考城市发展问题,而不习惯从经济要素和功能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此,各地经济发展的中心往往都和政治中心联系在一起。这实际上仍然是计划经济所带来的结果,是计划经济时代人、财、物力向中心大城市转移所带来的结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经济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张显,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更加突出,经济落后地区的  相似文献   

9.
城市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是区域经济发展导致人口、产业、城市群等要素的大规模聚集而形成的,是以核心大城市为中心,以围绕中心城市的众多城市群为支撑和辐射区,以区域快速便捷、覆盖面广的交通、流通和通讯网络为基础,以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商品(含货物、服务)为载体,由众多的联系紧密的产业链为纽带形成的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体系。简而言之,构成城市圈的要素为  相似文献   

10.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大城市要消除隐患、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降低城市运行风险,应当重视并解决大城市的基础空间结构问题。为了空间结构趋于合理,从宏观上应设置兼备多种功能的大城市隔离带,即在将建成的大城市中,从宏观的角度设置若干兼备多种功能的开阔地带,把大城市有序地单元化。它不同于现有的城市规划中的应急避难场所,也不同于绿地和公园,具有把城市有序单元化以及缓冲突发公共事件危害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正> 用“大城市圈”的思路规划建设“大大连”符合大城市的发展规律。所谓“大城市圈”,就是以大城市为中心,在大城市辐射力和城市功能有效覆盖的地区内建立起一个空间广阔、规模巨大的城市群。规划建设“大城市圈”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经济是规模经济,我国突破行政区划的大城市化势不可挡。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区之后,又有西三角经济区之说,即重庆、成都经济区,或三峡库区、四川盆地经济区,或重庆、西安、成都经济区。西三角经济区中,重庆与西安、成都的竞争是中心城区的规模扩张、集聚和辐射能力的竞争。重庆中心城区急需扩张。  相似文献   

13.
《决策导刊》2006,(10):19-20
“十一五”时期,是永川现代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扩张期,是工业经济、商贸物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和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期,重庆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将永川等6个城市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决定,永川近期将启动6.27平方公里的城市东部新区和重庆永川工业园区大安工业组团5平方公里的城市东部工业新城建设,这些都为永川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为此,永川将着力抓好以下工作,全力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努力为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14.
江津,长江之要津。幅员面积3200平方公里,人口146万人,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面向新世纪,江津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区域影响力日益提高,江津的文化形象与文化地位被自然而然地提到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90年代起,企业“迁都”逐渐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特殊现象。一些企业纷纷把公司总部或重要部门从小城市迁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有的甚至迁到海外。在企业“迁都”的背后是“总部经济”悄然兴起。“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拥有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并将生产制造基地分布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16.
中共重庆市委二届三次全会决定把万州、涪陵、江津、永川、合川、黔江建设成为大城市或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六个城市末来的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这一决定符合重庆的市情,有利于重庆发展一中心多组团分层次的城市群,最终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17.
“十五”期间,永川市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把永川建设成为渝西经济走廊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大城市和重庆职业教育基地”的定位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一三五”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强大新永川、营造渝西中心城这一目标,突出强产业、大城市、新营运三人战略重点,全力推进基础固市、工业强市、流通旺市、城市升级、城市经营五人工程,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楼宇经济是在楼宇内产生、发展,并集聚、衍生、扩散相关产业,带动区域集聚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楼宇经济发展催化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实力持续的提升,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1中心城区楼宇经济存在的问题1.1高端楼宇集中入市,竞争激烈虽然各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楼宇都有不同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但是总的看来,中心城区楼宇经济普遍存在楼宇集中入市、产业同质化、功能趋同等问题。密集的楼宇供应、集中的  相似文献   

19.
江津,长江之要津。幅员面积3200平方公里,人口146万人,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面向新世纪,江津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区域影响力日益提高,江津的文化形象与文化地位被自然而然地提到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四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发现四川与全国各省、市之间,省内各市州之间的收入、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差距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特征,应瞄准缩小人均差距的战略目标、明确信息化引领的战略路径,实现"一干多支"的战略布局。成都通过提升数据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功能,完善铁路、航空枢纽,疏解非省会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带动成都平原建设经济副中心,川南、川东北、攀西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