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9 毫秒
1.
越南封建主义和封建道德的兴衰是同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的。事实证明 ,奴隶社会衰落之日 ,就是封建社会兴起之时。在封建社会内部 ,形成了两个相互对立的阶级 ,即封建地主以及依附于地主的农民。从经济的角度说 ,地主阶级虽然人数较少 ,但却占有农村的大片土地 ,通过地租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农民阶级虽然人数众多 ,但由于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 ,因此他们不得不为地主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 ,在经济方面不同程度地依附于地主 ;从政治上来讲 ,不同国家的封建社会相互之间差异很大。在欧洲国家 ,封建主义是一种典型的领主式的封建主…  相似文献   

2.
封建地主制是西欧封建社会的最高阶段,是工商地主阶级主宰一切的时代。这时,西欧工商地主阶级不仅把商业贸易和殖民掠夺扩展到全球,而且还把简单商品生产推向最高峰,从而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封建地主制是最完善的封建制形式,在发展封建经济,特别是在发展商品经济方面,比封建领主制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在封建社会,土地是财富和生殖财富的主要形式,土地制度自然成为封建社会的基础。封建土地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封建制形式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着。在封建地主制下,一块土地的所有权为许多封建主所分享的现象已不存在,受到的限…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粗线条勾划出自耕农经济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影响。一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自耕农经济的特征。 (一) 纵向分析,把自耕农经济同中国封建社会的其它经济力量相比较——它前面是地主,后面是佃农,头上是封建的上层建筑。 1、自耕农是小私有者。占有少量土地不但是它们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区别于佃农的主要标志。地主靠出租土地剥削别人的劳动生存,佃农靠租种别人的土地度日,自耕农则耕种属于自己的土地自食其力。自耕农土地来源大致有三:其一,农民自行垦荒,例如,汉魏之际封建政府就曾鼓励流民开垦土地,官府督课下在内地州郡开垦,自耕农自发开垦,以宗族屯坞形式在山区垦荒。其二,历代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培植自耕农的主要条件,每次剧烈的阶级搏斗部有力地打击  相似文献   

4.
西欧中世纪后期,在时间上大体与中国的明朝相一致,并且同属于封建地主制类型。本文就二者在政治上的异同进行分析。 一、在国体方面的异同 政治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就国体而言,西欧中世纪后期各封建王国和与之相当的中国明王朝,都属于封建地主制类型的国体。二者在国体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都是由封建地主阶级来管理国家 西欧封建领主制时代(11世纪至14世纪),封建领主阶级是国家的主宰者。 15世纪,当西欧封建地主制确立时,有部分封建领主在封建混战中被消灭了;有一部分封建领主顺乎时代的潮流依附于王权,汇入新兴地主阶级的行列。封…  相似文献   

5.
一、市场理论 一级的思维方式会认为。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属于 统治地位下的中国怎么会有市场理论!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中国封建经济 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在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生产方式产生之前,有一个邦国林立的春秋战国时代,它们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它们共同的经济基础是领主经济又日益被地主经济所替代,土地的自由买卖为交换提供了物质基础,并起了刺激性的作用。经济方式的日趋一体化,为商业资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所以出现了东周时期商业资本的猛烈发展。一个有相当力量的商人阶层在各国活动着。(一)珠宝…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社会在发展形态上,同西方社会有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东汉农村社会形态的具体分析,说明从古代农村公社衍变而来的家族宗法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形式,宗法血缘关系是中国封建制度社会组织的纽带,等级——阶级寄寓于宗法关系之中。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阶级关系和上层建筑,无不受到宗法制的制约和影响。而西方的封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制残余不断被冲破,社会的发展基本上没有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束缚,从而造成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特点。这是东西方社会发展不同道路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形式。中国封建社会以帝王、家长为核心的封建宗法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用资本的所有制作为决定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根本因素,这是对的.但是,马克思认为这样一个阶级定义适合于用来分析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阶级结构,那就有问题了.例如,二十年代苏联学者发现,用这个阶级定义去分析亚洲社会,就遇到很大困难.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封建领主之所以取得权力和大部份剩余产品,不是因为他是财产所有者,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官员.因此,封建中国的官吏是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引起许多争论.  相似文献   

8.
一印度的封建社会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欧洲中世纪,封建领主是以封建庄园的形式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其处于依附地位;中国在解放前,地主是通过租佃等形式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其处于依附地位。印度没有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封建庄园,也不同于中国过去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印度封建社会结构的基层是村社。印度是通过种姓制度把低种姓的人和贱民束缚于村社,使其处于依附地位的。在印度村社制度下,存在着两种依附关系。一种是低种姓的人和贱民对整个村社的依附关系。低种姓中的工匠和手艺人要对全村供应生产和生活用具,如农具、炊具等;或为全村人劳动服务,如理发、洗衣等。贱民则要负责清除垃圾,处理死了的牲畜,或操其他被认为  相似文献   

9.
封建领主制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个发展阶段。与封建村社制相比,它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摆脱了村社制的闭塞性,开始向开放性的封建制迈进。然而,由于它刚脱胎于封建村社制,还有许多局限性,所以,它又有待向封建地主制转化。一 当蛮族入侵的浪涛平息之后,日耳曼诸王国都忙于各自的国务和西欧范围内的政治纠纷,无暇东顾。然而,当十一世纪西欧封建领主制确立之后,形势却发生了新的变化,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政治上,都打破了村社制时代的闭塞状态。这时,封建领主阶级不仅迈出西欧,而且冲出欧洲,在欧亚大陆上耀武扬威。西欧封建制开始进入开放性的时…  相似文献   

10.
西欧中世纪中期(11~14世纪)和日本12~16世纪时期,就封建制类型而言,同属封建领主制。本文就二者在政治制度.上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 一、在国体方面的异同 国体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二者在国体方面的共同点有三个。 一是封建领主阶级管理国家。11世纪在西欧范围内已完成了封建化,封建领主制最终确立,以国王为总代表的封建领主阶级成为封建国家的领导者。在日本, 11 85年最大的武士集团关东源氏,消灭了平氏,控制了中央政权。1192年,源赖朝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在镇仓设立将军幕府,开始了武士贵族即封建领主阶级专政的新时期。 二…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政治价值观视阈的政府职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义保 《学术交流》2007,19(1):45-47
政治价值观和政府职能紧密相关,一定社会主流政治价值观通常会影响产生既定社会的政府职能。我国传统社会占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儒学价值观,为专制王权和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提供了合法性支持。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背景下的整体主义价值观影响下,我国传统社会形成了以阶级统治职能为核心、社会管理职能为附属的全能主义政府职能模式,有力维护了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满足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现在我们来考察一下司马迁的道德观。恩格斯家过:“人们恢复自觉力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就是说,从生产交换所业已进行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反杜林论》)因此我们在问题展开之前,有必要先来划定一下他的阶级属性。我们认为,司马迁是地主阶级中的一员。这是因为,司马迁生活的那个时代是地主阶级统治的封建时代,他又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时代的特点和家庭的出身就决定了他首先受的是  相似文献   

13.
日本德川幕府的土地制度为等级领主制,亦称为"石高分封制",这种土地制度改变了中世以来多重土地支配隶属关系,是以领主农民间的阶级关系为基础的封建领主制.它通过检地将土地生产力表现为"石高",明确了农民保有土地的担税责任.建立起幕府一大名一农民间的统治、被统治关系.德川幕府的领主及其家臣武士团整体离开农村,集中于城镇,他们的生活来源基本依靠农民交纳的地租,小农经济是德川幕府幕藩体制的经济基础.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直接影响到德川幕府统治的稳定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民本主义是孙中山平均地权土地纲领产生的思想渊源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在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迅速将民本主义与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经济学说接轨,发展成为政治上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与经济上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纲领的实施范围是指全国土地而言,并非单单解决城市及近郊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问题;平均地权土地纲领具有切实操作的可能性,然而这一可行性又是有条件的。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不仅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伟大纲领,而且是铲除封建地主阶段经济基础,转变地主阶级属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关系在法律形式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反映,因此研究那个时代的土地问题、农民问题,必然要涉及到法律问题。对中国封建法制史的研究,目前似乎还是一个人们关注甚少的领域,然而把它与土地关系史、农民运动史结合起来考察,却可以更好地认识封建社会的农民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6.
汉武帝时期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以此为标志,封建地主阶级融汇儒法,威德并用,确立了自己统治思想的基调。但是,一个阶级统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绝不能一纸圣谕便可裁定。在以后长达20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封建社会各种矛盾不断消长斗争,使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以至衰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魏晋到盛唐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时期。它介于秦汉和隋唐两次长期大统一之间,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思想发展得更为完备、更为精致的阶段。 任何统治思想重大的转折性变化,无不表现为在保…  相似文献   

17.
辨析以人为本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生而平等的作为类的独立的人,这种人摆脱等级和人身依附关系,是在世界历史中形成的。中国作为典型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东方国家,经过了“民”—“人民”—“人”的转换历程。中国封建社会民不同于欧洲的农奴,中国的民在人格、经济、政治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与“官”相对立。“人民”是“人”与“民”的结合体,兼具人与民的双重特性,人民是与敌人相对立的政治概念,是原来“民”的主体,但已排除了地主富农、官僚资本主义等反动阶级,它是共产党服务的对象,同时,用人民概念表明政权的性质。“人”和“人民”一字之差但不可等同。随着历史的进步,敌人这一与人民相对立的阶级力量退出历史,使人民概念失去了与其相对应的存在前提,人民开始向马克思所说的作为类的人回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才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人民为本。当然,人民作为世界通用的概念将长久使用,在非严格意义上,称“以人为本”为“以民为本”或“以人民为本”也未为不可。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存在着一种大家熟知的情况,即每当一些较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起义农民则建立起与封建王朝相对立的政权组织。最终结局,除个别的由于取得全国的统治地位,蜕变成为新的封建政权外,多数则在与地主阶级激烈搏斗中被绞杀。这种在农民起义的革命烈火中产生并存在一定时期的政权组织属于什么性质?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看来,超人类社会的道德是没有的”①。“义”作为一种“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②。在封建社会里,农民和地主是两个彼此对立的阶级。因此,就“义”来说,当然也有两种彼此对立的“义”。 农民阶级的“义”,在历史上是进步的。它既是奴隶阶级之“义”的发展,又是本阶级实现革命目标的重要保证。柳下跖说:“出后,义也”③,把在阶级搏斗过程中,不怕牺牲,为掩护同志而自己撤退在后,叫做“义”。《水浒》里的晁盖,提出“竭力同心,共聚大义”,依靠革命农民的“同心”、“共聚”,来实现“大义”。这里的 “大义”,就是造地主阶级的反,革地主…  相似文献   

20.
对中外历史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异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本文试图对法国、中国和英国这三个国家处于相同历史阶段的同一制度进行对比,从它们所具有的特点论其不同的作用。一、法、中是东西方的君主专制度类型国家中的典型 法国的封建政治经历了封建领主割据君主制、封建等级君主制和最后的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三个主要历史时期。法国的封建专制君主制是法国的社会经济和国家政治生活发展到新的阶段的产物。它是在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形成中建立起来的①。专制君主以封建贵族同资产阶级斗争的调停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