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人的感情生活崇尚多味 ,避忌单一。特别是作为审美情感主要形态的悲与喜 ,在艺术作品中总是彼此渗透、互补共生。多味性、相间性实为中国悲喜剧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西戏剧内在审美特征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论述。通过二者的比较研究,反映出中西方在政治文化、情感价值、人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审美活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是被动的接受审美客体而是两者的交融、契合的过程。审美主体通过感受、选择、抽象和创造使现实客体成为审美的,而形成了与客观世界不同的感悟——审美变形。审美变形是审美活动过程中生成审美意象的一种美感经验方式,以自身审美经验,形成一个主客体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4.
赫哲族神话中的女性形象集合了民众的审美价值取向,是独具地域特色的外在美与拥有非凡萨满法力的神性美的融合,亦是孕育生命、敢于牺牲自我、极富英雄主义的崇高美与恪守伦理道德、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悲剧美的统一。这种神话女性审美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赫哲族传统的女性审美价值,并作为原型对史诗“伊玛堪”的女性形象塑造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喜剧摆脱传统的程式化结构和僵死的观念,走向自身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本文以莎士比亚为个案,考察中国现代喜剧作家和理论家在建构自己的喜剧文化和喜剧样式的过程中,如何向西方寻求理论资源和审美范型.  相似文献   

6.
作为人类精神产品,新闻理应包含求知、求美两种追求。但长期以来新闻与美无缘的观念弱化了新闻的审美追求,导致许多新闻作品平淡寡味,枯燥呆板,抽象空洞,千文一面。形象美是新闻审美的重要因素,采取包括文学手法在内的多种手段着力增强新闻写作的形象美,无疑是提升新闻作品审美价值,提高新闻作品可读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原始时代后期是一个以丑为美、美丑混淆的时代,许多丑恶怪诞的动物形象被形式化为具有审美意义的纹饰。丑恶怪诞的形象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与人们的原始宗教观念有关。这些形象具有威慑侵犯的护佑意义,也是炫耀暴力与武功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同时,这些形象也显示出人类童年那种天真、拙朴的创造智慧,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依据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人类的存在模式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种:生命存在模式和技术存在模式。人类的审美活动在技术存在模式中采用的主要是认识论的视角,而建立在生命存在模式上的生态审美采用的则是把认识论的审美规律和生态存在论的审美规律有机结合的双重视角。  相似文献   

9.
谭轶 《重庆社会科学》2007,(2):111-113,121
本文借用罗伯特.基欧汉等美国学者所提出的观念因素的三种作用方式理论,通过考查东盟的例子寻找观念因素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文中具体分析了东盟各国如何在观念的作用下界定自身的共同利益,确定共同的目标与行动方式,如何解决分歧与矛盾,使东盟的合作在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仍能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0.
燕世超 《江淮论坛》2006,(3):165-170
中国古代英雄侠义小说中的喜剧形象是以独特的喜剧形式体现出来的民间英雄的化身,具有民间艺术形象和英雄人物的双重特点。其喜剧形式主要表现为创设滑稽情境、制造情节巧合和运用升格的夸张手法。作为中国小说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形态,其文化内涵表现为:满足读者虚拟的生理快感,虚构英雄神话,特别是通过采用民间视角、坚守民间立场和意识形态的狂欢化,达到解构正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喜剧性矛盾是事物内在矛盾极度夸张的艺术表现。一方面,构成喜剧性矛盾的两种因素往往相互背离,南辕北辙,恰成反对,形成一种自我拆解的离心力;另一方面,喜剧的对象主体建基于特定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审美标准、知识结构上的性格、言行、思维方式等等,又与审美主体所认同的常规常情、所遵循的认知逻辑与行为规范等构成背反;其"自反性"与"反常性"的复合叠加,构成了喜剧性的内核和骨架,由此昭示出喜剧性矛盾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继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之后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后现代主义戏剧大师,品特虽深受贝克特之影响,但又未完全背离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戏剧传统。品特的剧作喜剧性与威胁性相统一,荒诞性与真实性相融合,语言破碎、简洁、诙谐幽默而富有潜台词,别具艺术风格,因此被誉为"威胁性喜剧"。  相似文献   

13.
东北民俗喜剧中的"傻子"形象运用个性化和反常化等方式制造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人们新的审美期待;它的游戏与狂欢特征满足了人们追求自由的需要;其自嘲品格也唤醒了当代人对自我存在的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4.
王尔德喜剧中的花花公子形象是英国传统文化与维多利亚后期消费时尚融合的产物.在他们身上,既保留了英国传统绅士的某些特点,又体现出消费享乐的社会伦理,其消费享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使他们同勤勉的中产阶级划清界限,对传统的清教道德形成有力冲击.作为消费时尚的体验者、传播者,花花公子颇具个性的装扮既具引领消费时尚的意义,又蕴含着对当时的社会语境对人的压抑进行无声反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曹禺在剧作中以变形的方式来思考宇宙间的“神秘力量”和人生困境 ,力求探寻、确认悲剧人生的意义。这有助于把中国现代悲剧意识和悲剧艺术发展到新的高度。本文从接受主体曹禺出发 ,分析他对奥尼尔悲剧观念的接受与变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美丽总是愁人的--论作为一种审美体验的忧郁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悲剧视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形式由来以久,但现在来看事情并非如此.悲感现象里的哀怨表现是审美文化中的下品,作为对生命力的肯定的英雄悲剧也并不能达到审美体验的颠峰.只有与幽默感相通的忧郁体验,才能凭藉其生命深度达到审美意识的极限.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有助于人们在审美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审美与人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杜庆华 《云梦学刊》2002,23(5):62-64
曹禺在剧作中以变形的方式来思考宇宙间的“神秘力量”和人生困境 ,力求探寻、确认悲剧人生的意义。从接受主体曹禺出发 ,分析他对奥尼尔悲剧观念的接受与变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8.
赵晓红 《东岳论丛》2000,21(3):120-124
女性形象社会地位的下层化,思想性格的平民化,语言的本色性,体现了元杂剧女性形象的审美情趣。元代统治阶级不注重封建教化,客观上有助于异端思想的滋长;市民队伍的壮大、市民思想意识的发展,加上作家思想状况、生活态度的改变,社会地位的低下,是产生元杂剧女性形象平民化审美情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郑素华  朱静燕 《兰州学刊》2007,(11):156-157,172
宋元戏剧中存在着丰富的喜剧性因素,表现在六个方面.其形成并非偶然,戏剧创作、戏班演出、观众需求等环节的商业化影响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赵小琪 《河北学刊》2003,23(1):125-129
本文在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双重格局中论述了台湾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的三种不同的接受方式,试图通过对台湾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异”与“同”的比较,发现台湾文学在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时呈现出的共同规律,并深入论述了这种规律性运动对台湾文学的现代化进程的意义及其存在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