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往的研究基于单雏视角解释“产权正义”,没有明确区分“产权”的多种外延,仅将“正义”理解为相时正义,从而为理解产权正叉的概念带来许多障碍。如果基于多维视角,则产权正义中的“产权”既可以指财产权利,也可以指产权制度,还可以指产权关系;正义既有相对性的一面,也有绝对性的一面。因此,“产权正义”不仅可以指“财产权利正义”,也可以指“产权制度正义”,还可以指“产权关系正义”,而且是“相对正义”与“绝对正义”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179-183
伴随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市化的扩张,农地产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实现农地产权正义以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是当前构建和谐农村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实现农地产权正义的基础条件是明晰农地产权主体,解决地权主体虚置、结构失衡和边界模糊问题;实体要件是充分赋权以弥补农民土地权利的缺失与不足;形式要件是完善农地产权证书形式与运行程序形式,解决已有产权形式存在的缺陷;目标要件是摆脱行政化的利益分配格局,代之以市场化的利益分配取向;行为关系要件是约束产权相关主体行为,防止农地侵权行为发生,以及被侵权后有可救济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3.
产权公平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产权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价值尺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全发展必须确立一种健全的产权公平观 ,构建一个产权获得、使用和有效配置的公平机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产权伦理原则 ,产权公平主要包含拥有财产的权利平等 ,获得产权的机会的均等和以共同富裕为最高目的三个方面的价值规定  相似文献   

4.
制度正义论——制度的伦理学话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社会解体后,原来的单一秩序转变为人与规范的关系问题,人与规范成为秩序的两个不确定的变量,从而产生了正义问题.在伦理学史上,以重建伦理秩序为目的,对规范原则的探讨形成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城邦美德基础上的等级正义、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个体自由基础上的道德正义、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当代试图克服现代性道德危机的伦理正义等制度正义理论.对这些理论作出历史与逻辑的辨析,厘清个体与整体、自由与秩序、道德与伦理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助于重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5.
为了达成持续并正当地获取个人利益的目标,我们需致力于将源于内心中利己主义的私利原则同公义原则相调和。亚当·斯密所展望的这种调和可以通过让道德参与开放的市场竞争与革新创造而实现,而孔子所倡导的调和是通过运用一些转换手段使得个人将私利向着公义转变。笔者所要论述的正是后者如何可能,即通过孔子《论语》中的仁道原则所提倡的社会的"均、和、安"而实现这种调和。最后,笔者从儒家仁道原则的两大方面——克己与达人出发,总结提出了九项公义(均)原理。  相似文献   

6.
制度正义之逻辑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展渊 《学术论坛》2005,2(3):56-58
制度正义是制度的正义性与制度化的正义的统一,因此制度正义不是制度原理与正义理论的直接结合,而是从制度特性—制度伦理—正义原则以及内在关系的融合上进行逻辑建构的。  相似文献   

7.
再说正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正义是法律的内在根据和法上之法 ,正义也是弥久常新的人类精神现象。当今世 ,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冲突已危机四伏 ,必得有全新的法律制度和观念形态为之救济 ,而正义理念的再诠释 ,则是这种法律和观念所必不可少的根据。本文认为 ,旧有的正义理念的核心是“分” ,具体有分构的正义、分配的正义、交易的正义、合作有效性的正义 ,它们只能满足人域内部的秩序和公正需求 ;新兴的正义理念将缔造“人际”秩序的公平、合理 ,其核心是“合” ,包括摄取的正义、多样性与复杂化的正义、同构守衡的正义、互养循环的正义。法律的进化取决于正义精神的进化 ,故弘扬一种“人在”与“自在”共享的正义理念 ,将是这个世界的福祉  相似文献   

8.
伦理视阈中的契约意指"合意"。当契约合意指向生存权、发展权等人类最基本的权利时,"契约一般"就体现为契约本身,从而形成契约关系共同体。正义是对人的本质的实现,目前对契约正义进行解读的契约自由理论、财富最大化理论和分配正义理论分别属于法学、经济学、政治学视角的分析。作为伦理学意义上的契约正义,指的是正义共相与契约世界的有机结合,是在由契约意识、契约行为、契约制度所构成的契约世界中所蕴涵的人实现其本质的价值追求。契约主体通过对理性的运用、对公平的追求,最后达到一种实体性的自由境界,实现人自身由单一物向普遍物的统一,契约正义也因此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深入探析了《圣经》整体生态正义的内涵,揭示了其秉持的可持续性、充足和团结等三个生态伦理原则,并论述了《圣经》整体正义所蕴含的敬畏自然、践行契约和担当责任等三种伦理观,尝试为新型生态伦理的建构提供精神资源和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0.
对于慈善与正义的关系,当今占据主流的学说认为其并无关联。但这种无关说,实际上并未指出慈善与何种正义无关,而当我们细致地去分析这一种观点时会发现,其实际上仅仅说明了慈善与交换正义无关,对于分配正义则并未涉及。我们发现现代的分配正义实际上强调了基于一种制度性的安排以保障分配结果的正义,而慈善不仅在结果上有利于促进其要求的公平,且当今各国早已通过税收等形式将慈善纳入国家的收入分配体系中,由此也就说明了慈善与分配正义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是马克思完整、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产权的本质、产权的权能结构及产权权利的统一与分离等内容。坚持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基本观点,借鉴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合理成果,发展马克思的产权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权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的产权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权是财产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排他性、归属性的关系和权利,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或经济权利.产权由所有制决定,受到一定的法律保护,体现了一定的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思的劳动力产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产权是产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劳动力产权性质、劳动力产权形式与权能结构、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产权特点和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产权特点四个方面对马克思的劳动力产权理论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论拉法格的财产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尔·拉法格作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在其广博的政治思想中具有独具特色的法律思想.他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许多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其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对法律现象的研究主要是以财产权为起点范畴进行的.其作品中对于财产和资本的形态、财产的起源的理论、现代社会的财产及其所有权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产权理论与中国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各种不同的经济体系用产权配置的模式加以定位 ,从而形成社会主义国家各种主要的经济改革策略 ,并用这一构架来分析我国的经济改革与产权重构。在中国的产权改革路径中 ,对于国有部门 ,市场社会主义因不能够硬化预算而改革绩效有限 ;对于非国有部门 ,私有化和隐性私有化带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经济活力。私有化的程度对于经济效益的提升有重大的影响 ,但是私有化的意义在于硬化预算  相似文献   

16.
刘莉  高杨 《中州学刊》2006,23(4):62-65
劳动股权是公众企业“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是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二元分配制度的内在统一。在深化我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应用劳动股权理论,重视对劳动积累的股权化安排,可以破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的难题。劳动股权化是量化处理国有企业职工劳动积累的合理方案,是民营企业加快产权制度培育与创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吴汉东 《社会科学》2005,1(10):58-64
私权性是知识产权的基本属性,是知识产权与所有权所具有的共同属性.知识产权作为知识财产私有的权利形态,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也受到法律的必要限制.这是知识产权的立法宗旨所决定的,并通过法律平衡与调整的制度设计而完成.上述情形没有也不应该改变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  相似文献   

18.
立体的企业与立体的企业产权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福新 《中州学刊》2005,94(3):38-44
传统的企业理论所描绘的是不完整的企业图象,尤其是企业契约理论虽然很彻底但只描绘出企业的一个平面.而企业特别是在现代环境和条件下的企业是一个立体组合,我们需要立体的企业理论来指导中国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企业是一种产权组织,企业产权的实质是剩余产权.综合创新的立体企业理论阐述企业契约-生产合约、企业团队-监督控制和企业应对-创新制造等三个层次的企业运营理论以及相应的企业契约剩余产权、企业管理剩余产权和企业创新剩余产权等三个层次的企业产权理论.  相似文献   

19.
走出困境--对传统环境权学说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严重的环境危机,人们提出环境权理论,并形成了基本人权说、财产权说、程序权说、人类权说等多种学说.但是以权利制约权利的构想不能够遏制环境危机.环境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性.我们应当摈弃传统的方法和观点,以环境产权取代传统的环境权,这既是环境权的出路所在,也是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部宪法都不同程度的规定了对于公民财产权利的保护,而2004年宪法修正案历史性地将“私有财产”写进宪法。这一创举不仅推动了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标志着公民财产权利的宪法保护进入了崭新的阶段。要真正使这项宪法权利变成公民的现实权利,还需要我国立法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