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梳理了中国“美女蛇”故事的古籍文本和当代口头异文 ,将其划分为“蛇妖妻”和“蛇贤妻”两种亚型 ,其中 ,以《白蛇传》为代表的蛇仙妻故事发展为美女蛇故事的主流 ;关于美女蛇故事的源头和演变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观点 ,并赞同立足于中国本土民俗文化传统来阐释美女蛇故事的发生问题 ;通过对众多美女蛇形象的分析 ,作者认为美女蛇形象反映了男权社会中女性所承受的不公命运以及她们的抗争  相似文献   

2.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女性迎来了女性意识觉醒的时代.社会局势对女性角色定位有了新的需求,女性政治意识觉醒、女性社会价值重估、女性家庭角色重塑和女性主体意识增强等,都是近代女性在实现自身角色诉求过程中带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近代女性社会角色意识觉醒主要是由于社会观念的变化、西方"天赋人权"说的传入、女性刊物的创办、妇女社团的兴起和女子教育的发展等推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海峡两岸女性家族小说中,叙述者干预主要分为对话语的干预和对故事的干预两种方式。二者最基本的区分在于"是否削弱小说之结构"。叙述者干预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叙事技巧,大多受到中国古典传统戏曲和小说的影响,且部分地融合了西方现代小说和电影的理论与技巧,与所讲述的故事往往密不可分。叙述者干预对小说伦理意蕴的展现和读者的伦理取位均起到重要导向作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与理解故事和人物。  相似文献   

4.
作为"五四"的产儿,庐隐的一生充满迂回曲折的动人故事。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传统社会过渡到五四新时代的知识女性之一。身为时代的新女性,庐隐在其作品中刻划与思考了女性的各种困境。在她笔下众多的女性形象中,庐隐特别喜爱书写患病了的女性身体及其相关的各种内心/精神面貌。这些饱受病痛折磨的女性、表现丰富的身体书写,涉及许多隐喻,在书写与文本的诠释上提供很多阅读空间。庐隐的女性病体铭刻,可以说构成"五四"女性文学中最凄厉惨痛的、也是最值得重视的身体书写现象与女性文学建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领域,孙膑故事经久流传。元代《乐毅图齐平话》开孙膑故事创编的先河,带有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明代《列国志传》、《新列国志》中孙膑故事逐步向正史靠拢并回归于正史,《孙庞斗志演义》则崇信"传奇贵幻"的原则,更注重艺术方面的改造。清代《东周列国志》、《东周列国志辑要》、《鬼谷四友志》中孙膑故事执"信实"一端,《走马春秋》、《锋剑春秋》则执"奇幻"一端。几经递嬗,孙膑形象所蕴涵的内容愈加丰富,演变过程中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6.
姜文振 《河北学刊》2004,24(4):113-119
中国现代性是在对传统性社会和古典性文化的超越与对西方现代性的参照中逐渐展开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知识界对现代性的体认或中国现代性构想的形成经历了多个不同模式的转换游移,从而使得中国现代性具有了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历史具体性".这就说明,中国现代性构想在其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始终不是"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的,体现了百余年来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发展的转型特色.  相似文献   

7.
《海狼》的女性人物与杰克·伦敦的性别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杰克·伦敦长篇小说<海浪>中唯一女性人物的分析,揭示作家的人物设计意图在写作过程、故事发展中逐渐被自己修正改变,最终将一个希望歌颂的"新女性"形象送进了传统社会角色的老套中.文章将小说置入女权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的历史语境中,讨论这种意图与结果的不一致性所反映的当时知识分子对妇女解放运动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8.
阐微索隐、尝奇析疑是文学人类学或民俗神话学的固有本领。文章以"蛇杖"为例,融合古今中外关于"蛇杖"的传说故事,刻画其"正面相",强调文学人类学学者在关注阐微索隐的同时,不要忽视文学人类学尝奇析疑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女性人类学与中国女性人类学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以往人类学研究偏重男性的缺陷,女性人类学主要研究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力图通过对女性历史与现实的考察,来探讨女性文化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女性研究在中国的广泛开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整个社会对女性问题的重视及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研究达到高潮,各类妇女研究书籍纷纷问世。但分析近年来我国有关妇女研究的成果,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其对性别的研究往往只注重女性,或者说是"女性问题研究"。如果能够在这种研究中适当运用人类学深入访谈的微观调查手段,就可以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对妇女个人的主观行动以及她们对中国社会的看法做进一步了解,从而勾划出妇女地位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社会,女性性别是与"弱者"的身份认定和"贤妻良母"的角色设置相联系的。宋代女性词却体现出对此现实身份的漠视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人化,即以文人的精神和艺术追求来冲破"弱者"身份对女性的束缚;二是情人化,即女性词人在创作中有意回避作为母亲和妻子的真实身份,代之以"情人"这一非伦理的角色。这说明女性词人对自我的角色期待与社会定位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体现出她们已初步萌发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1.
马俐荟 《理论界》2010,(12):134-135
《第九个寡妇》是严歌苓2006年出版的长篇力作。作品以中国社会的变迁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来自乡间的平凡女子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在主人公王葡萄的身上鲜明地刻烙着女性作为主体所体现的自由、自主,她的性格、行事使她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成为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践行者。本文通过从"依附者"到"主宰者"的身份置换、以顺从身体欲望为前提的情感选择、"原生态"的是非观和对社会历史及现实政治的自觉疏离四个方面的论述,浅析王葡萄身上的女权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丹尼尔·狄隆达》是一部由神话意象丰富叙述表层的作品。通过借用民间故事及《圣经》中关于蛇的神话典故,乔治·爱略特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与蛇之间建立了互为隐喻的关系。神话原型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有着提示和铺垫作用。蛇与女性互为隐喻的关系对探幽乔治·爱略特复杂的女性观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学与社会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解读十九世纪美国男性小说家的作品.将它们放回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挖掘其内在的文化精神特性,捕捉其与现实世界的种种关联,发现这些故事共同表现出作者矛盾的女性观,一方面他们的小说是将妇女符号化为"天使"和"妖妇",视女性为"他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作品中流露出对这样充满力量、完全独立的"新女性"的赞叹与不可阻挡.最终显示出这些男性作者笔下的那个"他者"是胜利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在顺从与叛逆的矛盾冲动中艰难前行,囿于男性中心社会的道德伦理规约,女性意识和自我价值被压抑和遮蔽。但许多才华超众的女作家都显露出独特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们不断寻求真正属于自己的表现与表达,奋力改变着在强大的男性文化规范面前严重"失语"的历史境遇。这一幽微而曲折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汉乐府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奇葩。其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不仅活画出当时社会女子的群像,更鲜明地展现出中华民族女子们独具魅力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6.
韩会敏 《理论界》2023,(3):80-86+15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书写明朝晚期上海申府天香园的故事,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对天香园中女性人物的描绘。她们个性鲜明,多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一定的书画才情。在几代女性的手中,共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天香园绣,其中饱含个人情感和生命体验,并融入了诗画内涵。在男权社会背景下,这些女性结成坚固的女性同盟,抵御人生困境。她们具有强烈的自尊和独立意识,力求摆脱传统社会女性的依附性,以刺绣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并承担起家庭的经济重任。在刺绣艺术从闺阁走向民间的过程中,天香园的女性绽放耀眼的生命之光。  相似文献   

17.
谭敏 《社会科学论坛》2007,(10):172-176
《丹尼尔·狄隆达》是一部由神话意象丰富叙述表层的作品.通过借用民间故事及《圣经》中关于蛇的神话典故,乔治·爱略特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与蛇之间建立了互为隐喻的关系.神话原型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有着提示和铺垫作用.蛇与女性互为隐喻的关系对探幽乔治·爱略特复杂的女性观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女性性别魅力的极力张扬是当今中国大陆女性小说的一大特征,它分为故事型小说的外视角"客观结撰"与自叙型小说的内视角"自我剖白"两种表现形态.然而在这种性别魅力彰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女性"主体"地位在遭遇消费性文学接受潮流时,则陷入了无以摆脱的悖论之境.  相似文献   

19.
"父与子"母题是文学创作中的基本母题之一,在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父子关系较多体现为一种冲突与对抗,"父"作为秩序和固守的象征,而"子"则代表着变化与发展.肖洛霍夫早期的作品《顿河故事》中蕴涵着非同一般的"父与子"这一文学母题,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把残酷的阶级斗争场面浓缩于家庭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的争斗.  相似文献   

20.
AT155型故事是世界流行的民间故事之一,在美籍华人、世界著名民间文艺学家丁乃通先生所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被名为“忘恩负义的蛇再度被捉”。其故事基本母题情节为:Ⅰ[追赶](a)国王(b)猎人或(c)凶恶的动物追赶(d)狼(e)或蛇(f)或其它凶恶的动物。另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