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鹏  丁维 《现代交际》2012,(12):34+33
借助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对中国现代农村社会现状进行反思,中国传统农村属于礼法社会,现代社会需要农村转型为法治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问题. 《乡土中国》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研究精彻,本文主要借助于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的重点理论从农村中独特的乡土经济、乡土政治两方面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2.
明清会馆兴起的动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力度与范围的增大以及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动等。会馆在社会整合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严景耀先生的《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一书,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的犯罪实况以及背后所显现出来的社会变迁。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走访大量的罪犯,记录了案件事实,分析其中的共性问题,生动再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状态。这种分析视角的优势在于,对于犯罪行为不是被动的打压和批判,而是主动的深入到每个犯罪个案当中,将其整理综合,总结出这些犯罪背后呈现出的社会问题,以社会的观点来研究形成犯罪的过程,而不是仅仅注重犯罪结果。这种分析方法发挥了法社会学自身的长处,书中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十分明确,唯一略有欠缺的是对这些珍贵一手资料并未展开进一步的社会变迁成因分析,只是对每一类的犯罪问题进行了概要的总结。尽管如此,此书对于后人在研究犯罪与社会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仍然发挥了启示作用,是我国最早研究犯罪和文化问题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编的《中国社会学》第二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 2 0 0 3年 6月出版。该书为研究论文集 ,以收录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华人学者发表的优秀论文为宗旨。本书收集了近年来在汉语学刊发表过的社会学论文或译文、已在外文学刊上发表的论文及少量未发表过的社会学论文。所有论文的作者均是中国学者或海外华人学者。《中国社会学》是一本年度连续出版物 ,创办之目的 :一是纪念前人 ,二是推进积累 ,三是探索方向。本集分为三个部分 :1 .社会研究的基本问题 ;2 .单位制与城市社区研究 ;3.新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学(二)…  相似文献   

5.
1985年 1月,《社会学通讯》改名为《社会调查与研究》,费孝通会长题写刊名。 《社会调查与研究》是中国社会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内部刊物。其编辑方针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探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社会  相似文献   

6.
王先明在《光明日报》1990年2月21日撰文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开始了“社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史学的理论贡献是不容低估的。 马克思最早提出并运用了“社会史”学术概念。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就提出了“市民社会史”学术用语。马克思不只使用了“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7.
读了《乡土中国》一书,我知道它并不是描写中国社会的具体细节,而是中国基层社会里最传统而具体的体系,统摄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清楚所谓的乡土社会,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8.
新书一瞥     
《中外书摘》2014,(5):100-100
《察访中国社会调查四十年咨询国是的报告》,童禅福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52.00元 本书是作者社会调查报告的精选汇编,分五部分:社会调查、社会发展、心系“三农”、关注民生及闲来笔谭,从中也可看出中国四十年来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9.
在医疗社会史领域,对于疾病与社会、文化乃至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关系的研究,正在引起学术界的巨大兴趣。本文以近代杭州的麻风救治为例,旨在探讨福音医学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关联性。文章认为,在近代中国,福音医学是麻风病救治的绝对主导,通过为麻风病患筑家园、求福音和谋国族,传教士为近代中国带来了不同于明、清时期中国麻风救治传统的卫生现代性,即传教士抛弃了中国明清时期的强制隔离制度,在人道隔离中,疗身与疗灵并举,使麻风病患在卫生慈善机构中得到有效救治与养老。  相似文献   

10.
《乡土中国》是论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经典著作。将乡土社会的基本面貌概括为一种推己及人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一种不假思索的行为模式与文化传统和一种从容变动的社会演进与权力继替,着重介绍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的相关概念,并借助四种类型的权力划分理解不同的社会秩序及其变动状况。最后,将对书中论述的社会转型阶段出现的基本问题进行归纳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百年前,乡土中国文学是悲凉沧桑与涕泪交零的感伤美学。五四新文学对中国农民流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幽愤思想,对中国乡村的书写呈现萧瑟荒芜之感。鲁迅及其所影响下的"乡土文学"之"故乡",已经带有了"看"与"被看"、"归去来"、"希望、绝望与虚妄"的重重叠叠缠绕而不得解的文化乡愁。新时期文学把乡土中国的改革喜悦,透过《陈焕生上城》、《乡场  相似文献   

12.
村落研究:解说模式与社会事实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美籍印度裔学者杜赞奇 (PrasenjitDuara )原先在印度国内研究中国清末民初社会史 ,现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教授。 1 983年 ,他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论文 :《乡村社会的权力 :1 90 0 - 1 940年的华北村落》 ,1 987年发表《国家内卷化 :1 91 1 - 1 935年华北地方财政研究》。 1 988年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成名作《文化、权力与国家 :1 90 0 - 1 942年的华北农村》一书 ,杜赞奇因此获得了美国史学会费正清奖 (TheJohnK .FairbankPrize)和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 (TheJosephLevensonPrize)。本书代表了杜赞奇的社会与文化史研究旨趣 …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家庭变迁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城市社会变迁及其对城市家庭的影响——导致城市家庭发生变迁——所作的一个理论探索。本文以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城市社会变迁作为家庭变迁的宏观社会背景,分析了中国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现实社会变迁的相似与相异之处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进一步说明了程度不同的社会变迁对城市家庭变迁的不同影响,提出了城市家庭变迁机制的理论假设,分析了城市家庭变迁在在家庭功能、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提出了一定社会的家庭之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结构与该社会的家庭制度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假设。  相似文献   

14.
“内卷化”概念辨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在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中 ,存在着为数不多的几个被认为和中国社会的某些特色联系密切且使用频次较高、影响较广泛的概念 ,“内卷化”是其中之一。这个概念随着黄宗智教授的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①(以下简称《华北小农》)的面世而在中国农村研究中受到关注 ,并由于黄教授的另一著作《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②(以下简称《长江三角洲小农》)的出版而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到目前为止 ,这一概念的使用领域就产业而言已不仅仅用于农业分析 ,而且伸展到工业分析 ;就区域而言已不仅仅用于农村研究 ,而且伸展到城市研究 ;就组织形…  相似文献   

15.
许倬云教授著的《万古江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下引该书,只注页码),副题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全书谈论的是自远古至20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以“江河”指代历史,是有悠远传统的比喻。所谓“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有人从积极的方面分析,认为“孔子的观水”,正是“以它‘逝者如斯夫’的前进,来说明虽是不断的过去,却具有永恒的‘不舍昼夜’的勇迈古今的精神”(南怀瑾,《老子他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122页)。其实,社会史的进程正是这样。千百年来,不同社会力量的聚合与分流,运动与滓潴,冲蚀与激荡,一如江河。梁启超在表扬司马迁的史学成就时,说到当时之“中国社会,譬之于水,其犹经百川竞流波澜壮阔以后,乃汇为湖泊,恬波不扬”(《中国历史研究法》)。而成功的史学论著,可以看做这种种现象的水文记录。  相似文献   

16.
会馆,中华文化独有之特色,市场经济初级阶段重要之有效需求,均不可或缺之枢纽。如果有一天会馆消失,则社会就进了信息化、现代化和民主法治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以“重解学术经典 ,再造思想传统”为宗旨 ,推出“世纪文库”丛书。在中学方面 ,该文库着眼于较为全面系统地出版清末民初以来的经典作品 ,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中亟待整理的社会学、人类学重要文献。目前 ,该文库已经出版和即将出版的著作有 :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 ;瞿同祖的《中国封建社会》、《汉代社会结构》 ;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 ;李安宅的《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研究》 ;杨庆的《中国社会的宗教》 ;詹承绪等的《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20年代末至抗战开始。出现了一大批以农村为研究对象的调查报告和专著。其中为社会学者所作或与社会学关系密切而又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李景汉的《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1929)与《定县社会概况调查》(1933)。卜凯的《中国农场经济》(1930)与《乡村社区调查》(1931),乔启明的《江宁县淳化镇乡村社会之研究》(1934)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1945)等。他们运用统计方法,对某一区域的历史、地理、人口、婚姻家庭、财产收入与支出.生活程度、经济、教育、宗教、娱乐等,作概括的描述。勾勒出中国农村各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基本状况,探寻中国农村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心理学界提出的本土化概念经常被误为是与现代化、全球化相对立的概念,并用之来作为反对本土化的理据。本文首先试图澄清本土化是指研究者在作研究时思考问题的本土化,亦即指研究者逐渐把自己文化传统放在研究思考现代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及行为之框架之中的过程。它与现代化及全球化这两个探研实质社会变迁的概念不属于同一层次,因此不可混为一谈,也无所谓相互排斥的问题。作者甚至发现目前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之讨论及研究急需要本土化,因此提出一个思考框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及全球化等概念整合起来,并且提出一些研究现代化问题着手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学刊》第3卷第1期(1931年)发表孙本文著《何谓社会进步》一文,该文第三节论社会变迁与社会进步。作者认为社会变迁不尽是进步的;有的是进步的,有的不是进步的。那么用什么标准判别社会变迁的进步与不进步?作者把社会学家的各种标准归纳为五大类:①人身:体质的增进、婴儿与成人生命的保全、疾病的免除、人口的增加、寿命的延长死亡率的减少。②智力:理性胜于兽性、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扩张、抽象思考力及综合能力的增进、用于人类改良的科学知识的发展、自制力的增进、识字者的增加、天才的产生等。③经济:物质的舒适与安乐的增进、保险制度的增进、财富与消费的增加、财富对公众利益的增进等,④社会:社会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