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凌恩蓉 《天府新论》2005,2(6):81-83
构建农村学习型社会将极大地促进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目的是树立学习型社会的新理念,改变西部农村普遍存在的落后思想观念,建立提高人口素质的机制和各类动态学习型组织,提升农民素质,将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条件。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这不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了农村青年的就业。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对农村青年就业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村人口素质与农村社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为主地区,由于农村人口素质低,引发了疾病遗传、早育超生、愚昧迷信、违法乱纪、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要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必须以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条件.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这不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了农村青年的就业.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对农村青年就业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微观粮食安全状况并提出了实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微观粮食安全的相应对策。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微观粮食安全程度还很低,而且存在较大的脆弱性与微观粮食不安全的长期性。实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微观粮食安全的最主要方式是扶贫开发与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粮食流通状况的改善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也是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6.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根据市场要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名、特、优、稀、新农产品,重点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7.
人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主体.社会的进步在于人的进步,社会的现代化在于人的现代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很大程度在于农村人口素质的进步和现代化,在于农村人口素质的逐步提高。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区域优势,对于全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更具有示范作用。农村社会要更快发展,关键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长沙市农村人口素质长沙市有总人口5688222人(1995年末统计数)其中农业人口4173161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74.15%,其中长沙县735250人,占该县总人口的93.46%;…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成败与否将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加快小城镇的建设能有效地改变农民收入徘徊和停滞的局面 ,改变农民的消费方式和投资方式 ,解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集中发展乡镇企业 ,改变农村人口素质低下等种种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 ,为我国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 ,最终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现代化阶段性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将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小康阶段、富裕阶段和发达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目标和实现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和研究,建立了我国农村现代化阶段性目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由10个指标构成,它们是我们根据充分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则,在借鉴和综合了国内外现代化特别是农村现代化的实际经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选定的,分别从经济非农化、人口城市化、生活质量科学化和高水平化、生活方式和人口素质现代化等五个方面测量我国农村现代化阶段性目标的实现程度。然后,本文对10项指标进行分阶段的综合的单项评价,结果发现:起步阶段和小康阶段对我国农村现代化具有的重要性可以说超过后面的两个阶段的作用;城镇人口的比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的比重和人均年生活用电量等指标比恩格尔系数、第一产业比重、电视机家庭普及率等指标实现起来困难些;指标的实现还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别。据此,文章最后认为,当前在继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重点解决好推进农村城市化、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保持农村区域发展平衡等四个重要问题,以此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各个方面建设同步推进的合理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和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楼月 《兰州学刊》2009,(3):104-106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差距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又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从而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环节。以农村社会普遍服务的建设推动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可供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择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青海省循化县为调查地点,以提高撒拉族人口素质为出发点,以我国民族理论和相关教育理论为指导,依靠民族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政策制定因素、体制健全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及宗教信仰因素等五个方面,进行农村义务教育失学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2.
简论师范教育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论师范教育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中的作用□和飞中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而制约人的现代化的瓶颈是农村人口素质的普遍低下。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无疑是全社会智力扶贫的共同责任,但其中师范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提高农村人口素...  相似文献   

13.
吴波 《云梦学刊》2009,30(1):133-135
经历了实业教国、教育救国的挫折和反思,目睹了教育救国与农村贫困的现实反差,接受了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洗礼,黄炎培的农村教育思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步形成。在乡村改进实践中,黄炎培始终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提出“富、政、教合一”的整体发展观,采取“划区施教育”的农村教育发展方式,强调农村教育必须因地制宜,顺应农民心理。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发展农村教育要立足农村,注重调查研究和实验,要将教育放在发展农村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背景及转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环 《天府新论》2011,(5):60-63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现象,原因在于每个阶段的历史背景不同。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受国家政策的主导,同欧美国家有所区别。笔者在总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以及学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同时也参照国外有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和实际状况,进行比较分析适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条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政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政策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变迁后,已形成了包括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与经费投入、办学形式、产教结合模式、教学及内部管理体制等一整套政策内容。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政策还存在行政管理体制统筹管理弱化、实施机构和供给主体部分缺位、中央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和倾斜政策不明确、城乡分割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情形依然没有彻底改变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职业教育行政体制政策,明确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明确统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规范,建立城市支持农村的互动有效体制,加快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前国内需求不旺 ,与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过大 ,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消费条件约束等因素密切相关。以往的经验已表明 ,仅就农村谈农村 ,似乎难以解决提高农民购买力和扩大内需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农村购买力低及其原因入手 ,对农村城市化和扩大内需的关系 ,以及有关扩大内需的短期目标和长期战略的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优生工程是一项系列工程,它包括一系列重要环节,分为预防优生及演进优生.所谓预防优生是设法把有智力低下,精神不键康等遗传性疾病及各种严重缺陷用儿的出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而演进性优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人类自身的进化,在生物医学迅速发展的技术基础上,开创多方面的途径,争取婴儿有较好的遗传素质,从而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总结我国农村现代化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系:农村产业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农村工业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提出了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路径: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村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核心内容就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其总目标就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或曰“少生、晚生、优生”,一切具体的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都应看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海发 《河北学刊》2001,21(5):19-23
本文在对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农村工业与城镇化发展的偏差,提出了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