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与其他宗教的比较中 ,从形式看 ,道教哲学是截取各家思想而显示出驳杂的特色。从内容看 ,道教哲学具有一个本体多元 ,对神灵的自然主义理解 ,语言天然与存在一体 ,人格化的自然之道 ,形神不分 ,人本元气、天人无本质区别 ,乐生、贵生、重生的人生价值观 ,入世与出世互补 ,经验主义的认识方法 ,重视实践技术和方法等特色  相似文献   

2.
<老子>文本所蕴涵的生命境界、人生智慧和人格精神三个方面,从形上和形下、体与用的关系层面,诠释了宇宙、自然与生命之间所具有的层级关系.老子以"道"为本体的生命境界是宇宙之"真","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是自然之"善","美之为美"的人格精神是人生之"美".老子以"道"为本体的生命境界在社会历史文化中所彰显出的"德性"精神(人生智慧、人格精神),对于消解社会生活与人类世界的种种矛盾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道家的乐观心理思想主要以庄子和老子为代表。道家所提出的是"至乐无乐"的观点,就是"无为自然"的生活方式,即顺任自然、与天合一、不妄为的生活方式,作为人生至极的快乐。乐观在道家文化中更多地表现为"安时处顺"之乐观。全文从中国古代心理思想角度挖掘乐观心理的特殊意义,旨在跨文化心理层面的背景上进一步阐明并发扬我国独特的乐观心理学观点。  相似文献   

4.
赵丽 《北方论丛》2008,(4):22-24
词是音乐文学的代表样式,音乐性是其突出的特征.唐代是道教的全盛期,产生于晚唐五代的花间词受到道教音乐的浸润,其直接表现就是道教音乐对于花间词的音乐体式和风格特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音乐转化成词牌,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曲调范式;在"以诗从乐"的时代,道教音乐清新、飘逸、婉媚的审美风格直接影响了花间词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5.
儒道是对立冲突的两种意识形态.在历史上,老庄思想对儒家的社会道德时常起着颠覆和破坏作用.老庄以"自然之天"消解了儒家有意志的"道德之天",把"自然的人"从"宗教的人"中解放出来.老庄还以相对论和"齐是非"的观点否定和嘲弄儒家的做人原则和道德观念.道家对儒家道德的颠覆以魏晋时期最为典型.魏晋士人的伤风败俗和行为放荡是道家人生理想的具体实践.道家思想流行之时,就是儒家道德崩溃、塌陷之日.  相似文献   

6.
道家老庄哲学探索自然、社会、人生的所当然与所以然,追求自然秩序、社会秩序与心灵秩序的自然和合一体。从“道”“德”“物”三方面来看,老庄哲学围绕自然世界、个体生命、人世社会三个层面建立了道家和合思想的基础框架:以“道”为基点,描绘出“和生”“和静”的世界图景;以“德”为核心,彰显了“柔和”“成和”的生命境界;以“物”为对象,倡导着“和同”“和顺”的处世原则。视域宏阔、博大包容,推重自然、关注人生,崇阴贵柔、顺物无争,是道家和合思想的显著特点。在当今时代的人文语境下,转生道家“尚和合”的思想智慧,将为和合大同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7.
老子美学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然,自然也是老子美学思想的最高法则.这种自然美学价值观立论于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明社会价值观基础上,它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以"道"为核心价值的宇宙美学观;二、以"无私"为核心价值的自然社会美学观;三、以"无为"为核心价值的自然精神美学观.  相似文献   

8.
荀子的乐论与性恶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荀子认为,"乐"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古代的"圣王"制定了"礼".广义的"礼"就其不同的功能侧面言之,分谓之为"礼"、"乐"."乐"的目的,不是表现内心的感情,恰恰相反,它要根据"圣王"的要求改变人们的内心感情,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那些表现普通人感情的"乐"不是真正的"乐",它们只是"邪音".因为从道德上说,人的本性是恶的,顺着这样的本性,社会就会陷入混乱.要避免混乱,就要对本性进行改造,所以"礼"非常重要,"乐"也非常重要.反之,如果人性本身是善的,则"礼"与"乐"的重要性就会降低.思孟学派相对轻视"乐",道家学派干脆否定"乐",都同其价值立场上对人的自性的坚持有关.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的价值眷注: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文明本以实现人的解放为价值归宿,但现实却是人在工业社会中的迷失和异化,在当代表现为人类面临着自己酿成的巨大的生态危机.回顾工业文明的进程,其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支柱在张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也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断绝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在满足了人类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否定了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生态文明作为解救工业文明的一条必由之路,以其时"天人调谐"的信仰代替了人类中心主义,以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现否定了片面的经济增长现,以人的全面发展纠正了人的"单向度"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先秦时代,人们通过对"声"、"音"、"乐"意义辨析而形成流传至今的"音乐"观念,"以声变成音,音和乃成乐","和"是音乐美学之核心观念.一为人间社会"政通人和",一为超越政教功利顺应自然的"天人之和".古代音乐家有两种审美取向:一是由"乐以安德"而至"美善相乐"实现教化目的;一是以"无言而心悦"而强调"声无哀乐",维护音乐创作与接受独立的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11.
在中外思想文化中,基督教以此生为“罪”,佛教以此生为“苦”,道家道教以俗世人生为“累”,三家人生观均带有悲感色彩,唯有儒家以生为“乐”,形成了君子崇道乐学、不忧不惧、固穷安贫、知命乐天的乐感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2.
老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观念是以其政治理论为基础的.由于老子的政治理论为"君人南面之术",以"清静"、 "无为"为旨趣,因而他对文学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就文学观念发展的内在理路而言,老子的文学观念与孔子的文学观念正相反对.如果说孔子所提倡的文学即文教,企图以西周传留的礼乐文献和礼乐文化来教化人民,那么,老子所提倡的道学则是道教,即以先王传留的道论为旨归来影响人民.老子揭露礼乐文化对社会政治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戕害,为人们理性对待礼乐文化和深入思考儒家文学观念提供了思想武器,补充和修正了儒家的文学观念,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诸文化体系中,尚善与慈爱是共同的伦理价值取向,作为文化核心的宗教,尤其凝聚了人类慈爱伦理的精髓,并以此构建此岸或彼岸的大同理想社会.先秦儒家、道家等,都发挥了中国文化中深厚的慈爱思想,迨至道教的诞生,继承了先秦道家"尚善"、"慈爱"的伦理思想并付诸实践,尤其是六朝道教大乘思潮的盛行,更丰富了道教的慈爱思想资源.本文试梳理先秦道家慈爱思想之渊薮、发掘六朝道教慈爱思想之归旨,以发明"中华道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慈爱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环境哲学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西方环境哲学的主题是天人关系,它是对20世纪世界性环境危机的深入反思,是对近代社会"人类中心主义"天人观的否定,由此而得出的新型天人观可以"有限自然"、"有限地球"、"有限人类"和"依天立人"概括之,它们将对当代文明新形态之建立产生深刻、广泛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主张一种自然纯朴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超越了一切事物美与丑的界限,追求一种顺应自然的"大美",即"备于天地之美",肯定了天地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审美尺度,都有其自身独有的审美价值.庄子的审美观追求"至美至乐"的境界,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自然、纯朴、和谐的人生,追求一种超越的精神,追求人性的解放和人生的自由.庄子的自然纯朴的审美观,至今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平等作为人与人关系的本性,在自我否定的社会中实现;只有形成自我否定的社会,平等才能得以存续,这是对共产主义的辩证解析。阶级社会里的阶级斗争就是人类平等本性的自我异化,是阶级社会阶级强制而导致"中心"与"边缘"的社会分裂。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资本异化和社会分裂,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物质武器",消解任何外在否定,使劳动从实现资本本性的手段或工具中解放出来,回归人的创造本性,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只有共产主义才是平等社会自我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深研元典 振兴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对中华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一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伦理观的价值体系,并且成为中华文化的脊骨。道家的核心教义和信仰,集中地涵蕴在《道德经》这短短的五千文中。《道德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论道、讲经,首先就应该从这部伟大的元典开始。中国道教要振兴,提高对道教经典和教义的研究水平,既需要与儒学、佛教交流、"对话",相融共生,也需要走出国门,和各种宗教进行交流切磋。道教要为促进社会和谐做出更大贡献,除了发挥宫观的作用外,修道之人还应该走进社会。佛门讲经,玄门论道,这是宗教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共同建立适合人类未来发展需要的伦理观、世界观,促进世界和谐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是一部借叙述故事阐扬道教内丹学的"证道书",这是明清时期<西游记>研究的主流观点,但这种观点却长期受到近现代不少学者的否定.其实,近现代学者们否定"证道书"说的理由并不成立,多是由于对道教内丹学缺乏足够认识而造成的不同程度的误解所致.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经济观"的悲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靳文志 《社会科学》2005,3(7):17-21
舒尔茨的"社会经济观"由于过高地估计了人的知识和能力,而过度地否定了李嘉图关于资源环境的早期忧患意识,以及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过度地夸大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支配能力,从而给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导致"社会经济观"的悲怆.  相似文献   

20.
庄子之"道"指向的是万物,既包含人类社会,也包含自然生态,更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其中,"天地之一气"是"道"的呈现形态,人类与自然界都是气化流行的产物,有利于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安时而处顺"为"道"的客观诉求,要求人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防止恣意妄为;最终,"至德之世"是"道"的至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形成一幅和谐生态的美好画卷。生态和谐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庄子"道"的和谐生态之维可以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