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理论研究(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国内外学术界在文明起源形成理论上的成果及问题 ,依据世界各国文明起源形成的普遍状况 ,探讨区别文明起源和形成的不同过程及不同阶段的不同标准 ,是文明起源和形成理论研究的首要内容。在此基础上 ,才能创建完整的、科学的文明形成理论 ,以弥补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文明形成的“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诸说的片面性 ,并严格区分不同文明要素产生的不同时间 ,各文明要素从萌芽、雏形到最后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农民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它是毛泽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分析中国农民问题的产物。毛泽东农民思想经历了两个主要时期: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其中一些观点对解决现在的"三农问题"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他的哲学思想指引人们正确评价空想社会主义,指导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启迪人们探索现代社会主义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本文仅就上述几个问题,略作如下探讨。一、科学地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继承改造前人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在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的指导下而形成和发展的。这里同科学社会主义有直接关系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包含着十分丰富、十分宝贵的有益于社会进步、启迪人们争取解放和自由的先进思想。恩格斯在他的哲学名著《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较集中的评价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与思想,既指出它的积极的有价值的一面,又指出它唯心的脱离客观现实的一面。空想社会主义有价值的思想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4.
先秦是中国文明发生、发展及形成第一座文明高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伴随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神人一统的宗法性宗教及其思想,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未曾把握、不能支配的幻想的超自然力量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自然崇拜、巫术和祖先崇拜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学书信,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有待开发的领域里,作者对马克思、恩格斯自1842年起的半个世纪里的166封书信作了全面考察,按其内容分为6大类,253个条目,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各个阶段的研究重点,研究风格及其理论价值。文章对俄国农村公社、东方问题等作了重点介绍。并以充分的史实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而并非是从晚年才开始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明社会发展的动力结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综合动力系统。作者指出:马克思创立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科学的社会历史动力论的理论基础或立足点;综合动力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动力论的实在内容,要从综合动力的视角去理解通常所说的历史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社会综合动力表现为诸要素之间有主、有次、有序的相互作用;恩格斯的“合力论”包涵着丰富、深刻的综合动力论思想。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形成完备而严整的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担当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指导、坚持原则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对新时期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创新成果作出的科学总结,也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突出的理论亮点。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关于对外开放的科学观点,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对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然性、紧迫性,以及如何对外开放,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和理论  相似文献   

9.
政治体制是一个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体系,改革政治体制的理论是由若干相关理论集合而成的理论系统。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理论主要回答了改革的整体性和必要性问题,阶层、利益、矛盾的理论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社会政治组织的结构、功能、活动方式的理论确定了政治设施及其组织的结构、地位、功能和作用,并使政治体制的各组成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系统。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阶段(党代制→代议制→自治制)的理论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以确立民主政治发展的目标。分权与制约的理论主要解决如何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和滥用。只有综合运用这些理论去改革政治体制,才能形成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佳效能,消除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各种弊端,实现政治生活民主化。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回答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难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之问,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科学回答了世界之问,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科学回答了人民之问,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科学回答了时代之问,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回答“四个之问”的过程中,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传统宗法社会的解钮使当代中国社会彻底松散为由原子式个人组成的大众社会,大众是一个由数量精神聚集在一起的娇宠、庸俗、暴力的群体。因此,社会教化具有现实的迫切性。但在当代,自由是被普遍接受的理念,于是,社会教化常常被质疑为思想专制而难以实现。社会教化的实现途径有二:厘清教化与学术的分际,学术可以自由,教化必须统一;建立教化之义理模型,开生活之轨道,提升精神,印证真善美的合一。  相似文献   

12.
在西欧文字词源学的角度上,找不到将“文明”与“国家”被一些学者那样区别来看的理由,更找不到将“文明”区别为“文化”与“社会”两大部分的根据。“文明”就是“国家”,本义就是“国家”。将“文明”区别为“文化”与“社会”两大部分,正如将“文明”与“国家”解读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来解决文明起源问题,同样没有根据。因此,研究文明起源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及其管理结构的变化,也就是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之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牛文浩 《创新》2012,6(6):24-27,126
虽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生态社会主义都从各自的角度对由生态危机所引起的相关制度危机进行了阐述,但二者在概念及形成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以及理论内容等方面有着紧密的关联性,这不仅为生态文明提供了思想指导,而且也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特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离不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是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对人类文明有巨大贡献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Nation-state identity has become a focus of theoretical discussion in academia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study of national identity should take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state as its theoretical basis and stick to the Marxist view of class and class analysis so as to properly understand, guide and enhance national identity.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state has analyzed in a scientific way the origin, nature, development, succession and decay of the state, and the innovative and transitional nature of the proletarian state. We should not stop at the level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general,” but should instead use the Marxist view of class to look at and analyze specific people’s identification with specific states. As far as the developed capitalist states are concerned, the bourgeoisie and the working class differ dramatically in their views, attitudes, emotions and beliefs toward their state. When it comes to China that is still at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national identity needs to be studied in depth and guided in a correct way, especiall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main subjects of national identity should get optimized at all levels.

Meanwhil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enhance conscious awareness of and cultivate right attitudes toward nation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16.
汤因比的文明忧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鹏 《唐都学刊》2002,18(3):51-55
斯宾格勒在历史哲学的发展过程中第一次敲响了西方文明的警钟。汤因比正是从对西方文明的忧患中展开其历史研究的。“挑战与应战”的原理是汤因比文明忧患论的积极发挥。晚年汤因比关注的范围由西方文明扩大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并付诸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级宗教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文明与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文明的含义,古今中外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目前,中国学者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即积极成果说、进步程度说和价值体系说;西方学者也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即进步状态说、要素构成说和文明文化一体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和发展性。因此,概而言之,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积极成果,是一个民族、国家、地域或具有共同精神信仰的群体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文明与文化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性。二者的联系表现在:(1)文化与文明的创造主体都是人;(2)文化与文明都是生产实践的产物;(3)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的区别在于:词源含义、产生的时间、所蕴涵的内容和传播的途径、方式均不同。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关于民族国家认同问题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理论热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国家认同问题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作为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进而才能正确地理解、引导和增进国家认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科学地分析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的发展、更替和消亡,以及无产阶级国家的崭新性质和过渡性质。我们的研究不宜停留于“国家认同的一般”层面,而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具体人们对具体国家的认同问题。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工人阶级而言,其对国家的看法、态度、情感和信念是大不相同的。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对国家认同问题更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和正确的引导,而且应当优化国家认同的各个层次的主体结构,同时应采取多种措施,以增进国家认同的自觉意识和培育正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制度文明建设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度文明是存在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第三种文明形态.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的文明,也包含一定社会形态下具体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体制的文明.其实质是法治文明,因而具有民主、制度权威、平等与公正、宽容与大度的内在规定性.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制度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由人治文明向法治文明、由政治灌输文明向政治制度文明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志刚 《学术交流》2002,(1):101-108
城市的出现不仅是文明的成果 ,而且是文明的载体。我国起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的现代文明城市建设 ,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具有发展战略意义的方兴未艾的大业。现代文明城市建设应当体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的科学理念。在城市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中 ,物质文明是文明城市的基石 ,是城市文明化、现代化和富裕化的物质基础 ;精神文明是文明城市的灵魂 ,是引导城市生活方式进步 ,提升城市精神价值 ,标识城市文明水平的核心和精髓 ;生态文明是文明城市的形象 ,是代表城市面貌 ,凸显环境价值 ,体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因素。因此说 ,现代文明城市是三个文明和谐统一的载体 ,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构建了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