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我国城市土地物权制度的特殊结构决定了我国城市房屋拆迁模式必然异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我国立法可以采取的三种城市房屋拆迁模式中,包含有四层复杂法律关系的政府主导型拆迁模式最适合我国国情。因此,我国未来城市房屋拆迁立法应以政府主导型拆迁模式为基础,并以协商型拆迁与折衷型拆迁模式为补充。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城市房屋拆迁难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房屋拆迁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由于法律制度之间存在矛盾、政府职能严重错位、拆迁补偿不合理等原因,使得河北省在城市房屋拆迁中矛盾不断.本文拟对目前河北省城市房屋拆迁难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找出症结所在,并借鉴国外在处理此类问题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河北省城市房屋拆迁的有效解决途径,以达到化解社会矛盾,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张振 《理论界》2011,(8):39-42
在现代城市拆迁中,涉及大量旧有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拆迁,引发拆迁矛盾与冲突不断升级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拆迁行为中的信息公开。本文试图从保障拆迁行为的公平、公正、有序开展,以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的角度出发,揭示当前城市拆迁过程中信息公开在法律制度方面的缺陷与不足,提出若干立法与司法建议,以期对我国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城市房屋拆迁的实质为房屋征收(或称不动产征收),是公权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对私权的合法剥夺,是政治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市民社会的干预。基于人权、自由、秩序诸价值的考量和公权与私权、拆迁入与被拆迁入利益平衡之需要,以私权保障理念为基点对现行失范的补偿法律制度予以重构,对于构建一套合理的保障被拆迁人利益的拆迁法律、法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刘祥元 《东岳论丛》2007,28(1):95-98
现行城市房屋拆迁制度运行机制设计存在严重缺陷。城市房屋拆迁的目标定位应当体现社会公共利益性。拆迁行为模式宜更多定性为政府行为,拆迁主体的选择,需要回归政府。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必须是以界定被拆迁人对于房屋与土地的产权归属为前提,拆迁补偿安置的定价机制,需要充分体现市场交易准则,相关的补偿安置制度安排需要从产权制度与市场机制出发来构建。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房屋拆迁改造是城中村改造中的核心问题,关系到村民、开发商和政府等多方主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的稳定。不同于城市房屋拆迁,城中村房屋拆迁是一种征地拆迁,并不能适用《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在城中村房屋拆迁改造中,涉及政府、拆迁人和被拆迁人三方主体,由于缺少全国性的法律规范,拆迁补偿安置成为三方主体面临的最为复杂和关键的问题。对于因拆迁补偿安置而产生的争议,应根据争议的性质采取调解、协商、诉讼等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程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房屋拆迁问题及我国现行房屋拆迁制度的调整缺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这些房屋拆迁纠纷事件中,政府、开发商、法院、建筑公司、社会公众都卷入其中,私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个人利益与政治权力以及商业利益交织在一起,矛盾纠缠错结,愈演愈烈,造成社会关系的高度紧张.本文旨在从法和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现行拆迁制度的利弊得失,并结合相关典型案例对政府、开发商、被拆迁人的各自利益关系进行梳理,进而对<物权法>制定之后相关法律调整下的城市房屋拆迁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在总结经验和法律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现行房屋拆迁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问卷和个案访谈的方式对四个省房屋拆迁中的纠纷与法律适用问题的社会调查表明《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完善房屋拆迁法律制度,尤其是提高补偿计算标准,方能有效化解拆迁中的矛盾。而从体制层面来看,法治是解决拆迁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物权法实施后城市房屋拆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房屋拆迁中行政权力过多地干预和参与民事行为,其中还存在野蛮行为和暴力违法违规行为.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立法目的有失偏颇.城市房屋拆迁立法中对公共利益定位不明,导致公共利益对合法私权的侵扰.物权法施行后,应按照下位法服从上位法、旧法服从新法的原则来梳理、处理和完善我国城市房屋拆迁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物权法已施行,亟须对有关城市房屋拆迁规范进行清理和修订.在有关城市房屋拆迁法律法规规范中,要体现:限制强制拆迁,规范政府职能,实施拆迁听证和完善司法救济等.物权法应将公共利益具体化.物权法对国家行使征收权的相关规定,不能彻底解决城市房屋拆迁法律问题.物权法的实施,需要公法的整体配套.  相似文献   

10.
董彪 《天府新论》2007,(3):77-80
政府遁形是我国当下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关系模式的典型特征,也是引发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私权主体与政府、开发商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根源之一。在政府遁形关系模式下,往往容易出现公共利益限制的淡化和权力与责任相分离的弊端。应当重建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关系模式,即让公权力彻底退出应当由市场配置资源的领域,或者使公权力从幕后走向前台,使权力与责任相统一。  相似文献   

11.
政府在城市房屋商业性拆迁中的主体地位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应该以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身份介入房屋商业性拆迁市场,对拆迁市场进行适度干预,而不是以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身份全面、过度介入商业性拆迁市场,亦不是对商业性拆迁活动放任自流,完全退出拆迁市场。  相似文献   

12.
制度重构:从“小产权房”到公租房的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道文 《齐鲁学刊》2012,(4):100-110
"小产权房"搅乱了房地产市场秩序,并造成利益分配的不公平。不过,"小产权房"的出现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法律原因。如果仅仅为了消除违法性而对"小产权房"一拆了之,势必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利益混乱,甚至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考虑到公租房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小产权房"在保障住房权利方面的社会功能应该得到肯定。在当前的法律背景下,我们可以将"小产权房"改造为公租房,从而建立集体公租房制度。这无论在市场机制的维护方面,还是在各方利益的平衡方面,都应该是现实的最优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3.
郝峰 《理论界》2014,(10):6-10
社会治理腐败是发挥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社会组织和力量,对公共权力进行自下而上的制约和监督,以期实现"善治"的权力腐败治理的重要模式,在制约监督公共权力方面有着传统监督模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治理腐败存在社会组织受政府制约、参与机制不完善以及舆论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等现实障碍。有效实现社会治理腐败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社会治理腐败的法律保障机制,完善社会治理腐败的行政公开听证参与机制,强化社会治理腐败的公众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4.
试析我国公民政治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构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公民政治文化,达到政治理念的一元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必然。改变原有的臣民心理,构建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公民政治文化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民主实践、民众的心理结构等各个层面为之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5.
公安机关调解了大量的社会纠纷是不争的事实,这不仅符合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服务社会的法定职能,也是符合法治精神的一种纠纷解决形式,公安调解协议的实质是当事人对自己合法权利的处分,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旧城改造和新城扩建,城市房屋拆迁中利益冲突不断,折迁矛盾凸显,"钉子户"的产生成了城市房屋拆迁矛盾中特有的现象.而利益格局失衡以及"争利"是"钉子户"出现的重要原因,应该从制度上规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让利于民,建立被拆迁户分享开发效益的机制,并为被拆迁户,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争议及裁决的渠道.  相似文献   

17.
现代行政行为模式的变迁,致使某些社会主体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公共职能,在实践中表现为对传统行政主体类型的冲击.从我国行政主体类型的现状入手,分析其缺陷,从而提出重构我国行政主体类型必须以公共服务和行政分权理论为基础,构建多元的行政主体制度,从而实现行政主体制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与整个法律制度关系的理顺.  相似文献   

18.
宁夏城市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提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经济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依靠城市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提高城市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既有研究,结合宁夏城市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现状,构建了城市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两大类一级指标和34项二级指标,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宁夏城市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七一”讲话指出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公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与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良好程度 ,务必花大力气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