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市民社会的观念史上,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理解为以劳动和市场为核心的“需要的体系”及其满足方式,具有“划时代的作用”。在批判性考察中,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泛神论的逻辑神秘主义”,继承、深化了其历史主义方法和内容,并揭示了一切政治解放的历史限度,富有原创性地提出了超越市民社会的人类解放新课题,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轮廓。人类解放是马克思走出市民社会泥淖的一种新的政治选择。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所论及的政治解放实际上基于一个理论虚构,即政治国家作为普遍性领域与市民社会的分离,这是黑格尔为了拯救共和主义的普遍政治理想所作出的理论建构.马克思拒绝了黑格尔为实现这一目的所作的制度设想,却将这一分离当成一个前提用以论证政治解放.马克思的最终目的当然是要批判并超越政治解放,但基于这一错误的范式对现代国家的理解陷入了一种公民浪漫主义.只有当他真正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并认识到政治国家不过是市民社会的表现形式并被后者所决定,这一难题才被真正克服.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马克思和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格尔第一次将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独立出来,并且赋予市民社会以经济内容,认为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必然被国家所超越.马克思明确将市民社会纳入经济基础的范畴,认为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而人类解放是超越市民社会的途径.葛兰西将市民社会定位在上层建筑领域,认为政治国家必须建立在市民社会上才能维持其合法性与持久性,市民社会最终会取代政治国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与鲍威尔提出的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方案截然不同,根源在于他们对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鲍威尔认为实现政治解放就实现了人的解放。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还不是人的完全的解放,政治解放虽然使国家摆脱了宗教控制,但它无法解决人在市民社会生活中的异化问题。所以,马克思批判政治解放和完成了政治解放的国家,并进一步批判市民社会,指出解答犹太人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无产阶级消除市民社会中的资本主义精神。《论犹太人问题》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奠基性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与超越,其价值指向是人类解放。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对我国目前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立足于“人类解放”的高度分析了政治解放的限度,并以“市民社会自身的矛盾”、“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思想揭示了现代政治的本质及其矛盾性和抽象化、形式化特征.马克思的现代政治批判理论澄清了政治解放的前提,划定了与近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各种空想社会主义者之间的界限,进而瓦解了实质自由与形式自由的抽象对立关系,而法国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雷蒙·阿隆曲解了马克思的实质自由观.  相似文献   

7.
综观马克思的思想发展,青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把政治异化归咎于社会异化,并从法与政治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古典政治经济学从财产权和经济视角对市民社会的历史叙事,打破了传统思辨理性主义的社会概念,为马克思最终创立唯物史观奠定了思想基础。二者的分歧在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止步于市民社会的合法性论证,它在其本意上是一种市民社会理论,而马克思通过诉诸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社会和历史的平面上回归到无产阶级的革命目的论,为实现真正人的自由的社会敞开了现实的道路。?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虽没有明确提出过政治社会化的概念,但他在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中,就蕴含着政治社会化的理论根基和分析方法。马克思关于人类未来理想社会形成的基本过程是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去分析这一过程,可以看出:政治解放的过程就是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相分离,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发展为拥有个人信仰、追求自由利益的个人的过程;随后的人类解放过程就是国家自行消亡,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形态过程和人克服市民社会中的狭隘、自私自利的人性而逐步发展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不同的语境中对市民社会概念有不同阐述,“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是市民社会的实质,“交往形式”是市民社会的表现,“社会组织”是市民社会的载体,“资产阶级社会”是市民社会的典型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二者经历了从同一到分化,再到融合走向新的统一的历史发展规律,人类社会超越国家与市民社会之日,也是无产阶级和人类彻底解放之时。社会主义政治国家的长期存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使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兴起成为可能,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也为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给予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0.
对于人权的起源与发展,要从市民社会理论探源。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才形成人权要求,市民社会确认了人权主体和基本人权,并对这种人权实质做了揭示。在人权实现上,马克思认为基于政治解放局限性无法充分实现人权,市民社会中的人权存在极大不平等性,只有变革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才能充分实现人权。  相似文献   

11.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从现代批判与历史建构的双重维度考察了犹太人问题:把对犹太人问题的认识提高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切,把对犹太人特性的揭露上升到对资本主义政治国家的批判,把犹太人的解放推向了人类解放的高度,实现了从宗教问题到政治问题、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超越,其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对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中国来说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综观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我们不应简单地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界定为不成熟的作品,从而忽视了其在马克思自由思想演进历程中的里程碑式意义。在其理解的自由实现了从抽象自由到实质自由,即从政治解放到人的普遍解放的转变后,马克思在该文本中正式开始了对人的现实解放道路的求索,这无疑意味着其自由思想的新起程。一方面,马克思找...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文本的解读 ,再现了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的反经济暴政思想 ,指出其价值意蕴在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表明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德法年鉴时期即已萌芽。重温马克思的反经济暴政思想 ,不仅由于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而且还在于它对于当下的中国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动,开始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这种近代化的转型不仅体现在政治变革层面,同样也体现在妇女解放方面。中国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妇女参政运动应始于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后。这个时期兴起了以实现男女平权、争取妇女参政为主要目的的妇女参政运动。同时,因为处在辛亥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这一运动注定打下深深的时代烙印。这种烙印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以后的妇女参政运动。  相似文献   

15.
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追本溯源,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通过对马克思早期《博士论文》《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说明马克思提出的“每人自由发展组成自由发展的联合体,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一核心线索始终贯穿其思想体系。这不仅对寻找出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真正起点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人的解放思想的系统研究和认识到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从内容上看,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由政治伦理基本价值理念、政治主体的伦理关怀、政治行为关系的伦理关怀、政治制度的伦理关怀、公民社会的伦理关怀以及政治目标的伦理诉求等所构成,这些内容紧密联系、有机协调且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7.
王明的妇女解放思想基本上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妇女解放问题的政治地位以及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的辩证统一关系。王明的妇女解放思想不仅较好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理论,而且结合中国的实际也提出了一些正确的主张,丰富了我党的妇女工作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与实践具有鲜明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三个结合,一个主体”,即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妇女运动实际相结合,把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相结合,把妇女的特殊利益与一般利益相结合,以广大劳动妇女为主体。同时,中共妇女运动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极其深刻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为了支持新疆建设,大批内地女青年参军支边,进入新疆工作和生活。长期以来,新疆支边妇女这一特殊群体在宏大的历史叙述中处于失语的状态。通过对新疆支边妇女的口述史研究,探析在国家政治动员下的支边妇女寻求“解放”的进疆选择,不难发现,在特殊年代政治动员和国家干预的“妇女解放”话语的背后,进疆这一行为选择,并未有效地实现妇女个体的自我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