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觉醒的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中着力描写的对象,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撞击,这些觉醒者们都走上了从追寻到幻灭、从希望到绝望的人生道路,形成"圆圈"的生命模式.造成这类知识分子人生历程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鲁迅创作小说形象时的心态因素,更有当时社会心理、文化等现实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鲁迅小说《伤逝》中油鸡、小狗和小鸟的动物形象入手,作者认为,油鸡成为子君为官太太暗斗的导火索,也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成为寄托子君内心孤独情感的一个载体;小狗阿随的形象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一个贫困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窘况;小鸟则是涓生、子君他们自己的象征.这些动物形象在作为小说叙事线索的同时,鲁迅通过它们引发了对涓生、子君一类小人物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小说<孤独者>有着极为丰赡的蕴含.该文从<孤独者>讲述了谁的故事,孤独者的形成过程与原因,以及孤独者的结局三个方面,对<孤独者>进行重读.文章认为,<孤独者>讲述了魏连殳、"我"以及魏连殳祖母的故事,而又统一于鲁迅的生命体验之中,孤独者的形成来自于社会的压迫,更与庸众有着复杂的纠缠,而包括魏连殳和"我"在内的孤独者,都是在孤独中反抗以至于绝望的知识分子,"我"最后对"受伤的狼"的嗥叫声的确认,标志着"我"会继续魏连殳未竟的反抗绝望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考察鲁迅形象在新时期以来30年里被重构的历史脉络和原因.同时,梳理并分析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性格的演变过程.新时期以来的鲁迅重构,既是阐释者从经典评价出发并对以往的鲁迅研究进行历史反思、试图还原鲁迅本体的"祛魅过程",又是中国知识分子试图实现主体建构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中“士绅”形象的隐喻意义和结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民初的士绅在鲁迅小说中的形象内涵,一直缺乏认真研究。士绅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实际担负着隐喻传统文化"规训"力量、文化控制的意义;同时,作为"他者",士绅在鲁迅小说中起着形成"平民"形象内涵的对照物、结构小说模式的独特功能。从对士绅形象的研究,我们将发现鲁迅作为"平民文学"的主创者之一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批判精神和洞察力度。  相似文献   

6.
"赋义"的精神本能在文学作品中是以一种"寻路人"的原型恒久存在并随着民族、时代与社会文化的变化而不断置换变形的.本文以鲁迅前期四篇小说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为例,试图寻绎鲁迅及其同类知识分子努力为民族和自我重建精神意义系统的曲折历程,并试图借此揭隐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特征及其衍变.  相似文献   

7.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现"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雏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林语堂都曾将知识分子作为其小说着力表现的对象,由于他们本身亦属于这一阶层,二人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能从不同的方面折射其文化立场.本文试选取鲁迅、林语堂涉及知识分子形象的小说作品,探究两人文化背景、文化立场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存在一类逆转型孤独者形象,他们在社会现实中处于先觉者和被压迫者的尴尬位置,有着无法避免的悲剧命运和悲凉心态。他们身上体现出一种“绝望的抗争”精神。“绝望”体现的是鲁迅思想的深刻和清理,“抗争”显示了鲁迅执着于现世和勇于自我牺牲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10.
《伤逝》是鲁迅虚构最多的小说,也因此造成了它主题的多样化和阐释空间的丰富性。鲁迅这一作品中,以爱情为独特视角,探讨他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伤逝"、"新生"和"孤独者抗争"的主题。他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对五四启蒙运动作出深刻反思,写出了知识分子的孤独和彷徨以及走向新生的虚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研究认为 :《病相报告》除了报告 2 0世纪影响中国人命运的各种“社会文化病”相 ,诸如那些源于深刻复杂的“社会政治病”、作用于人生主体生活的“爱情生活病”、表现为一种凄美残酷的“人性异化病”的奇特“社会文化病”症外 ,更为重要的是还从“生命意识的内在隐秘”角度 ,对那种造成无数文化人个体悲剧命运的“时代文化病”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解构。最后 ,该文指出 :《病相报告》在报告现实社会生活种种文化病相的过程中 ,非常奇特的是它甚至还引发了当代中国文坛种种“文学批评病相”的大暴露 ,它提醒人们 ,那些乏味无趣、“糟蹋文学”、“糟蹋文学批评”的庸俗化批评方式 ,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对商人和商业观念的改变,士人与商人这两个素少交往的阶层逐渐加强往来,并成为这一时期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尽管王学等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商人的认识,但是居于传统社会核心地位的士人和商人的实际社会交往活动却并非对等.明代士商交往,表明了士人世俗化倾向的加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文化的几个层面--段国超先生《鲁迅论稿》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文化有三个重要的文化界面:外省文化界、京海文化界和跨国文化界.外省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多是间接的、文字的,平时的生活环境不是文化的,而是政治权力的或物质实利的.京海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接触不但是文化的,也是生活的.它在更大程度上超越了政治权力关系和物质实利关系的束缚,但它不如外省文化界的地方,就是对"个人成就感"的重视.个人成就感一方面极大刺激了中国文化的再生产,一方面也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颗粒化、沙漠化.跨国文化界由国内研究外国文化或外国文学的知识分子及在国外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构成.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人成就感在跨国文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制约作用.影响之一就是使跨国文化界表现为向单一文化主要是向美国文化靠拢;影响之二就是加强了他们与京海文化界和外省文化界广大知识分子的对立.  相似文献   

14.
六朝隐风盛行,究其原因,既是时代的产物,又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隐逸开始接近山水形象美质,注重对人生美学意义上的思考,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变成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隐居从单一的逃避现实的生活方式,向诗意盎然艺术化的生活情趣转变。六朝隐士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促使隐逸朝着士人的本性生活回归。六朝隐逸文化与生命意识有着紧密联系,追求长寿养生,乐死成仙等"摄生"之道,是隐逸思想的重要内涵。佛家思想与隐逸文化合流,不但深刻影响了隐士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参与塑造了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状态与思维习惯,进而影响到诗歌创作,并最终促成了佛理隐逸诗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现代美国文学中的孤独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反映现代美国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的现代美国文学中 ,有许多这样的人物形象 :他们或是由于不适应或接受不了现代文明社会的虚伪的一面 ,或是因为所处环境的保守、愚昧 ,难以与他人或社会沟通 ,在精神上成了孤岛 ,显得特别孤独、寂寞乃至空虚。从小镇到大城市 ,从普通百姓到高级知识分子 ,他们构成了一组独特的孤独者群像 ,使现代美国文学浸透着悲观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16.
在19、20世纪之交,原本一直扮演着启蒙者角色的俄国知识分子,非但没有为发展资本主义制造舆论,培育出健康的资产阶级文化,促进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反而使自身被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社会抛进了尴尬境地.契诃夫面对知识分子的这种失职,在作品中展开了文化批判,指出知识分子已被庸俗生活腐蚀、陷入意识形态的痴迷和信仰匮乏的焦虑之中,被信仰危机所困扰.这一批判消解了百余年来俄国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精英的神话.契诃夫认为:知识分子只有积极参与“小事论”社会运动,重新建构新的文化理想,才能实现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7.
在交通、通讯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 ,士人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士人的流动迁移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东吴时期侨寓江东的中土人士对江东地域社会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侨寓之士有较高的学术文化修养 ,仕宦显赫者或创立典制、或致力教化 ;隐居不仕者则潜心治学 ,收徒传道 ;他们在经、史、子及文学艺术各领域都留下了足可称道的著述与创作 ;他们还沟通了江东与荆襄、中土等地的学术文化交流 ,拓展了本土学人的视野 ,提升了他们的学术水准。这为此后江东地域学术文化的进一步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意识形态运作中,知识分子一直被指认为具有异质性的群体.这样的指认与社会象征系统对女性这一性别的潜在定位颇为相似.将这两个异质性的群体重叠编码,成了这一时期文化本文的一个有意无意的表意策略,由此衍生出一种文学叙事模式--"改造+恋爱".这一叙事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完满的文化象征结构,它不仅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权力结构,而且再生产了这种结构.一旦"知识分子身份"与"女性身份"发生错位,这一象征结构就会出现深度的裂隙.这一象征结构的运作、裂变、接受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参与,无不折射出当代文化场域中错综复杂的权力纠葛.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汉代知识分子处于封建皇权专制的大背景下,具有独特的个性。通过对《盐铁论》中"贤良文学"的解析,分析了汉代知识分子在皇权专制下的理想与抱负受到前所未有压制的社会现实,论述了汉代知识分子继承儒家传统,具有积极入世和以"道"自任的精神,阐释了汉代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和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文化有三个重要的文化界面:外省文化界、京海文化界和跨国文化界.外省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多是间接的、文字的,平时的生活环境不是文化的,而是政治权力的或物质实利的.京海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接触不但是文化的,也是生活的.它在更大程度上超越了政治权力关系和物质实利关系的束缚,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的、人性的联系形式,但它不如外省文化界的地方,就是对"个人成就感"的重视.个人成就感一方面极大刺激了中国文化的再生产,一方面也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颗粒化、沙漠化.跨国文化界由国内研究外国文化或外国文学的知识分子及在国外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构成.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人成就感在跨国文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制约作用.影响之一就是使跨国文化界表现为向单一文化靠拢,主要是向美国文化靠拢;影响之二就是当代世界文化的输入在起到解放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的同时,也逐渐强化了自己对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压迫力量,逐渐强化着对"五四"新文化传统的否定趋势,从而加强了他们与京海文化界和外省文化界广大知识分子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