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论说《西游记》主要人物孙悟空和猪八戒的言语个性化问题。吴承恩描写了大闹天宫时期和取经途中两个阶段的孙悟空。在前期,作者很有层次感地透过一些高度个性化的言语外显孙悟空的性格,同时也揭示、批评了孙悟空的性格弱点。在后期,作者通过丰富而鲜明的个性化言语反映了孙悟空性格结构的各个侧面。吴承恩主要动用交叉法和对比法设计猪八戒的言语,将他塑造成一个“丑角”式的喜剧人物,展示了他复杂的内心矛盾世界。  相似文献   

2.
从定海石到金箍棒、"玉帝甚不用贤"、英雄只此敢争先、"皇帝轮流做"等故事情节的解读,阐释了吴承恩《西游记》的审美意蕴。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型从诗话、杂剧到百回本小说的演进,大闹天宫情节的拓展,分析了"大闹天宫"在"横云断岭"式结构中的地位,得出吴承恩在情节的处理上点石成金的奥妙有两点可供借鉴的经验:吴承恩善于根据人物性格去创造典型情节;吴承恩善于创造幻想性情节去表现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3.
从定海石到金箍棒、“玉帝甚不用贤”、英雄只此敢争先、“皇帝轮流做”等故事情节的解读,阐释了吴承恩《西游记》的审美意蕴。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型从诗话、杂剧到百回本小说的演进,大闹天宫情节的拓展,分析了“大闹天宫”在“横云断岭”式结构中的地位,得出吴承恩在情节的处理上点石成金的奥妙有两点可供借鉴的经验:吴承恩善于根据人物性格去创造典型情节;吴承恩善于创造幻想性情节去表现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西游记》和其他三部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一起被誉为"四大名著"。《西游记》塑造最为成功的是孙悟空的形象。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及这一光辉灿烂的文学形象:孙悟空形象的产生及发展,思想性格特征,审美特质及审美内涵,说明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代表着中国古典幻想小说人物形象描绘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自从《西游记》这部小说问世以来,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特别屉近年来。因《西游记》图书及电视剧和动画片的广泛传播,唐僧的名字在我国更是妇孺皆知。在《西游记》里的师徒4人中,最有名气的就是敢于大闹天宫地府,有着72变本领的,长着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了,其次便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憨态可掬的猪八戒,以及忠厚老实的沙和尚。而师傅唐僧就不那么招人喜欢,因为他看不清妖魔鬼怪的真实面目,而且对敢于同妖魔鬼怪作斗争的孙悟空一遍一遍地念那紧箍咒。其实,《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以及众神仙妖怪都是小说家塑造出来的,只有师傅唐僧在历史上是实有其人,但真实的唐僧及其经历到底是什么样子,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6.
孙悟空大闹天宫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悟空大闹天宫,最为人们津津乐道。但是,如果要问孙悟空为什么要大闹天宫,又为什么能够大闹天宫,恐怕就不是津津乐道者都能够回答得上来的问题了。其实,人们喜欢孙悟空大闹天宫,有的仅在如矮人看场,随人喜怒,也可以说是在瞎子趁淘笑。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孙悟空所以要大闹天宫和所以能够大闹天宫的原因作出符合《西游记》文本的分析。在这个基础上,进而分析孙悟空性格中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孙悟空是《西游记》作者倾注了全部心血,热情讴歌的英雄人物。因此,弄清孙悟空典型形象的寓意,对解开《西游记》创作原旨之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人会问:孙悟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是位堂堂正正讨魔伐怪的英雄,还有什么寓意可言?其实不然,自《西游记》问世以来,有两大疑案一直困扰着对孙悟空作出公正评价:一  相似文献   

8.
愣对老滑头     
达洲 《可乐》2010,(1):1-1
《西游记》中,玉帝和如来满脑子世俗智慧,像两个老滑头;孙悟空做事不管不顾,恰如一个愣头青。在取经路上,猴哥为降伏青牛怪,愣对两个“老滑头”。仔细品来,觉得这可为涉世未深的人与老于世故者打交道借鉴。  相似文献   

9.
心猿意马的放纵与收束——《西游记》主题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西游记》中的故事由“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两大板块组成,二者之间以“唐僧出世”过渡。问题在于,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两大块故事之间的关系。这牵涉到对《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和主要人物的认识、评价。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是一部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长篇巨著。作品主人公之一的孙悟空,其身上反映出浓厚的宗教意识。一、从孙悟空的斗争中,反映出来的佛教教义"法识"观,孙悟空身上反映出来的佛教思想。二、孙悟空皈依是不彻底的,在其身上还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与佛教思想相背的,却与明代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相统一。孙悟空的形象体现了人、动物、神魔、宗教四个特点的结合,他是一个宗教的战斗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是王权统治社会。《西游记》创作于明朝中后叶,这一时期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占主导之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市民阶层逐渐壮大,思想控制渐渐松动,出现了思想解放潮流。因之,孙悟空大闹天宫,不仅是对现有政治和秩序的反抗,也是对人们在封建礼教禁锢下失去的快乐和自由的不懈追寻。孙悟空不畏王权、反对束缚、追求平等尊严的理想和行为,也反映了阳明心学的烙印和市民思潮的涌动。  相似文献   

12.
在《西游记》前七回中,孙悟空的大闹天宫可谓是最为精彩的片段,而无独有偶,在《南游记》里,也曾有华光大闹天宫的记载,然而因出身与动机存在差异,两者大闹天宫的结局竟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3.
吴本《西游记》中"红孩儿"的形象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元代前红孩儿的形象是以鬼子母之子的角色附于佛经中"鬼子母"故事而流传的。元杂剧中其虽不是一个成熟的文学形象,但故事叙述的大致线索都已出现,杂剧《西游记》中的红孩儿虽然仍从属于鬼子母的故事,但其对取经故事所起作用已大大加强;同时,元杂剧中也出现了铁扇公主的形象,这为后来吴本《西游记》对红孩儿故事的整合提供了丰富的叙事元素。吴本《西游记》出于叙事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对孙悟空正面形象塑造的要求,综合了元杂剧中的叙事元素,塑造了红孩儿这一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4.
西游的味道     
<正>中国的僧侣,最有名的当然是"唐僧",他的成名并不因了《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倒是因明代的吴承恩为他作了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一个孙悟空把唐僧的形象提升起来,乃至于街衢巷闾,老叟黄童,都能随口来一段"七十二变"、"筋斗云"之类的神魔故事。人人都晓得唐僧肉好吃,"吃一口"便能长生不老,诚实善性,固执,昏昧……这些词凑起来似乎便是"唐僧"。我最早读《西游记》是小学四五年级。读时对唐僧没有感受;对孙悟空是极端的崇拜和景仰;对猪八戒则是"太有趣了";沙和尚,"老  相似文献   

15.
一部《西游记》,实际上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孙悟空的成长史,以“大闹天宫”为主要情节,到第七回止,这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部分;第八回到十二回介绍了西天取经的缘起,是必要的过渡,没有独立价值;十三回以后,悟空跟随唐僧走上了取经道路,直至小说结束,以取经途中的种种曲折经历,构成了小说的第二部分.这两个部分虽然并存于  相似文献   

16.
有关孙悟空原型的讨论莫衷一是,至今尚无定论:鲁迅先生认为孙悟空这一形象取自唐传奇《古岳渎经》中的淮河水怪无支祁;胡适认为出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努曼;还有认为孙悟空是个“混血猴”。我认为:《西游记》故事的发展历史是漫长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故事和人物受多方面作用和影响,包含的思想、文化因素也是十分复杂的,同时,艺术形象的创造多为“杂取种种”而形成“这一个”,小可过份胶执。另外,《西游记》一书后半部份中,孙悟空的主要特征是:不畏艰险,排除万难,保护唐三藏西天取经,终成正果。我们不可因为其思想意义上的消极的一面而否定了这一主要情节的客观存在。据此,我们认为《宋高僧传》中有一段记载也可作为孙悟空原型讨论的一条资料提  相似文献   

17.
《坛经》是禅宗的重要经典,记载了唐朝六祖惠能多年宏法的经历.成书于明中叶的《西游记》通过孙悟空学道、唐僧取经贯穿的一连串故事,形象地展示了《坛经》的“自心即佛”的顿悟佛法.可以说,在构思、情节与人物言行上,《西游记》有很多是取材于或说灵感发源于《坛经》的.对此,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相较于《坛经》的纯说佛理,《西游记》可以说是一部形象化的《坛经》.  相似文献   

18.
孙悟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具有斗争的乐观精神,是封建时代一位斗士形象。大闹天宫主要表现了对封建权威的反抗和争取个性自由的特征;西天取经则表现了为事业奋斗和为民除害的特征,整部《西游记》以斗争精神贯穿始终;这个形象的意义,就在于对国民性格中的奴性哲学的反叛,从而构建了新的民族性格。他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和时代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唐僧"取经故事"取得重大发展的元明两代,藏传佛教对中原文人创作,特别是对小说《金瓶梅》、《西游记》的创作形成积极影响。藏传密宗中护法神束"虎皮裙"的形象甚是常见。除此,人物形象束"虎皮裙"的造型,在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艺术作品中极为罕见,这无疑说明了小说《西游记》孙悟空束"虎皮裙"题材源自藏传密宗。  相似文献   

20.
孙悟空和唐僧是《西游记》作者着力刻划的两个主要人物,“主要人物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3页)常常直接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倾向,因此,我们应该从分析主要人物入手来把握作品。本文不打算对孙悟空和唐僧这两个人物作全面分析,拟从作品对这两个人物相互关系的描写中去探究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的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