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古代文人用以研墨的工具。但是,中国古代文人不仅在文学写作与书画创作中使用砚台,同时还将其视为收藏、品评与记载的对象。而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积极地投入到用砚、藏砚、品砚与记砚的文化活动中,其原因在于砚台是中国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书写工具,并且藏砚、品砚、记砚的活动可以使他们在身心俱疲时得到放松。  相似文献   

2.
砚文化漫议     
近几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的书具文化,即文房四宝与其他各种文房杂具,如笔架、镇纸、墨盒、砚滴等,其中化力最多的就是砚文化研究。各种书具中,用以调色研墨泚笔的砚是最复杂、最丰富、最精采的部分。 在翻检最新出版的《汉语大词典》时,我发现关于砚的有些词目解释错了。虽然对宏大的文化工程《汉语大词典》来说,这些错误只是白璧微瑕,但是我感到还是有匡正的必要。试举三例。  相似文献   

3.
砚屏并非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砚屏辨>所云"自东坡、山谷始作",而是欧阳修至迟在庆历八年就请人用虢州紫石(又称月石)制作而成,并有了砚屏之名.在砚屏的产生与广泛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诗人对器物文化的创造性贡献,以及他们发扬光大器物文化的主体精神与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4.
孔昭凤 《百姓生活》2013,(11):47-48
端砚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砚台的出现可以溯源到上古时期,那时的研磨器可称为中国砚台的雏形.随着文字的演变与发展,书写活动的日益频繁,出现了专门用于书写的书写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其发展是一个从追求实用功能到追求审美情趣的过程.文章阐述了砚的起源以及歙砚的历史演变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6.
2009年5月23日至25日,"首届中华砚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砚都"——广东省肇庆市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以"传承、创新、合作、发展"为主题,旨在研究和弘扬中华砚文化的优秀传统,促进全国各大名砚之间的交流,发挥"中国砚都"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大会共收到论文63篇,编印了约有35万余字的《首届中华砚文化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安徽、山西、甘肃、山东、江苏、  相似文献   

7.
游德富 《老友》2014,(12):55-55
正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必备的文房用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砚台的实用性越来越被艺术观赏性所取代,成为人们的观赏品、收藏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的注意。时下,人们都把中国的"四大名砚"作为收藏的重点对象,这四大名砚分别是:产于广东端溪的端砚,产自安徽歙县的歙砚,产自山西绛县或江苏宝山的澄泥  相似文献   

8.
歙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还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特色。装饰艺术是人类历史上较早形态的艺术形式,通过对歙砚装饰艺术语言的探索,使更多人对其予以关注,并希望对歙砚的创新和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澄泥砚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和甘肃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古代生产澄泥砚的地方很多,以山西绛州(现为新绛县)生产的较为有名。绛州澄泥砚作为贡品在唐代被誉为“唐砚”,之后,在文人墨客中广为使用。惜乎烧制澄泥砚的技术在明末清初失传。后乾隆皇帝因喜好澄泥砚,特派砚工取泥于绛州,制作于江苏,然未能如其所愿。  相似文献   

10.
古时,文人非常重视砚,有“文人之有砚,如美人之有镜”之说。砚中以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最为有名,被称之为四大名砚,其中有的或为名人所使用,或造型独特,质量上乘,巧夺天工,稀世罕见,为历代文人所乐于收藏,有的已成为砚中之宝,甚至列为国宝。这些宝物有的  相似文献   

11.
在广东画院举办的当代名家端砚珍品拍卖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制砚专业委员会主任、肇庆市端溪名砚厂厂长黎铿大师的“端溪老坑清风砚”、“端溪盛世龙腾砚”等砚中珍藏品以100多万高价成功拍卖,一时间成为端砚界的轰动新闻。  相似文献   

12.
章宏伟先生的大著《出版文化史论》,学界专家,视为佳作。中国出版文化,历史十分悠久。蔡伦造纸与印刷技术,在世界文明史上,独着先鞭,影响深远。中国的书籍,竹简帛书,敦煌文书,唐人卷轴,两宋刻本,都是历史的灿烂,也都是文明的辉煌。中国文化传统,一向重视历史。左史记言,右史书事,周秦宝笈,屡见载记。编年、纪传、纪事、典志、章节,诸种体裁,记载历史。出版文化史之编著,出版历史之撰著,此前有杨寿清《中国出版界简史》(3万字)于1947年出版。自张召奎《中国出版史概要》于1985年问世后,中国出版史论著近年来时有新作出版。章宏伟先生《出…  相似文献   

13.
品读咏砚诗     
俗话说:"武士爱剑,文人爱砚。"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用砚、爱砚、藏砚,留下了许多咏砚的佳诗妙句,砚赋予诗人以灵感,诗人为砚添光彩。砚有许多别名,屡见于诗人笔端,唐代文嵩在《即墨侯石虚中传》中以砚拟人,说砚姓石,字居默,封"即墨侯",从此人们又称砚为"即墨侯"。宋代王迈在《除夜洗砚诗》中就这样写道:"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相似文献   

14.
尹忠华 《新少年》2023,(5):8-11
<正>松花石砚又称松花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与端砚、歙(shè)砚、红丝砚,并称古代四大石质名砚。起源于明朝,清朝时被封为宫廷专用御品。松花石砚是由松花石加工而成的用于研磨墨、书写或绘画的文房用品。2014年,由本溪市申报的“松花石砚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15.
《宝砚庄》塑造了大时代中善良、热情、坚韧的砚乡小人物群像,有勤劳淳朴、护卫砚乡文化的普通乡民,有德艺双馨的制砚工,有独立自强的自梳女。有漂泊辛劳的昼家人,等等。该作多方位地展示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砚乡人多样、平凡的生活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地方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端砚,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传承1 300多年的端砚文化自成体系,包括了与端砚有关的各个方面,是端砚的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过程及其间反映的文化观念、历史传承、价值认同、口传身授的民间知识的整体呈现。端砚文化中所蕴含的传统精神包括:敬畏自然,天人合一;以人为本,重视生命本体;致用利人,反对奇技淫巧;对传统的传承方式——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的认同;行业神崇拜体现出来的精神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始于宋代时期的合川峡砚雕刻技艺,迄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合川峡砚曾被誉为“巴渝三大名砚”、“中国十大名砚”.然而,这一重庆市级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传承状况堪忧,其保护面临诸多困难.文章分析了传统技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并将合川峡砚这一传统技艺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分析合川峡砚“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合川峡砚生产性保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端砚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在端砚上镌刻的砚铭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审视端砚业现状,传承、弘扬端砚的人文精神将对振兴端砚工艺、提升端砚文化品位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山阳公载记》是已失传的魏晋时期优秀文史作品。裴注所引《山阳公载记》之处,对于《三国志》原书所录史实有所补正。据裴注所引该书资料可知:《山阳公载记》10卷,晋著作郎乐资撰;记事多发生在东汉灵、献二帝时期,内容涉及军事、政治以及历史人物的逸闻,且语言优美。  相似文献   

20.
自蒙古窝阔台时代起至清中叶康熙末年 ,曾盛演蒙古“倒喇剧” ,本文初探其概貌 ,以求方家斧正。一、诗词纪文所记“倒喇剧”概貌吴长元《宸垣识略》载 :“倒喇金 ,元戏剧名也 ,似俗而雅。”从名称上看 ,“倒喇金”蒙古语doolajin ,即歌唱者之意 ,亦有《译语》载记“倒喇黑赤”作参证 ;还有说“倒喇”是一种弹唱歌舞的 ,并认为此称已是明代弹唱人的代称。可见蒙古族入主中原后 ,其独具特色的剧种已产生过巨大影响。但元代史料里却不见有此剧名。中国戏剧史也不载其剧名。明代竟陵派文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曾详载明代北京风物。其云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