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曾国藩对传统理学的反思有如下特色:一、注重功利实效。传统理学家只注重道德践履,不注意事功,反对以功利思想看待理学,而曾国藩却注重功利实效。二、融合百家。曾突破义理独尊地位,融合诸子百家之学问。三、嫁接西学。曾对西学的认识从根本上没有超出中体西用之原则,但他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认为学习西万应坚持不懈,不能急功近利;认为学习西方,应该从根本的科学学起。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与吴廷栋共历嘉道咸同四朝,同为晚清理学的中坚、桐城后学的砥柱。道光年间,他们同师唐鉴,求道问学,相交为友;咸丰时期,声气互通,镇压义军;同治时期,同居高位,规切友朋,成为"同治中兴"的贤辅名臣。他们由医而识,由学而知,在复杂混乱的晚清政治生态中,相互攀援,最终缔结为不二的利益共同体,带来了"理学中兴",改变了晚清儒学原有的格局与谱系。考察曾国藩与吴廷栋的三十二年交往史,有助于观照晚清学术与政治彼此纠葛的诸多面相。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是晚清理学经世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学术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伴随着他军事上的成功,在清中叶汉宋之争中一度陷于颓势的宋学在晚清再度复兴。这与他在吏治腐败、帝国危机的背景下积极倡导宋学,以图改良风俗、挽回道德人心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在宗宋儒的同时,又大力主张汉宋调和,从而使汉宋学术长期对立的局面得以终结,促进汉宋调和成为晚清学术的主流。他以礼学会通汉宋,既坚守宋学的立身之道,又以礼学的经世精神吸纳新知,为礼制改革以及西学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曾国藩的学术努力,改变了既有的学术版图,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作为晚清名臣和理学中兴的代表人物,其理治思想是在继承和发扬程朱"理学治国"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德治、礼治和法治的合理因素,结合晚清经世致用思想而形成的,是对中国传统治国方略的总结。其主要内容包括理学执政、理学治军、理学持家三个方面,体现出保守性、中庸性和集成性三个显著特点。为实现理学治国的梦想和挽救清王朝的覆亡,曾国藩进行了一生的实践和努力。但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这种理想最终走向了破灭。曾国藩理治思想的合理内核也为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家学渊源,与桐城派文人的交往,唐鉴、吴廷栋、倭仁的启发等角度,分析了曾国藩在“师友夹持”下接受理学并最终成为晚清理学领军人物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张晨怡 《船山学刊》2005,(3):98-101
从罗泽南与曾国藩比较的角度来看,罗氏学术思想的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二点:一是义理经世,二是辨学卫道。其中,前者为罗、曾之学的共同之处。罗、曾之学的不同之处在于,罗泽南主张通过学术论辨来维护孔孟程朱之道,而曾国藩主张在维护程朱理学宗主地位的前提下,吸收其他学派的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7.
出差进京,顺便去看看读大学的侄儿。一进侄儿的宿舍,赫然映入我眼帘的竟是一幅其大无朋的曾国藩头像。言谈话语之间,侄儿对曾国藩佩服得五体投地,说曾之文治武功皆可为人楷模,并坦言要以曾为榜样,努力让自己成为当今的“曾文正公”。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对我们影响最深的在五个方面:即志存高远——“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屡败屡战——“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有恒——“鸟孵雏鸟,昼夜不舍;燕子筑巢,日积月累”;知过、求过、改过——“知我者,莫如自己”,“勤求己过”,“喜闻诤言”;广交朋友——“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惟无益,且大有损”。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家教思想的形成主要渊源于曾氏家风、儒家思想、阅历经验等;其家教思想的内容主要有恪守祖训、传授人生经验、注重家庭伦理、肩负子弟教育、重视妇女内训等方面;其家教思想的特点是教育者应注重以身作则和因材施教、受教育者要相互砥砺和注重自我修养等。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与左宗棠的恩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国藩 (1 81 1— 1 872年 ) ,字伯涵 ,号涤生 ,湖南湘乡 (今双峰 )人。左宗棠 (1 81 2—1 885年 ) ,字季高 ,湖南湘阴人。道光三十年 (1 85 0年 )道光帝病死 ,咸丰帝继位。太平天国在广西起义。咸丰二年 (1 85 2年 ) ,太平军入湖南 ,围攻长沙。八月 ,左宗棠入湖南巡抚张亮基幕 ,助守长沙。十一月 ,曾国藩奉命帮办湖南团练事务 ,十二月 ,到长沙。左宗棠写信给长女婿陶桄说 :“曾涤生侍郎来此帮办团防 ,其人正派而肯任事 ,但才具稍欠开展 ,与仆甚相得 ,惜其来之迟也。”①三年正月 ,张亮基赴湖广总督任 ,左宗棠随至武昌。八月 ,曾国藩移驻衡…  相似文献   

11.
贾熟村 《云梦学刊》2009,30(1):46-50
太平天国崇拜上帝,反对儒、释、道,形成了中西文化的激烈对抗。曾国蒋家族信奉儒、释、道,起而抵抗,父死子继,弟死兄继,直至太平天国失败。有大量的曾国藩之类的家族与太平天国对抗,应该也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太平天国起义当然是一次激烈的阶级斗争,但是,它同时也具有明显的中西文化冲突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杨简心学的工夫,基本上是沿着内外两条道路进行,最后统一于心。向内,杨简心学工夫沿着毋意、反观之路,去体认"本心"的完满自足及其自现之后与传统伦理道德的一致性,到达"永"的境界。并在时时警醒,事事诚敬之中,保有"永"的境界。从而使"本心"上升为"心",获得了普遍性、超越性和绝对性。这是体认工夫。向外,其工夫由家孝到德行最后到国治,成就己心。为此,杨简不仅借助《易传》的心学阐述,具体指出人们在各种社会场合中所应有的合于传统伦理道德的正确范式;而且通过孝德教化、打击犯罪、为民办实事等政治实践来化民移俗、治理社会,从而使"心"获得载体而得以体现。这是践行工夫。  相似文献   

13.
刘莹 《船山学刊》2011,(4):86-89
本体与工夫的合一,是冯从吾哲学思想的中心内容,也是其工夫论的起点。对此,冯从吾以理学传统的体用不二方法。将本体与工夫统一起来,使工夫成为本体之用。同时为了保证本体的具体落实,真正做到承体起用、由用见体,冯从吾强调工夫应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开展:一方面是要在心体、未发处做工夫,具体表现为静中体验未发气象,这是工夫的主轴,具有根本性的地位;另一方面则要在意念发动处做慎独与诚意的工夫。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家庭伦理道德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国藩的家庭伦理道德主要体现于读书、修身、家庭教育三方面。在读书上,他要求子女要勤奋,要有志、有识、有恒;在修身上,他主张慎独、克己、敬恕、谦虚;在家庭教育方面,提倡勤俭持家、孝悌友仁爱。  相似文献   

15.
梅乐 《船山学刊》2022,(4):105-114
从1906年的日记到1960年致友人的书信,胡适在多处对曾国藩进行了评述。在胡适笔下,曾国藩是修身之模范人物,是桐城派古文的“中兴大将”,亦是带来清王朝短暂“中兴”的著名将相。胡适视曾国藩为修身之模范,是基于一般意义上的修身角度。实际上,他从早年起即不甚在意曾氏那些理学意味极浓的修身名言,对其理学成就更是忽略不提。关于曾国藩的古文,胡适肯定其具有一定的“应用”功能,对曾氏在古文上的具体造诣却论述不多。胡适固然认为曾国藩是使清王朝“中兴”的关键人物,但明确指出曾氏的中兴事业并未长久,并加以批评。总之,胡适以他自己的标准描摹了一个他心目中的曾国藩形象。  相似文献   

16.
代亮 《船山学刊》2009,(3):32-35
曾国藩在为学及立身行事上推崇韩愈,至日之为“千古大儒”。同时对韩愈诗文也揄扬不已,他既借鉴韩诗的一些技法,又心仪于韩诗的“兀傲”及“诙诡”;对韩文则关注尤多,更以其倔强之气与雄奇之风相倡.具有鲜明的当下针对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继先秦子学、汉唐经学后的又一重要理论范式。相较于汉唐儒学,这一新范式的显著思想标识就是偏重形上之维和内圣之维的开拓,从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等各层面深化儒家义理精神。就理学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的建构以及理气心性的圆融而言,"北宋五子"和朱熹之学对儒家这一理论范式的建构具有奠基性的意义。邵雍的"先天之学"和周敦颐的"太极"说,是为儒家道德精神确立形上依据的一种重要尝试,代表着理学思想的滥觞,不仅如此,周敦颐的"诚"论还一改汉唐儒学宇宙论的铺排,开始了儒家心性本体化的思考,由此重新开启了儒家的"内圣"之维。张载的气本论哲学是儒家本体论建构的真正开端,而其划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主张则是理学范式下典范性的心性论成果。二程"自家体贴出天理",奠定了理本论哲学的基础,而其"性即理"的论说则昭示着他们对理学本体论和心性论的打通。二程后,朱熹通过注解"四书",建构了综合"北宋五子"、圆融理气心性的理学体系,而这也标志着儒家理学这一新理论范式的确立。  相似文献   

18.
现象学精神的精髓是"面向实事本身",庄子工夫论所体现的精神与现象学的精神有深刻的契合之处。胡塞尔现象学理论集中体现为现象学精神的"现象学还原"、"现象学直观"与"意向性"理论,有利于揭示庄子工夫论的现象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赵金刚 《江海学刊》2023,(5):93-102
宋明理学家的生命历程往往伴随着以工夫验本体的体验过程,朱子的“中和之悟”就含有自身修养工夫对本体、心性理论的修正。在朱子的工夫论中,强调“心是做工夫处”,要在心上实现“心与理一”。当朱子学被官学化、权威化后,元明朱子学者依照朱子所讲做切己工夫,以期达到“心与理一”,这一时期的朱子学具有“工夫论化”的特征。但并非所有学者都能像薛瑄、吴与弼那样用客观的理检验主观的心,陈白沙、王阳明都在做工夫时感受到心与理难以合一,最终放弃以客观的理作为标准,而转回主观的心。正是由于朱子学对于阳明来说首先是工夫问题,才促成了阳明学对朱子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20.
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历史影响的人物,曾国藩的成功基于这样一些因素:读书储识,坚强立志,修身定性,倔强行事,交贤纳才,开放纳新。时至今日,这些品质仍然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