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茂庆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2):1-6
澳大利亚女作家迈尔斯.弗兰克林的自传体小说《我的光辉生涯》是第一部澳大利亚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反叛婚姻的丛林少女西比拉的艺术形象。在西比拉生活的世界里,婚姻如同一根绳索捆住女人的手脚,让她们乖乖地做男人的奴隶。女人的悲惨命运和男人的所作所为,使西比拉坚定了永不嫁人的决心。小说描绘的图景是一百多年前澳大利亚的丛林生活,但它所反映的女权主义思想和叛逆精神远远超越了它的国度和时代。作为澳大利亚女权运动的先驱,迈尔斯.弗兰克林远远走在时代的前头。 相似文献
2.
雷馥源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2-74
澳大利亚女作家迈尔斯·弗兰克林在她的经典著作《我的光辉生涯》中刻画了一位勇于反抗婚姻、勇于挑战传统性别束缚的女性西比拉。由于时代的局限,在西比拉的世界里,女性是男性的附庸,是婚姻的牺牲品;而西比拉追求自己的梦想,超越时代地同残酷的现实作斗争,但自己也在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中形成了扭曲矛盾的人格。西比拉的女性意识远远超越了她的时代,至今依然闪耀着光辉。 相似文献
3.
分析《我的光辉生涯》小说中心人物西比拉在面对爱情和婚姻时表现出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态度,既向往爱情又诋毁贬低爱情。根据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过度补偿个人身上的自卑感就会夸大个人本身的自尊,通过贬低他人、抬高自身地位来维护自己的优越感。针对西比拉扭曲甚至变态的人格,利用阿德勒的自卑理论分析西比拉身上的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从而解释她极端的世界观和爱情观,更进一步指出西比拉悲剧人生的心理症结。 相似文献
4.
张璐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64-165
《我的光辉生涯》是澳大利亚女作家迈尔斯·富兰克林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西比拉反抗婚姻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在西比拉生活的父权制社会里,婚姻是导致女人成为男人奴隶的罪魁祸首,她不愿成为牺牲品,勇敢而痛苦地进行反抗。本文主要从西比拉对婚姻的反抗方面来阐释这部小说所具有的女权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自卑情结"与女性主义理论,解读迈尔斯·弗兰克林和其代表作《我的光辉生涯》中的女主人公西比拉·梅尔文反抗父权背后的深层心理动因,说明了她们的叛逆和反抗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因在外貌、性别和缺乏关爱及教育等方面的劣势而产生的自卑感密切相关。正是为了补偿自卑感而追求成功的努力成就了此小说,而过分追求优越的情结也造成了西比拉的过度敏感和矛盾抗争。 相似文献
6.
《简爱》与《我的光辉生涯》被评论家认为是女权文学的代表作,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迈尔斯·弗兰克林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先锋。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作者生平、作品及其主要人物,阐明两部作品虽然在不同的时间描写了发生在不同国家的故事,反映的却是同样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杨韩钰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55-58
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维拉·凯瑟是如何诠释拓荒女性在拓荒中追寻、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追溯维拉·凯瑟两部小说《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尼娅》中的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描述拓荒女性在荒野中追寻自我,创建生活的经历。探讨拓荒女性发展自我、追寻自由精神的历程,并分析了拓荒女性完善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刘喜波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2-123
薇拉·凯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潜心描述美国拓荒运动的伟大女作家。她以内布拉斯加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中,尤以《我的安东妮亚》最为出色。主人公安东妮亚的一生不断地追寻自我,并在努力拼搏后,在大草原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本论文通过对安东妮亚的童年,青年和中年生活经历的分析。展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讴歌早期移民自强不息的拓荒精神。 相似文献
9.
关丽丽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59-160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该小说讲述了大萧条时期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价值观,尤其是主流社会流行的审美标准对黑人的影响与栽害。文章从多方面入手就女主人悲剧的根源进行探析,深刻地揭露了女主人公佩克拉悲剧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无名的裘德》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新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永全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100-103
论述并剖析了互文性的机理,经典文本《圣经》与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两者都与《无名的裘德》构成互文关系,指出现文本是对前文本的重构与扬弃,并已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哈代的后期小说中主要的艺术特色,颠覆了单一的、被动的女权环境决定论,提出了男权宗法社会环境不仅构成了女主人公淑爱情婚姻的悲剧,而且具有可颠覆性,同时妇女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更具复杂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11.
好莱坞热门电影《黑天鹅》中女主人公尼娜具有典型的精神分裂特征。依据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三种人格的理论,试图探讨尼娜的精神世界。尼娜在"本我"(死亡本能和爱欲本能)和"超我"(母亲的规训和控制)之间进行激烈的挣扎和对抗,并最终走向自我毁灭,其自我毁灭的一刹那也象征着本我人格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刘春平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9):184-186
普契尼是20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真实主义作曲家,也是真实主义歌剧最为多产和成功的音乐家,《艺术家的生涯》就是其歌剧创作生涯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文中着重论述普契尼音乐风格中的旋律特征、咏叙风格、和声配器、主导动机等在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浅析《金色笔记》中女主人公写作理想的破灭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玉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280-282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小说以复杂的形式展现了一位女作家从自我分裂、精神崩溃到重归完整自我的心路历程。作者从女主人公对人生经验与自我认识之间差距的思索、对文学创作目的的思索、由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导致的写作障碍三个方面,剖析了女主人公写作理想破灭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4.
李力扬的诗集《玫瑰花》(Rose,1986)、《在我爱你的那座城市》(The City in Which I Love You,1990)及《我的夜晚篇》(Book of My Nights,2001)堪称抒情三部曲。爱与死亡是他诗歌创作的主题。而爱与死亡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爱与死亡主要体现在李力扬对家人的回忆中,可以说他所有的作品都在回忆他的家人。李力扬以西方文化为主体,通过对家族的回忆,吸收中西文化来表达对现实的超越,实现灵魂精神的归家。 相似文献
15.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与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是两部现代派成长小说,作品均围绕作家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保罗?莫瑞尔和尤金?甘特这两位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在描绘主人公心理、家庭、社会背景、成长轨迹等方面,劳伦斯和沃尔夫采用了极其相似的手法。主人公保罗和尤金的成长历程似乎正是劳伦斯和沃尔夫艺术而独特的写照。 相似文献
16.
刘喜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22-123
薇拉·凯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潜心描述美国拓荒运动的伟大女作家.她以内布拉斯加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中,尤以<我的安东妮亚>最为出色.主人公安东妮亚的一生不断地追寻自我,并在努力拼搏后,在大草原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本论文通过对安东妮亚的童年,青年和中年生活经历的分析,展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讴歌早期移民自强不息的拓荒精神. 相似文献
17.
余荣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2):49-55
摩罗的散文集《我的村,我的山》,以新的立场、观念与方法观察、理解、描绘乡土社会,使乡土文学常见的主题,如乡村的苦难、乡土社会的精神信仰、乡土民间的知识与智慧等,在作者的笔下得以重新展现和重新理解。作者对于乡土社会的重新展现显示了其对乡土社会的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个高度对于当下踟蹰不前的乡土书写具有启示意义,作者的立场、观念与方法预示了乡土文学突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名篇《伙计》不仅揭示了犹太民族的文化母题,同时也展现了主人公的成长主题。利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理论来分析,主人公弗兰克·阿尔派恩的成长历程就是经历了从本我压抑自我到超我战胜本我,从堕落到醒悟并升华到自我牺牲的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9.
赵琳娅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3)
玛雅·安吉洛是当代美国文坛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的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继承并发展了美国黑人士性文学,展现了黑人女性在种族与性别的困境中经历艰辛与屈辱并顽强成长的过程.以成长小说理论为基础,能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小说所折射的黑人女性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20.
《我的军营我的梦》以梦的形式,想象主人公崔光明在2022年来到部队,在军营里学会了多种军事技能,并且能够熟练地使用多种军事装备。在作品中,主人公对各种武器装备的参数十分熟悉,如数家珍,深刻地展现了作者的军旅梦想和军人情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