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司马迁的义利观具有辩证性 ,提出了看似相互对立 ,其实是相互补充的命题。一方面 ,他看到了利的危害 ,它对于人所起的异化作用 ;另一方面 ,又承认人的趋利性具有合理因素。《史记》在表现人际之间的交往时 ,展示了聚散离合过程中的人情冷暖 ,世态炎凉 ,寄托了司马迁的义利观。《史记》中的各类人物 ,有的因贫贱而离 ,因富贵而聚 ;也有的是因贫贱而结交 ,因富贵而生怨。司马迁特别赞扬那些不因贫贱移交的义士。人际间的聚散离合 ,成为《史记》人物传记的重要情节 ,是作品结构得以生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湘妃和虞舜的感情传说是中国最早的爱情故事,反映在《尚书》《山海经》《孟子》《楚辞》《史记》《列女传》等六大系文献中。在西汉时期汇编的《列女传》中,它被列在105篇传记的首位,称为“元始二妃”,在发生的时间和编载的时间上都是最早的。从最初的记录开始,湘妃故事就包含曲折复杂的多层情节,具有明显的爱情因素,列为两性关系的正面典范,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占据正统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诗学》中有关戏剧情节的论述,分析了莎士比亚著名悲剧《李尔王》中双情节结构对《诗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所产生的独特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4.
范正声 《东岳论丛》2003,24(2):123-126
笑笑生在《金瓶梅》中设立了许多巧合情节。这些情节是对《水浒传》叙事的继承和创新 ,是我国传统叙事文学创作叙述艺术的典型体现。巧合情节在《金瓶梅》叙事中具有重要的叙事功能 ,突出的表现为叙事的结构功能和叙述功能。  相似文献   

5.
曹金钟 《江汉论坛》2004,9(9):118-121
《红楼梦》对于情节的描写与安排是独具匠心的,而穿插就是这种匠心的体现之一。脂砚斋就曾多次提到穿插,并对一些穿插手法做了精到的概括。穿插也是《红楼梦》情节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情节描写中具有着穿针引线、衔接主流情节等重要作用。穿插不仅能使情节产生跌宕多姿、波澜起伏的美感,还具有刻画人物形象、展示社会生活内容等功能。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水浒传》情节总体上有曲折变幻,波澜起伏,错综杂出,摇曳多姿之评,认为情节设置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高超的小说艺术水准。但不可否认的是《水浒传》在情节安排方面也同时存在着诸多明显的缺陷,如情节不真实、雷同现象比较严重、情节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运用巧合手法结构情节时有弄巧成拙之嫌等,是全面认识、评价这部作品时无可回避的。  相似文献   

7.
情节在我国刑法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然而在刑法理论中,由于概念的定位问题,对有关情节研究有着巨大的分歧.本文着重分析了刑法中与情节相关的概念.情节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为两组相对应的概念即一组为犯罪情节与犯罪相关情节,一组为定罪情节与量刑情节.情节要求不是构成要件,只是提示性规定.以犯罪构成要件量的规定分析为基础,对情节的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和阐释.  相似文献   

8.
文学史编撰的个性化首先表现在述史情节的创新与结撰.封孝伦编撰的《中国当代文学》突破了传统官方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情节的束缚,提出了首个个人化述史情节,其有着强烈的文学史情节结撰的自觉意识,并予以实践操作,扬弃了知识话语而采用个人化的叙述视角与语言风格,与洪子诚、於可训、陈思和等人一起开创了个人化写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霍桑探案》以情节作为创作的中心,既是对传统小说技法的继承也是对前代文学创作手法的逆转;与同类题材作品相比,程小青在师法《福尔摩斯探案》的基础上使《霍桑探案》具有自己的情节创作模式,其作品试图超越但又难以突破;与同时代的其它题材作品相比,《霍桑探案》的价值又是不能忽略的。  相似文献   

10.
从组材角度看,《格萨尔》呈内部首尾对接完整的各主要篇(部)的相对并立状态,并且其情节结构模式化、人物塑造模式化倾向鲜明,这些情节和人物的出现,都表现为空间性的并列与重复。而《伊利亚特》从一个时间切入点——最后倒数第50天开始叙事,从一个可以前后紧密链接的事件——阿基琉斯的愤怒开始叙事,围绕并重视时间的单元——日("天"),集中情节矛盾的展开与解决。因此,情节结构在形成过程中对材料的选择与组接,分别反映了《格萨尔》的抒情性及其空间性思维,以及《伊利亚特》的叙事性及其时间思维。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的"三复情节"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研究向来较少注意到它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前代小说传统的联系,其实此书暗用“三顾茅庐”之类“三复情节”模式不止一端,其用笔隐微几于使人不觉,而作品的讽刺意义因而更为深广,如马二先生游西湖是从“食色,性也”角度写他内心理欲之争等。这既是前代小说“三复情节”模式的影响,更是古代礼数观念和社会上“事不过三”等重“三”的风习潜移默化的结果。这一发现使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模式的普遍性获得新的证明,也使“三复情节”概念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理论意义得到加强。这对于总结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民族特点以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也应当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材料的组织,人物语言的运用,人物外貌神情的描写和心理的刻画,戏剧性情节的使用,奇闻轶事的写入等几方面简要论述了《史记》的小说因素。认为《史记》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富有文学性,其中运用了许多后世小说创作的基本手法,对后世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薇拉·凯瑟的小说《一个迷途的女人》在情节安排上展现了凯瑟高超的叙事策略,同时对这部小说人物的塑造、主题的表达等方面都产生了强烈的突显效果。文章尝试用叙事学理论解读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4.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有两明两暗四条线索 ,构成了荣枯沉浮的同一情节模式 ,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 ,即建构情节、展示性格、揭示主题 ,表现出作家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 ,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振军 《文史哲》2013,(1):64-71,166
裴骃《史记集解》是最早的《史记》注释之一,其特点和学术价值主要是:保存了早期不同版本中珍贵的《史记》异文和评注资料;展示了早期《史记》注解的特点,包括徐广所开创的以《史记》注《史记》的研究方法;裴氏以深邃的识见、精当可靠的征引,"增演徐氏"。  相似文献   

16.
从水浒戏到《水浒传》的戒色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浒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被再创造的路径之一就是让水浒英雄进入戒色主题,在这个过程中,水浒戏的情节因素以变形的方式进入《水浒传》,水浒戏中的搽旦形象也深刻影响了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描绘,正是从以上两个方面水浒戏给予小说《水浒传》深刻的影响。但《水浒传》的叙事焦点从男女私情转移到了英雄传奇,并从政治、历史的高度,展开了社会生活广阔的画卷,改变了原先水浒戏的叙事意趣。  相似文献   

17.
电视剧《大染坊》是近年来少有的优秀之作。整个故事以主人公陈寿亭的传奇经历为线索,洋溢着振奋人心的抗日救亡爱国热情,这种成功得益于叙事结构的巧妙安排。本文从紧凑匀称的整体结构、迭宕起伏的情节悬念与彼此呼应的情节关联等几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它的叙事特征,指出其作为主旋律电视剧的不懈追求与艺术价值,以期能对当今电视剧创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董玮 《学术探索》2013,(2):115-118
在科学与技术高度发展的20世纪,“神话”得到了又一次复兴。这样的现象势必有其固有的社会文化因素,作为奇幻小说开山之作的《魔戒》生动地证实了这一点。《魔戒》所具有的完备的神系、二元对立的结构、《圣经》中经典人物的影子和虚构的情节,使《魔戒》具有明显的神话意味,其内蕴暗合了人类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永恒模式,在现代社会具有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往对海明威《雨中的猫》的研究,多局限在对其主题探讨、女性觉醒与小说语言重复现象等方面.本文尝试在叙事学理论的指导下,从视角、情节、环境和话语模式四个方面分析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发现,小说通过使用限知的外聚焦型视角,简单、淡化了的情节,特定的“雨”环境和直接引语的话语模式,为读者呈现了一幕独幕话剧.读者不仅从貌似简单的故事情节中看到戏剧性的变化,也能从男女主人公的对话中体会到他们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更能感到《雨中的猫》独特的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与<史记>有着密切联系,它从互文性的角度对<史记>文本进行了历史诗学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现代作家通过母题的重组,建构了文学性的情节形式,同时还把个体经验融入<史记>人物及事件中,在丰富和发展这些情节形式的同时,也表现了对世界的新的看法.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审美特征在<史记>母题与小说情节形式的互文关系中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