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自谓"好读书,不求甚解".他把读书当作一种悟道的方式.读书不仅仅是以对知识的索取为目的,而是以自己的人生去"会意"古人、他人人生的一种契合中的生命体验,从中进入一种宇宙真际的境界,获得人生"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种读书方式摆脱了两汉经学的笺注繁琐,而把作为两汉"异端"旗帜的道家"自然之说"接过来,铸造成一套新的思维方式.陶渊明的读书方式是魏晋玄学思潮发展、深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1、陶渊明对劳动美的艺术表现(万永翔)龙江师专学报一期2、陶渊明思想与诗风新论(侯柯芳九江师专学报一期3、普宋习俗与陶潜诗文(王贤森)九江师专学报一期4、“好读书,不求甚解”之我见──兼论陶渊明读书与诗文创作的关系(沈正申)铁岭师专学根一期5、诗义的喻比创作历程的象征—一陶渊明咏乌新议(沈正申)鞍山社会科学一期6、人生的理想化—一再论陶渊明(蔡阿聪)漳州师院学报一期7、《桃花源记并诗》疑义管窥(袁传渗)安庆师院学报一期8、陶诗:走向成熟的中国诗格:t陶渊明)(沈检江)学习与探索一期9、《陶渊明集》板一个局…  相似文献   

3.
名人读书法     
《社区》2008,(17):17-17
鲁迅的“跳读”法 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相似文献   

4.
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相似文献   

5.
说陶二题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以上两句话,大约从念初中时就背熟了.我此生,在这两句话引导下读了不少的书,陶渊明的全集,也差不多是在这两句话引导下读完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陶渊明的读书、饮食、交游、思考等生活方面的考察,发现在陶渊明的现实生活中,宗教所占的部分是相当小的,宗教影响的痕迹也不明显。在陶渊明的思想体系中,值得注意的是,他坚持一种实际的人生观。而实实在在的生活使他摆脱了由人生困境带来的困惑,获得了充实。  相似文献   

7.
咱们的国语词典里有一句成语,叫作“倚老卖老”。按“五柳先生”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办法去读去理解,不外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青年跟前摆老资格、颐指气使、动口不动手之类罢。单靠一个“老”字就以为有了本钱,四处去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罗宗强先生关于陶渊明的人生观是一种玄学人生观的观点提出了商榷。陶渊明人生观的基础是“躬耕自守,他以此达到理想和现实的合一;而玄学人生观的实质是理想和现实的内部分立。玄学人生观是陶渊明人生观的思想来源,二者在精神上有相道,但更有实质性的差别。陶渊明的人生观并非玄学人生观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陶明渊《五柳先生传》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其“好读书,不求甚解”,历来多有注,释,解,辨,谈等;近年,竟又见此类文题:《熟读课文求甚解》、《甚解当求,拔高不宜……》,愈发感到应为之所注。(文内着重号均系笔者所加)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本人是精通音乐,并通晓古琴艺术的。读书和弹琴是陶渊明日常生活中的赏心乐事。陶渊明的音乐艺术修养还表现在他对自然之声的敏感和兴趣。弹奏"无弦琴",是诗人的风流,这种风流本身也就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浪漫的艺术显现过程。陶渊明的"无弦琴"深寓着老子"有生于无"、"大音希声"和"有无相生"的哲学本体论理念,它显示的不仅是一种艺境——诗人的脱俗气质和音乐家的潇洒风流,更是一种道境——超越寰中、凌驾今古的终极性的哲理。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退归田园隐居后,有不少读书少年向他求教。一天,他家里来了位少年,这少年行礼之后,非常诚恳地说:“小辈非常敬仰先生的知识,有心向先生讨教读书妙法,望先生指教。”陶渊明一听这话便皱了眉头,他想责备少年幼稚可笑,在做学问时竟想找捷径。转念一想:少年是虚心讨教的,对晚  相似文献   

12.
朱小棣 《社区》2011,(17):4-4
小的时候人们受的教育总是“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要孩子们去读好的书,好学向上,喜爱读书,并且相信读书是好事、有好处,可以成为好人或有用之才。稍稍长大以后我才听说一种反讽的说法: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可见读书也有害处,特别是方法不当.亦可误人终身。步人中年才悟出新的座右铭:读闲书、闲读书、读书闲。  相似文献   

13.
乐书     
宗璞 《社区》2012,(14):7-7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瑶琴一曲来熏风”一句,是形容炎炎夏日中书会给人一个清凉世界。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作者写书总是把他这个人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他在写书的时候,对自己已经进行了过滤。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供职荆州”,沈约《宋书》、李延寿《南史》、房玄龄《晋书》,颜延年《陶征士诛》、萧统《陶渊明传》、无名氏《莲社高贤传》诸材料,均不曾有记载。首倡是说者,据笔者随见,始于吴仁杰《陶精节先生年谱》所引叶少蕴一段话语。就是说,此种说法乃始于北宋学人。然而与叶少蕴同为北宋人工质《栗里谱》却不载此事。叶说既出,即引起了古今无数从事陶渊明研究者的注目,故自彼迄今,几平凡涉及陶渊明生平论著,无一不认为陶渊明曾供职于荆州的。而持此说者,对陶渊明当进供职荆州的幕主,又存在着两种意见:即一为桓玄,一为刘裕.所…  相似文献   

15.
读书百宜录     
张恨水 《社区》2008,(17):26-26
读书有时,亦须有地。善读书者,则觉一切声色货好之处,无不可于书中得之也。试作读书百宜。 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菊花满前,案有旨酒,开怀爽饮,了无尘念,宜读陶渊明诗。黄昏日落,负手庭除,得此余暇,绮怀万动.宜读花问诸集。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是复杂的,否则不可能造成其诗歌之丰富与深厚。但陶渊明基本性情却是风流飘逸的,多情敏感的。即使于矛盾痛苦中,也常露其本性。所以施德操论云:“人见陶渊明自放于田园诗酒中,谓是一疏赖人耳,不知其平生乐道至苦……”但他“既有会意处,便一时放下。”①是说陶渊明只要一有机会便意驰神往的飘飘然了。鲁迅先生说: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塔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多了,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③这里提示给我们两个问题:一是陶渊明先生一直以飘逸的形象活现在后人心目中的;一是鲁迅…  相似文献   

17.
在读书人中,我是一个很愚笨的人,虽然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也读过一些书,却都是浮光掠影,不求甚解,很难说达到了治学的境界;尽管在科研方面有一点城保,发表和出版过一批论著,但大都是抄撮之品,徒见笑予通人,哪有治学的体会可谈?不过作为过来人,把我在教学科研中的得失拉杂写出,对于青年朋友读书治学或许是可资借鉴的。我生长在湖南与广西交界的一个偏僻山村,小时读书并非为了治学,最多是自一个饭碗问题的轻松解决。所以当我拿着砍柴刀倘佯在崇山例降之中的时候,当我骑在牛背上仰望天空朵朵彩云变化而沉醉于通想中,读书得来的…  相似文献   

18.
申力雯 《社区》2008,(20):14-14
我已不再读书.当然不等于我不再思考。 作为一个写字的人不读书是不可思议的,但我是一个率直的人,在这崇尚包装的时代,我始终觉得包装是一种枷锁:我是一个喜欢轻松的人,一生追求的是简单的生活。 我曾经是个爱读书的人,现在不读书是有理由的。第一个理由:为了降低生命的成本。  相似文献   

19.
卷首絮语     
正当本期付粹之时,欣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它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保证全党继承邓小平同志遗志,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的大会。大会号召全党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盛夏时节,在秀美的庐山,由我们和日本六期学术学会共同主办的“中日学者首届陶渊明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了。中日两国30多位陶学者欢聚一堂,学习陶渊明,研究陶渊明,交流陶渊明,发展陶渊明。这是一次小型的、高水…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读山海经》13首的具体写作时间,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是系于归隐之初;二是系于宋武帝永初三年。本文认为:13首并非一时所作,当起于归隐之初,止于武帝代晋。组诗《读山海经》可视为陶渊明归隐之后情感的浓缩,凸现出其性格的多面性。其性格及爱好与书中描写的内容有某种契合,其情感从阅读与创作中得以交融宣泄,这就是作者对《山海经》情有独钟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