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伍子胥的事迹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左传>到<伍子胥变文>,是从史书到文学作品的改变,伍子胥则由历史人物变成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本文以<左传>为本,兼及其他文献,探讨<伍子胥变文>的历史真实性.文章认为<伍子胥变文>的内容许多与历史事实相违或为史实所无,至多算是七虚三实.作者突破了忠君观念和家族血缘观念的藩篱,以正义和道德作为评价人物的唯一标准,美善击败丑恶、弱小战胜强暴是作家构思文学情节的尺度,作者的价值取向非常明确.  相似文献   

2.
在林语堂先生最引以为傲的小说作品<京华烟云>里,呈现出作者独特而充满睿智的女性审美观和审美心理.在林语堂的记忆深处,<红楼梦>和<浮生六记>这两部作品一直保留着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位置,并对他的一生尤其是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颇深.在小说<京华烟云>里,林语堂巧妙地将<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和<浮生六记>中陈芸的性格合二为一,借鉴塑造出姚木兰爽朗乐观、豁达大度、优雅多情、持家理业之能者的理想女性性格,将自己对女性的浪漫主义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记忆综合地赋予给了木兰.<京华烟云>中的姚莫愁则从<红楼梦>中的薛宝钗那里得到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也吸收了其中最有价值的创作营养,在摒弃了薛宝钗伪善性格的同时,塑造了莫愁为人实际、大方得体、成熟稳健、聪颖圆滑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废名经典作品<桥>的叙述学分析,考察<桥>的叙述文本、叙述者、叙述时间,从一个侧面阐述<桥>的话语结构特征.同时也对<桥>内容和形式的独特性成因作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迄止目前,国内突厥语研究界对<Diwanu Lubatit-Turk>书名的汉译,还存在着多种形式.笔者认为将其汉译成<突厥语大辞典>是不准确的,是不符合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的,而将其译成<突厥语辞典>则是准确的,因为这既符合翻译原则又忠实于原作.  相似文献   

5.
两汉时期,经学鼎盛,<诗>三百篇同样也被纳入经学的范畴,成为"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道德教化的载体和统治阶级"敷皇极以创业"的政治工具.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诗>三百篇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态势.随着时代的前进,文学主体意识的加强,在仍以"诗言志"为主旨的前提下,一部分学者文人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的诠释.尽管这些言论并不如经学影响之广泛,同时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但却是后世<诗经>非经学研究的先声,为<诗经>学研究最终摆脱经学的束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集,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经典之一,它向我们展示了先民博大精深的相马文化,马的形象不仅是周代社会生活内容的载体,还是周代重要美学理论命题和范畴的形象反映.认为,与先秦其他的典籍不同,<诗经>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很少以直接的概念表达方式,而是以艺术形象的方式,展现了我国西周和春秋时期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受.<诗经>中马的形象便是这种描写方式的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7.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松龄以卓越的聪慧学识和非凡的艺术才能为后人留下了一部色彩斑斓的<聊斋志异>.<聊斋志异>体现着鲜明广深的时代精神,具有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艺术魅力.自<聊斋志异>问世以来,历代的学人对其进行了多角度思考、评论、研究.本文从哲学的角度,重点通过<聊斋志异>来分析论述蒲松龄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和人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从1862年<莫雷尔法案>开始通过立法规范职业教育,到1917年<史密斯--休士法案>确立职业教育制度,到1963年<职业教育法>形成职业教育体系,再到1990年<卡尔.伯金斯法案>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一部美国职业教育史就是一部美国职业教育立法史.以美国职业教育立法历程为线索,揭示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特点,以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立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小城之春>(中国)与<湖畔奏鸣曲>(前苏联)和<廊桥遗梦>(美国)等电影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三部影片在情节框架、人物关系、主题和艺术风格方面基本相似.<湖畔奏鸣曲>和<廊桥遗梦>的创作受到<小城之春>创作的影响,但两片又是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生动活泼的电影创作.<小城之春>开启了家庭与婚姻方面感情与责任之关系探索的先河,是爱情题材影片创作的一种深化.它是一部诗电影,是世界诗电影创作进入成熟期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10.
<词林正韵>是清朝人戈载于道光元年编撰的一部词韵类韵书,该书的反切主要取材于宋朝丁度等人撰修的<集韵>,而<集韵>亦出于<广韵>.通过比较<词林正韵>、<广韵>、<集韵>中的反切,对<词林正韵>承袭<集韵>反切上字之误进行了订正,以裨助于今人对<词林正韵>及<集韵>等韵书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新闻作品文本的标题具有不同于文学作品文本标题的语境特点,主要表现在新闻内容要素对标题具有强烈的制约性,且标题往往可以在文本完成之后再拟制或再进行修改.新闻标题的语境特殊性给一些标题修辞手法的使用提供了机缘,移脱、活化、对比、飞白等标题制作方法经常在新闻标题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名审美信息的传递是译者在文学作品名翻译中经常要面对的问题。根据接受美学理论,译者的接受过程首先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在文学作品名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对原名和原作(审美客体)的理解和审美判断,对译文读者审美能力和审美接受的审慎辨别,最终导致了原名审美信息在传递中的复制、损失和替代。  相似文献   

13.
爱伦·坡与法国前期象征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美国美利坚百科全书》、《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简明文学百科》等众多权威辞书中 ,象征主义这一辞条是与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 (EdgarAllanPoe,180 9- 184 9)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伦·坡的诗歌、小说及其理论对法国象征主义尤其是前期象征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而反过来 ,法国前期象征派又是爱伦·坡走向世界的桥梁 ,是他们的努力才使爱伦·坡跻身于现代主义的先驱和文学大师之列。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中国,虽然文学史之撰写及其呈现形态与现代中国颇不相同,但是,在包涵文学作品的文本整理、文学典籍的文献承递、文学知识与经典的传播等在内的一系列影响文学史运作的过程中,话语权力的渗透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只不过其表现形式较为隐蔽,往往不为人察觉。本文将其称之为文学史权力,并以《文苑英华》一书对所采诗篇题目的处置为中心,讨论总集编纂中的文学史权力运用问题。对诗题进行类化、简化或同化,是《文苑英华》这部总集在文献使用和编纂体例上的重要特色之一,其影响及于诗歌之流传、阐释与接受,更在这一过程中展示其对个别作品的占有、支配甚至再创作的权力。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难,译成标题既需生动传神、紧扣原作内容主旨,又要力求简洁凝练,还需兼顾译入语文化习惯,更重要的一点是译成标题要有文学性,具有文学审美功能。要做好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就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和方法,而这些翻译原则和方法的制定需要以上述文学作品标题的特征为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当代戏剧家哈罗德·品特的作品向来以神秘怪诞和晦涩难懂著称,如冰山一般的表浅内深是品特创作的精髓,一语双关或一词多义是品特剧名的特点.从1970年台湾学者刘会梁最早翻译品特作品到2010年华明翻译的《品特戏剧集》在中国大陆第一次结集出版,在品特剧被译成中文的40年里,其双关剧名的中文翻译经历了由对字面的忠实翻译到对作品喻意深度的探寻再到对平面化直译的追求,从强调字面忠实品特的原作风格到更好地兼顾品特的双关和多义再到还原品特的原创简洁.本文以品特三部双关剧名的中文翻译及变化为例来探究中国的品特研究者们在文化语境的变迁中对品特作品的不同解读和诠释以及对品特的接受、认识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谈英美文学名著汉译中的多书名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分析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汉译书名着手,论述英美文学名著重译多书名与译者、出版社等关系,并指出译者、出版编辑及有关部门如何避免译本多书名现象,还论及译本多书名对图书馆各部门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如何在译本多书名情况下做好采购、分编、流通、检索工作。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英语动物词在天文学、动物学、植物学、医学、军事科学、技术科学、人名学、传统成语、明喻、引喻、成对词、谚语和格言以及在诗歌、儿歌、寓言、标题中的运用,并进行了初步的语言学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从作品标题保护的现实案例出发,阐述了作品标题的概念与特征。对于作品标题,我国法律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而在国外,有的采用著作权保护,有的采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保护,有的则用商标法予以保护。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我国的作品标题保护制度的完善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重复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现象,解剖重复的含义是理解小说整体内容的一个重要途径。麦尔维尔的作品带有明显的重复现象,重复同一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恰恰彰显了其社会、种族、宗教、人性等主题的多样化,在不同的文学背景中呈现出的意义也不同,而这正是真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