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施蛰存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小说创作,表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将人物的心理过程展现得细腻曲折而富有层次,对人的无意识领域的把握和分析堪称独步,是中国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是新感觉派中极有特色的作家,他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小说在表现都市人的生存困境时,注重捕捉独特的人生感受,在丑陋的现实中寻找温情,用心理分析的手法解读人性,并追求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推进小说现代化进程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30年代中西文化碰撞的大潮中,施蛰存是最先接触到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的先觉者之一,他有意识地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运用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展开了小说中千变万化而又扑朔迷离的性心理视域,呈现出此前华语小说未见的风情,他的心理分析小说对20世纪的中国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围绕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基本主题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入的挖掘,其中尤以对人物变态性心理的展现取胜,其充满张力的反讽文本在情节上具有超越现实经验的传奇性,并以大量幻觉和“黑暗”、“死亡”等现代意象的综合营造来凸显现实的虚假与荒诞,展露出奇诡、神秘等现代小说美学新质,获得了不同凡响的现代审美效果,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交流接轨的直接成果.  相似文献   

5.
施蛰存虽被视为是海派代表作家,但并不长于对上海的叙述。他作为派海作家的意义,在于自觉运用带有强烈的现代派色彩的观念和方法,分析人物和事件,而不在于对上海故事的讲述。他是上海的观察者,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感受上海。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作家中,鲁迅最早在小说中运用性心理分析,施蛰存则直接将弗洛伊德的理论移植到作品中;鲁迅借心理分析揭露人物虚伪,表现了更多的社会内容,施蛰存则更多地表现了其本能力量.  相似文献   

7.
施蛰存小说人物形象的“解典型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代的创新高手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开拓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解典型化。施氏小说话语体系的解典型化冲动主要源于移心化、非个性化、心理分析化和意识流化。结合施氏的作品分析,根据解典型化的不同态势,可以把其心理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解典型概括为泛典型和寓言型典型两种审美类型。泛典型是指被播散了的典型,寓言型典型是指被寓言化或寓意化了的典型,即使用抽象符码型人物  相似文献   

8.
施蛰存作为海派小说家的代表,以"心理分析小说"闻名。他的小说不着痕迹地融汇了中西文学传统,并因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独特地位。本文试从精神内涵、叙事策略及形成原因等几方面对其小说中的现代性因素做一次粗疏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呈现出浓厚的讽刺色彩问题,探析施氏对历史内容及对象的独特的选取、观照角度,来阐释其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历史小说的独异性。  相似文献   

10.
施蛰存写心理分析小说,并不想以现代主义来对抗或取代现实主义.他没有盲目地照搬西方现代主义那一套,而是把意识流、潜意识流、象征主义等非现实主义的因素与现实主义的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相互交融的复合形态,渗透到作品的艺术结构之中.施蛰存写小说,取法中外,融合古今,富有一种可贵的开放意识.他敢于标新立异,别开蹊径,是我国较早的将弗洛伊德学说引进文学作品,作了大胆的尝试.他的心理分析小说,是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融合、渗透的典型,是中国小说艺术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于20世纪初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不仅深深的影响着西方的许多作家,同时也被东方的文人所接受,但处于东西方不同文化氛围中的茨威格和施蛰存却在各自的创作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一位直率显露,一位朦胧雅丽.然而,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小说中对人的潜意识的展示却是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2.
心理治疗并不存在纯粹的倾听与言说技术。任何一种听、说方式都建立在不同学派对症状不同工作假设的理论背景之下。结构主义语言学构成了精神分析学派听、说方式的理论背景,而对言说行为本身不同的理解,形成了认知学派风格迥异的听、说风格。  相似文献   

13.
胡适的实验主义方法,以实证为中介,将西方实验主义与清代乾嘉朴学的考据方法以及传统治学思想中的怀疑方法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为核心的科学方法.胡适的科学方法,为中国现代学术开辟了注重方法论的方向,也有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型.但由于其方法过于注重假设,易倾向于主观主义、怀疑主义.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析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虽然理论取向和研究路径各异,但在如何引导个体心理行为趋向组织行为方面赋予的思想启示却异曲同工。文章分别截取“不同性质的人性解释”、“早期经验”与“缺失性需要”、“自我实现”与“超我”三个角度着力论述了二者在组织行为管理中的殊途同归。二者的交叉渗透、相互融合有助于管理思想及管理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从而有助于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相似文献   

15.
苏轼罢密州任后四个月来到徐州。徐州期间,苏轼无论在思想还是在创作上,都较密州时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他的世界观已由"超然自达"而升华为"天人合一"、"寓意于物"、"物我相得"。在创作上,则表现为描写视野的扩大、文化蕴含的深厚及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虚实”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核心的元范畴,历经千年发展和演变,含义极其丰富,艺术价值深远。近30年来古代文论界主要是从虚实的哲学渊源、发展演变、美学特质、形成原因、表现层面、中西对比等方面进行的,在虚实发展与比兴、妙悟、意境等范畴的关系,虚实范畴的文学转向及研究方法上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相似文献   

17.
呼名反应(Response to name)需要被呼叫的儿童识别并将注意转移到自己的名字这一具有社会意义的刺激上。前人研 究对于孤独症儿童是否存在呼名反应缺陷尚不完全清楚。笔者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家庭录像法考察孤独症儿童的呼名反应, 同时考察儿童在呼名反应之后的应答性微笑,共收集46名孤独症儿童的视频资料。结果表明,59.1%的孤独症儿童表现出呼 名反应,但是仅有28.3%的儿童在被呼名后出现应答性微笑。影响呼名反应和应答性微笑的情境因素包括主要活动、交往对 象和互动媒介等。总之,孤独症儿童应答性微笑非常困难。该指标更具有敏感性,可作为孤独症早期的筛查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越女一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词汇,在唐诗中出现频繁,然而这一现象却极少被关注,文章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对越女一词进行简单地考释,并粗略分析唐诗中的越女形象。  相似文献   

19.
以美国电影《简·爱》《蒙娜丽莎的微笑》《欲望都市》为载体的女性主义叙事直接参与了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简·爱》中的女性形象直接解构父权制社会并争取女性权利,《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女性力图通过张扬女性意识而成就为独立的女性形象,《欲望都市》中的女性通过多元的主体性选择而对女性自我进行多元化的欲望叙事,三者共同构成了西方女性主义叙事的艺术主流与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史弥远当权时期,虽将主和作为对金政策基调,但面对金朝日益严峻的威胁,于嘉定年间在沿边地区掀起了一场大规模兴筑边城运动,不少理学中人也投身其中。由于流传下来的史料多为理学中人撰写,在记载此事上存在着很大的偏向性,易于让人误会这一运动乃理学中人推动下的产物,且以理学中人为主体。筑城运动的产生,一方面可以表明史弥远的对金政策并非单纯“因循苟且”所能涵盖;另一方面也表明史弥远与理学中人在诸多分歧背后也有着相互合作的一面,双方并非单纯的对立与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