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张一兵认为这是其十年前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非常性实验,尽管提出了狭义唯物主义视阚中的似自然性和物役性等理论范畴,但尚未突破"实践唯物主义"的体系框架,还存在诸多不足.周嘉昕在考察了<向度>中的狭义唯物主义概念、汤建龙分析了"基础"和"主导"两个概念、蒙木桂重新解读了似自然性概念、夏凡对物役性概念作了辨析之后,认为<向度>的理论探索意在恢复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完整视阈,具有非同寻常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今天看来,其中的一些观点尚需充实和细化,还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并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2.
对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张一兵认为这是其十年前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非常性实验,尽管提出了狭义唯物主义视阚中的似自然性和物役性等理论范畴,但尚未突破"实践唯物主义"的体系框架,还存在诸多不足.周嘉昕在考察了<向度>中的狭义唯物主义概念、汤建龙分析了"基础"和"主导"两个概念、蒙木桂重新解读了似自然性概念、夏凡对物役性概念作了辨析之后,认为<向度>的理论探索意在恢复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完整视阈,具有非同寻常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今天看来,其中的一些观点尚需充实和细化,还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并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3.
夏凡 《河北学刊》2006,26(1):9-11
“物役性”概念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最核心的概念。同"似自然性"概念相比, "物役性"概念更好地展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理论的"主体向度",也就是马克思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是张一兵教授的一部旧作,书中提出了一个"似自然性"的概念,它与另一个概念"物役性"被作者概括为马克思历史辩证法主体视角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批判性概念。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社会·再论似自然性与物役性(专题讨论)——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批评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中的非常性实验(张一兵)1·1完整视域中的裂隙——对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考察(周嘉昕)1·3“基础”和“主导”概念之斟酌(汤建龙)1·5似自然性概念的再理解(蒙木桂)1·7物役性与被删除的“人类主体”(夏凡)1·9道德公平与社会公平(段忠桥)1·12关于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点反思(刘永富)2·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间敏感性(胡大平)2·7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马捷莎)2·13人本化情结与交往共识价值原则(王志红)2·1…  相似文献   

6.
在1845年以后的哲学新视域中,马克思关于人类史前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似自然性规定是一种对社会总体过程的批判性把握、即人类社会的历史运动由于自身实践功能度的特定条件制约,不正常地畸变为外在于人类的非主体无序过程——类似自然界盲目运动的状况(参见拙文:《析马克思社会历史发展似自然性的特设规定》,《哲学研究》1991年第2期).准确地说,这还是一种在社会发展与自然过程的一般性比较中形成的理论确证.需要追问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这种似自然性现象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马克思更加关注的一个深层理论课题.我发现,在进一步的科学理论探索中,马克思提出了史前社会历史呈现似自然性现象的本质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特定主客体关系颠倒的物役性思想.以我的界定,马克思的这个  相似文献   

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生涯中的两部最重要的著作。这两部著作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在20世纪得到了新的阐释和发展。从总体上看,这些阐释和发展是在三个向度上展开的:第一个向度是阐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和异化劳动概念,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第二个向度是反思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建构以资本积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三个向度是探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生态学思想,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三个向度的开展,揭示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多重内涵和当代价值,预示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哲学观念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为马克思的科学观点?何为马克思的哲学观念?两者如何划界?时下学术界把马克思文本中的唯物史观特定表述加以任意拓展,其内容是唯物史观涵盖不了的,由此混淆了科学和哲学的区别.于是学界又提出“广义唯物史观”和“狭义唯物史观”之分.问题在于:唯物史观再“广义”也还是“唯物”,也难以包含马克思以批判“拜物主义”和“物役性”为中介的人的自由发展观和自由王国论.本文将马克思的科学观点和哲学观念作  相似文献   

9.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认为实践只是理论批判和客观的理性活动,开始从唯心主义向实践唯物主义过渡。在撰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马克思再次对唯物主义实践观进行了探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彻底转变。考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马克思经典文本,可以发现,马克思对于"实践"概念的阐发,伴随着理论研究和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逐步走向了清晰与明朗。"实践"范畴一经确立,就标志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真正诞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以及稍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等著作中所阐发的实践观及“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表述,引起了国内理论界前所未有的重视,从而使“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讨论成了近几年的“理论热点”。这场讨论本身对于推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研究无疑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尽管如此,但我还是认为,就目前的讨论所达到的层次来看,由于人们普遍地对马克思的实践观的本质作了某种并不确切的理解,因而使得人们对马克思所提出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表述的理解显得过于偏狭。本文打算通过对马克思的实践观的本质的分析,揭示“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理论中除了狭义的以阶级性为根基的“无产阶级解放”理论外,还有广义的以人类性为根基的“全人类解放”理论。传统理论对前者已作了充分的研究,现今的世界历史任务,是要从哲学上对后者进行充分研究,并把其哲学基础概括为人类学唯物主义或人类学哲学。马克思“人类性重担”的隐喻,为人类学哲学的提出和研究开辟了合法性空间。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新哲学世界观时,只是把它叫做“新唯物主义”,以与唯心主义相对立,与旧的“直观的唯物主义”相区别。这种唯物主义在理论特征上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作了说明,指出实践性是新唯物主义区别于直观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征。但马克思并没有再给这种唯物主义起一个名称,以便从名称上显示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学说所具有的新理论特征,如同“辩证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些名称那样。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伟大战友,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马克思在世时,他就分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写作了著名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在马克思逝世以后,总结、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任务就落到了他一个人的身上。  相似文献   

13.
青年马克思对思辨哲学的批判是理解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维度,以对思辨哲学的批判为中心对青年马克思的文本进行解读有助于深入理解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强调理性的批判作用,认为物质是没有内在动力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批判思辨哲学,经验视阈开始绽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深入反对思辨哲学的同时陷入人与自然的本质同一;《神圣家族》以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为基础实现了现实基点与批判意识的初步融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通过实践概念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生产概念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成形。  相似文献   

14.
随着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立足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马克思“人化自然”范畴和“存在”论基础上的海德格尔“世界”范畴更显示出二者之间的可比性.有必要在技术的视阈下从唯物主义的向度、世界范畴的意蕴和技术异化的指向三个方面来深入分析这两种思想的异同,以彰显其思想相互交流沟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杨耕 《江海学刊》2022,(1):45-54
马克思的哲学是在法的批判、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等多重批判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的哲学是“批判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关注的不是所谓的“终极存在”,而是“对象、现实、感性”何以成为这样的存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中的“物”不是所谓的“初始物质”,而是具有社会关系内涵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的物”;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更重要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是“真正实证的科学”和“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的统一。《杨耕文集》把马克思的哲学放置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代社会发展理论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中,重释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6.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比之旧唯物主义的超越之处 ,并不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简单相加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 ,然后 ,把之运用到历史领域 ,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而是通过实践达到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 ,唯物自然观与唯物历史观的统一。但我们也必须承认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还未彻底成熟 ,还停留在经验历史主义的水平 ,还缺失体现社会本质内容的线索。这些给我们以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关于整个世界一般本质的揭示 ?仅是揭示了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一般基础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 ,还是站在更高理论水平上的对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特定的历史情境的指认的“狭义历史唯物主义” ,抑或是两者的辩证统一 ?  相似文献   

17.
张一兵同志去年发表的《关于马克思哲学逻辑转换中三个难题的深层解决/’‘一文提出如下见解:马克思《巴黎手搞》中的“哲学逻辑仍然是一种隐性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在这一理论逻辑中包含着尚待解决的三大难题:“消除唯心主义,发扬辩证法能动性;消除自然唯物主义机械性,坚持唯物主义基本立场;批判资本主义,使共产主义成为科学。”而这三大难题是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才得到了统一的解决,从而实现了其哲学逻辑的“格式塔转换”。我认为一兵同志的观点是有问题的,因为《手稿》已经实现了马克思新…  相似文献   

18.
两种意义上的历史概念与两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可对“历史唯物主义”作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其前提是对“历史”概念的狭义和广义的理解。广义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构成历史的两个方面。狭义的“历史”是指人们的历史存在。即人们的物质活动,社会存在。马克思曾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过“历史”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如果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狭义的,是指对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如果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广义的,是指从人们的历史存在出发来解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唯物主义哲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本文认为,只有把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理解为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在哲学上变苹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姚顺良教授认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本质内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概念中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展示,在这之后的文本只是对这一已经形成的根本观点的具体化和逐步展开而已;张一兵教授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概念只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创立起点之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生产概念才真正显现了在“历史科学”意义上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内涵;唐正东教授则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生产概念只能标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达成,而不能被界定为历史唯物主义全部内容的实现,马克思在其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通过资本主义批判的视角深化了对私有制社会内在矛盾涌动史的理解,从而完成了对人类历史的新唯物主义解读。  相似文献   

20.
阿尔弗雷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1931-)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左翼代表。1931年5月19日,施密特出生于德国首都柏林。1957-1961年间,施密特在法兰克福大学攻读哲学、社会学和历史。1960年,在阿多诺的指导下,他完成了题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博士论文。随后执教于法兰克福大学和法兰克福劳动学院。1972年起,任法兰克福学派社会研究所所长。施密特的代表性论著有:《马克思的自然概念》(1960年)、《尼采认识论中的辩证法问题》(1963年)、《康德与黑格尔》(1964年)、《列斐伏尔和现代对马克思的解释》(1966年)、《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1967年)、《经济学批判的认识论概念》(1968年)、《历史与结构》(1971年)、《论批判理论的思想》(1974年)、《什么是唯物主义》(1975年)、《作为历史哲学的批判理论》(1976年)、《观念与世界意志》(1988年)等。这里的5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剖析了《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的理论得失。张一兵的文章着重探询施密特的方法论,重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经济学的关系。段方乐的文章揭示了施密特所阐发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双重逻辑,张金鹏的文章着力辨识了这种双重逻辑乃是施密特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解缺失了生产关系这一重要环节所带来的理论后果。颜岩和夏凡的文章则分析了施密特对“唯物主义”的一般理解和施密特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特殊理解。希望这一组笔谈的发表,能够引起国内学界对施密特研究的重视,进而促发我们更好地体悟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