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助神话原型批评理论,通过找寻《圣经》人物原型在《愤怒的葡萄》中的构建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发现,吉姆·凯绥是改良的耶稣形象,汤姆·约德则经历了从门徒到新领袖的过程;而罗撒香则是善良的女基督原型.  相似文献   

2.
莎剧《李尔王》生命力之旺盛犹如一长寿老人,必然内聚着天神般健壮体格的特质和天使般不朽灵魂与思想,而这些体格、特质、灵魂与思想是永恒的神话原型以及不朽宗教思想等文化遗传基因的产儿。据此,本文试图从《圣经》文学原型和基督教思想两方面,揭示莎剧的旺盛生命力之渊源所在。  相似文献   

3.
C.S.路易斯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史家和批评家、基督教神学家,还是深受欢迎的科学幻想家和儿童文学作家。《纳尼亚传奇》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奇幻的想象力、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流畅的语言、隽永的象征和多变的结构给予读者审美愉悦和文学感染力,但同时该作品借助神话这一文学形式来叙事,蕴含众多原型,因此,本文运用弗莱圣经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从意象、主题和叙事结构三个视角来解读文本和圣经文学的关系,进一步揭示文学的整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浓厚的圣经情结,因此对小说的圣经原型进行解码是更好理解这部小说的前提。本文主要从圣经人物原型的角度出发,分析海丝特的神圣使命和男女主人公与圣经原型人物在性格上的相似性,并进一步分析《圣经》U形叙事结构在作品中的完美构建以及圣经场所原型在作品中的巧妙移置。  相似文献   

5.
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浓厚的圣经情结,因此对小说的圣经原型进行解码是更好理解这部小说的前提.本文主要从圣经人物原型的角度出发,分析海丝特的神圣使命和男女主人公与圣经原型人物在性格上的相似性,并进一步分析《圣经》U形叙事结构在作品中的完美构建以及圣经场所原型在作品中的巧妙移置.  相似文献   

6.
《圣经》中的《创世纪》一章,揭开了人类世界的神秘开端,其浓郁的神秘色彩自不待言,伊甸园中的主要形象——上帝、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以及蛇,已成为西方后世文学的人物形象画廊中永恒演绎的原型形象。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形象一方面飘洒出鲜明强烈的人文主义气质,一方面又弥漫和透露出《圣经》人物原型的色彩与底蕴。根据神话原型理论对莎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重新阐释,可以为现代人在各种现世诱惑前所面临的人性分裂与精神危机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宗教起源问题是宗教哲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宗教哲学如果不深入思考宗教起源问题,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借助比较神话学的方法,我们可以在《圣经·创世记》前11章中寻觅远古史前人类迁徙、分化的信息,从而发现圣经与中国古籍中的神话记载可以与现代人类学和上古史的知识相一致,这对解释人类宗教起源和分化的问题,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范若恩  程寅 《兰州学刊》2008,(6):176-178
在海明威的创作及其所昭示的艺术哲学里,人的定位成为其关注的焦点。文章试图首先通过对海明威著名短篇小说《白象般的群山》的主题解读揭示他如何通过故事中所建构的象征性微观世界和所蕴涵的象征主义将一个圣经中人类堕落的原型得以再现,而这一再现本身又是如何突破单一的圣经原型而将单个的悲剧在此升华对现代人类命运的普遍思考。  相似文献   

9.
希腊洪水神话与《圣经》洪水神话其基本结构和故事情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结果。两则洪水神话都具有原始的宗教意味,希腊洪水神话偏重于强调“人本主义”,富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而《圣经》洪水神话突出的是“神本主义”。从神话的交流和传承中可以窥见洪水遗民神话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10.
《远离尘嚣》与《圣经》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哈代小说《远离尘嚣》中的男女主人公与两个《圣经》原型人物之间的比较与分析 ,展现了小说中双方各自所代表的基督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并且 ,哈代在创作当中对《圣经》原型进行借用与重塑的同时 ,也充分反映了他自己矛盾而又复杂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论《白鲸》中的圣经文化原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探讨并阐述的是麦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中的圣经文化原型。在《白鲸》中有着大量的圣经人名、暗示及典故。根据诺斯洛普·弗莱对原型的定义 ,我们可以认为这些材料在麦尔维尔笔下是作为原型出现的。这些原型可以说是某些意象、人物形象、叙述模式和主题的象征 ,相互之间具有普遍的结构关联。这决定了《白鲸》主题思想上的内在一致性 ,塑造了其总体艺术风貌 ,左右着其美学功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赵文琼 《兰州学刊》2011,(7):221-222
文章主要从环境背景、叙事结构这两个方面对隐藏在《红字》后的圣经原型进行分析,探讨作者对圣经原型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巴金与圣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圣经》,谁都会把它同宗教胶结在一起,贬视为神学的胡说和迷信。但《圣经》作为中世纪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传统对世界各国文化传统的冲突和融合,对不同国家文学艺术家的影响却不大为人所问津。本文论述现代文化巨匠巴金对《圣经》的批判借鉴、善于融汇中外文化传统的创新特色;窥探这个原与中国文化传统迥然异趣的外来文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冲击后,却又怎样地取得了融合的某些轨迹。  相似文献   

14.
李丽 《学术论坛》2012,35(9):70-74
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十七年文学"不是单纯的文学,而史无前例地承载着太多的重负。作为缔造共和国"神话"重要文本的"十七年文学",我们能够很轻易地找到这种神话叙事与别的神话叙事,比如《圣经》故事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又能反过来证明共和国叙事的神话本质。"十七年"短篇小说这一最迅捷、灵活地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学样式,与《圣经》,特别是《新约》故事在叙述模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原型批评理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文章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欧·亨利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认为小说从主题到人物及各种意象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主人公老画家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画了一幅杰作——最后一片叶子,拯救了年轻女画家的生命,表现了《圣经》中的拯救主题;老画家的光辉形象正是基督耶稣的形象;小说中的常青藤象征《圣经》中伊甸园的生命树;肺结核蔓延的小镇象征《圣经》中的地狱。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弗莱的神话一原型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弗莱通过探讨<圣经>的隐喻性,将原型与文学联结起来,并指出在由神话所构成的思维框架中,"隐喻"是惟一的表达途径.弗莱对<圣经>及其隐喻的系统研究,既是其批评理论的重要基石,同时也体现出他对"隐喻"这一概念的多重理解与运用,对理解当代文学批评的"隐喻"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贺大鹏 《理论界》2012,(10):122-123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深受《圣经》影响,圣经原型在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文体风格、主题拓展等方面均有体现。从原型理论视角对作品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家的创作理念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并对不同社会的生存困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具有悲剧美的远古神话有以下几种 :反映早期人类为求生存而同自然力作斗争的悲剧神话 ;为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健康水平而牺牲生命的神话 ;反映原始人为反抗黑暗势力、维护人类道德而英勇献身的神话。前两种悲剧性神话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力的矛盾 ,而第三种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矛盾 ,因而 ,其悲剧美的价值最高。上述悲剧神话具有以下共同点 :都属崇高型悲剧 ;给人的感受不是哀痛 ,而是振奋与鼓舞  相似文献   

19.
张艳清  张燕楠 《理论界》2006,(4):184-185
本文在与“圣经”原型的对照中,作者从另一个视角分析了托马斯·哈代《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主人公边克·亨察尔悲剧:人束缚于来自自我的弱点——嫉妒和野心。《圣经》作为西方文化遗产对西方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卡斯特桥市长》可视为圣经文化产物之一。对《旧约·撒母耳记》中扫罗与大卫的故事和《卡斯特桥市长》中亨察尔与伐尔伏雷故事比较研究,使我们不难看出人与自我的冲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原型批评并不是二十世纪的新发明,而是贯穿两千年以来的西方文学史.诺斯诺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正是对这一传统的全面继承与复兴.原型批评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一些隐喻性较强的文本.通过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安徒生<海的女儿>、<野天鹅>、<卖火柴的小女孩>三篇童话代表作中的圣经原型,我们能够将这些作品"解码",发现解读安徒生作品的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