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金玲 《学术探索》2013,(8):100-104
本研究探讨了概念隐喻在二语习得中对于习语学习的影响。共有60名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参加了本次研究,在实验开始前,所有的受试者都参加了前测以检验其对于习语、隐喻和概念隐喻的理解和使用能力。一个学期以后,所有的受试者均接受了后测的检验。结果显示,概念隐喻对于二语习得者的习语学习具有重要影响,且影响大于传统方式的教学。同时,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就如何在教学中使用概念隐喻方法教授习语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英语“eye”隐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常用自己最熟悉的身体部位构成身体隐喻概念,去认知、体验和感受其他领域的隐喻概念。英语"eye"的本义及其直接投射、容器隐喻、情感及通感隐喻、颜色隐喻这几方面揭示了某些概念的形成过程。"eye"的认知发展过程体现出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概念隐喻是建构政治话语的有效手段之一,它能为政治话语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本义以历时的角度考察60年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1953—2012)中的概念隐喻,总结不同的概念隐喻类型及使用频数,分析三种使用最频繁的隐喻类型(旅途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的建构方式并探讨这三种概念隐喻在不同历史时期使用的变化情况。不同类型概念隐喻的使用变化与我国的社会变革以及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变化相关联。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政治话语,把握概念隐喻的功用,拓宽概念隐喻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科技英语中的语法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隐喻是科技英语文体中的重要语法现象。科技英语文体中的语法隐喻主要包括名词化隐喻、动词化隐喻、形容词化隐喻等。语法隐喻具有表达简练、浓缩信息及客观性功能。这些功能使科技语篇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经济性,同时也非常具有阐释力和说服力,产生良好的认知效果。语法隐喻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和认知效果反映了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人类语言的进化,同时,语法隐喻使词汇密度、语义值增大,从而增加了科学语篇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习语是概念系统的产物,是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认知语言学为我们提供了探索习语语义的新视角。本文尝试使用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来探讨习语的认知机制。研究表明,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习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英语隐喻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对英语中某些句子的生成机制进行研究,说明隐喻是这些句子形成的机制。首先提出“隐喻句”的概念,对“隐喻句”进行比较明确的界定,进而探讨“隐喻句”的生成机制,说明“隐喻句”是思维隐喻在语言隐喻(具体来说,句法隐喻)中的体现,是拟人化、拟动物化、拟植物化、拟物化和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词类的研究不仅是词法的中心问题,也是联系着句法的重要问题。不承认汉语有词类的存在,还谈什麽词法呢?没有动词、形容祠、名词等等分类,句子的成份如何鉴定,由什麽来充任呢? 然而语言学家高名凯先生却再次地提出异议,坚持汉语宾词没有类别的意见。由於许多人都以汉语的形态特别是“广义的形态”来证实词类的客观存在,高先生便在第二篇文章中索性摆开这样的论式:大前提——宾词的分类必须依据“足以分别词类的词形变化”;小前提——汉语词儿没有这种词形变化;结论——所以汉语宾词没有词类。在论述中,高先生把“足以分别词类的词形变化”特别强调出来,并以此排斥了人们视为分类依据的“广义形态”和某些“狭义形态”,认为这些都不足以分别词类。如果上述两个前提是正确的,结论也自然是正确的。要问前提是否正确,就要看高先生所指的“足以分别词类的词形变化”有没有问题。当然高先生所指的分别词类的依据决不会胶着於“词形变化”这个翻译  相似文献   

8.
以对比分析为基础,采用访谈和语音测试的方式来考察日本留学生习得汉语普通话元音音位的困难层次。预测日本学习者的元音习得困难,按难度进行分类,并进行问卷调查和发音测试,结果证实:从音位习得角度来说,难度最大的首先是日语中没有而汉语中有的音位;其次是两种语言都有,但分布不完全相同的音位;最容易的则是那些日语和汉语都有且分布无差别的音位。此外,语音差异和拼写干扰会加剧习得难度。  相似文献   

9.
汉俄名词、形容词比较研究沈燕刘小南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族;俄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斯拉夫语族。汉语属于依靠词序或虚词表示语法关系的“孤立语”;俄语则属于词的本身有形态变化的“屈折语”。汉语和俄语各自按照不同的方向发展。尽管汉语和俄语的发展方向不同,但是汉...  相似文献   

10.
隐喻理论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研究史上比较有影响的隐喻解释理论有六种:比较理论、替代理论、互动理论、映射理论、转移理论和合成理论。了解隐喻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隐喻的工作机制、性质特征和主要功能。就隐喻的主要功能和研究角度来看,隐喻解释理论可归为三类: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但是这三类隐喻理论都有局限性:修辞隐喻弱化了隐喻的作用,忽视隐喻的认知功能;概念隐喻却夸大了隐喻的作用和功能,似乎概念隐喻无所不能;语法隐喻过于强调语言形式,把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看作是语法隐喻。  相似文献   

11.
汉语——英语“食物”隐喻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是语言构成的基本形式,研究隐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的认知结构,以及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语言的认识、构建和使用。以莱考夫等人的当代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汉语和英语中与“食物”相关的隐喻进行比较,并提炼出这方面的概念隐喻。探讨汉语-英语“食物”隐喻的共性和个性,寻求其普遍性和差异性存在的原因,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概念整合理论与二语习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意义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第二语言也是对一种新的隐喻方式的习得过程。在介绍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基于这一理论的隐喻性语言的理解机制及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些启示,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隐喻概念是构建跨越隐喻鸿沟的桥梁。英语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中输入已知的隐喻概念,总结新的隐喻概念,帮助学生注意汉英文化中隐喻概念的不同,提高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4.
动词是汉语最重要的词类之一,它是句法结构的核心,也是语义结构的核心,因此,儿童动词的发展对儿童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运用分类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纵向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说汉语儿童冬冬(ZHZ)1岁零4个月至1岁零11个月的动词习得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真实的语料数据在习得种类、习得顺序、及动词结构使用等多个层面考察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动作动词是最早出现及数量最多的动词;心理动词中,描述认知行为的动词比情感动词更早被习得;使令动词在儿童2岁之前没有出现;动词词序出现零论元现象。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维吾尔语言后缀"siz"关系形容词概念结构的古今对比,揭示出后缀"siz①"的古今运用发生的变化:现代维吾尔语"抽象名词+siz"中的抽象名词象征着原子论世界观中的偶性,"抽象名词+siz"的概念结构隐喻地表达着"偶性"和"实体"的关系及存在方式;人们将存在于时空中的事物性质表达为"抽象名词+siz",体现了维吾尔族曾经对"绝对存在"的非理性宗教认知。  相似文献   

16.
隐喻在日常语言中到处存在,是构筑概念系统的必需手段.本文以修辞格隐喻为切入点,探讨并区分了从修辞学领域研究的"隐喻"以及从认知学领域研究的"概念隐喻"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并对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的特征、类别及映射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7.
英语管道隐喻语义问题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Michael Reddy构建的英语管道隐喻,丰富了George Lakoff提出的英语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对人类的思维机制和语言交际的本质进行了新的诠释.随之而来,一些语言学家也从语言与文化的视角对英语管道隐喻所产生的语义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激烈讨论.  相似文献   

18.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人们往往通过具体的、熟悉的、有形的概念去认知和体验抽象的、复杂的、无形的概念.隐喻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诗歌重要的表现形式,隐喻在诗歌中普遍运用.唐诗中关于"草"的隐喻可以说比比皆是,并且隐喻丰富;与其它时代诗词中"草"的隐喻相比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9.
隐喻语篇功能在商业英语语篇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激发和建构概念。隐喻所具有的认知特性:顺序性、相似性和映射性,赋予了其特定的语篇功能,如衔接、连贯以及语篇组织策略等。在商业英语语篇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隐喻的语篇功能进行词汇教学,指导学习者的联想记忆,扩展词汇网络;如何借隐喻的语篇功能指导学习者理解语篇结构,从而让他们最大量地获取和掌握语篇所传递的信息,辨认要点以及主题内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语法隐喻的发展状况、知名学者对语法隐喻的应用观点、语法隐喻的概念、起源、意义、类别、本质、特点、分类、功能、变异、运用、逻辑、主要研究理论,以及语法隐喻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目的是让大学生认知语法隐喻,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驾驭高级语篇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