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鼓书艺人》是老舍四十年代末期旅居美国期间完成的一部表现旧中国艺人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以重庆为背景,描写鼓书艺人方宝庆和唐四爷两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经历。老舍在这部小说中,不是简单地描绘旧中国艺人受蹂躏受侮辱的悲剧命运,而是着重揭示旧的传统观念和黑暗社会现实对他们灵魂的残害、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因而造成他们心理的扭曲和性格的变形,同时也揭示了在时代的大潮中他们的觉醒和反抗。本文就这个方面作一粗浅探索。  相似文献   

2.
偏正的NV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引言NV组成主谓结构比较自由,组成偏正结构就不那么自由,常常有语义上的种种限制,语法上也显示出诸多特征,本文试图对偏正的NV结构语义上、词汇上、语法上的种种特征作一具体的描述和分析。INV分类拳例根据N作V修饰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可以把NV分为A、B、C三类。1.1A类。N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1)宝庆和秀莲还为抗日团体义务演出,替前方受伤将士募捐。(老舍《鼓书艺人》(2)他还想到,今后不必再义务打扫楼内外卫生和厕所了。(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3)支委会曾经集体研究过这个问题。(4)下面全文播送新华社记…  相似文献   

3.
在《四世同堂》中,小文夫妇与此前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戏子”形象有很大差别。他们是超然淡泊、淳朴善良、慷慨仗义的满族旗人中的艺人,他们以死亡作为觉醒的代价完成了自己的“生命使命”。老舍借小文夫妇形象的塑造批判了抗战浪潮下国人的敷衍、苟且偷生、寡廉鲜耻、不作为等国民劣根性,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杀戮罪行,彰显了柔弱艺人身上的刚硬风骨。小文夫妇形象不但意蕴丰厚,还折射了老舍艺人观的独异性。  相似文献   

4.
该文全面审视了老舍小说所描写的市民女性形象,指出与时代风云的密切联系、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人物出场的对照模式是作者塑造这类形象的基本特征,由此可以窥见作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演进轨迹及其女性观的发展历程。老舍此类形象的成功刻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秀拉》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三位极具反叛精神的黑人女性角色———秀拉、夏娃和奈尔,以及这段时期内美国俄亥俄州梅德林市周边乡镇一个极富传奇与魔幻色彩的黑人社区底层的生活境况。莫里森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她们在白人主流社会遭受的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突出刻画了她们不惜任何代价追求自我解放和独立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6.
《阳光》是老舍小说中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部作品。《阳光》的诞生标志着老舍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已由写作《月牙儿》时注重的社会批判而转向批判女性自身。对“新女性”的形象塑造体现了老舍对女性问题思考已经深入和成熟。《阳光》和《月牙儿》一起,互补地展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精神戕害。通过对“我们”的群像展示、对“新”外衣的质疑以及对黑暗男性世界的描摹,老舍试图说明经济因素对女性解放产生的负面影响。“新女性”形象对当代女性具有重要的警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老舍小说《离婚》中刻画了两组女性人物形象:一组是生命被男权中心社会肆意践踏,生命意识淡化乃至沦丧的旧女性;一组是女性生命意识在生存与精神压迫的双重困境中突围、挣扎着醒来的新女性。在封建旧道德与男权文化的压迫下,她们无一例外地面临着人生悲剧:前者背负沉重的生命之枷以致被侮辱被损害;后者虽然发现了自我,并企图寻找自我,仍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8.
老舍小说中刻画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传统女性,二是知识女性,三是悍妇。和同期作家相比,老舍的女性意识更具有传统性。他欣赏恪守妇道、聪明贤惠、任劳任怨的古典女性,对现代女性则不感兴趣,对所谓时髦张狂女性更是深恶痛绝,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家老舍浓厚的男权意识和男性本位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在老舍小说所构筑的艺术世界里 ,活跃着大量的女性形象 ,与庐隐、茅盾、巴金、萧红等作家不同 ,老舍擅于从伦理意识的角度来展示女性命运 ,把女性命运作为反封建的一个切入点。由此抨击了封建伦理意识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呼唤女性价值和人性的复归。正是这样显示了老舍女性观的“五四”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倩女离魂》一剧,认为该剧具有两大亮点:独一无二的女性形象塑造和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其中,独一无二的女性形象塑造主要从追求爱情的方式、情爱观等方面与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作对比分析;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主要从“一切景语皆情语”和“雅俗浑然一体的语言结合模式”两方面来进行细致地论述。  相似文献   

11.
美国超验主义的创始人爱默生与古代中国圣人老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存在着惊人的相通或相似之处。前者认为"超灵"是万物的发端与归宿,人类应当崇俭抑奢,依赖直觉,回归自然,从而获得精神的圆满;后者则认为"道法自然",人类需"复归于朴","涤除玄鉴",通过"直觉"洞察和体悟"道"的最高境界。爱默生视自己为美国社会精神和道德种子的播种者,他之所以关注东方哲学思想,主要是为了借助东方而重新找回西方。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对历史上与当今之“性”(Sex/Sexuality)相关的固有命名——身/心、性/命、欲/情、伦/育等四对概念及儒道诸经典中的论说进行梳理的同时,又从黄老之学、儒家易学的性哲学论说中提炼出“阴阳之性”作为本土性文化史研究的核心概念;然后借用福柯的“肉体生命之性”、“人种生命之性”和“享用之性”概念作为观察、思考本土上述三种性在性话语中的再现与性实践中的表现。尝试从方法论的角度分别从性论述、性运作及性效果三个维度考察本土性历史文化的变迁与遗存.从而开拓女性主义视阈的本土性文化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老年幸福程度折射出社会道德文明水平。幸福的晚年需要正面的价值引导,需要积极的文化传承。《老子》“尊道贵德”的生命理念为老年幸福生活提供了道德哲学依据,对老年幸福生活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生命健在是老年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遂性休闲是老年幸福生活的主要方式;参透死亡是老年幸福生活的终极保证。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大一统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老子的大一统思想,指老子以其道论哲学为指导,从“自然”之“道”(天道)推及人和社会之“道”(人道)的认识体系。“道”是核心,一切皆统一于“道”,并在“道”的规范下演变发展。老子的道论在思维方式上,主张整体性、和谐性和统一性;在社会政治思想上,着眼于中国自然主义的政治和伦理,探求解决社会矛盾和对立的根本原则,希望通过返朴归真的规劝和改良使充满矛盾与对立的“天下”复归到“道治”的境地。  相似文献   

15.
“吉老”是哈萨克族民间的古老史诗歌手,是哈萨克族英雄史诗等古老民间韵文长篇作品的再创作者和演唱者。“吉老”与吉尔奇、阿肯等民间说唱艺人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吉老”不但是民间文学的创作者、演唱者和传承者,而且是统治者、领导者或捍卫本部落利益的勇士。“吉老”这种史诗歌手的出现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历史条件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6.
《红字》反映了海丝特在精神上所忍受的痛苦及她对生活和生命的极大向往,反映了牧师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深处所忍受的巨大的精神折磨。作品对宗教进行了挑战和对海丝特寄予了深深同情。人性和神性的激烈搏击显示了人性的尊严和人格的力量。其中,《圣经》典故的运用使作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德经》赋予“道”以丰富的内涵及显著的地位。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以及所有道德的总和,“道”的理解和翻译多种多样。通过总结和分析数种翻译方法的利弊得失,本文认为,为了忠实全面地传达老子的哲学思想,“道”最好是不译即用音译。  相似文献   

18.
老子关于"不争"的思想是他社会治理的根本原则。与不争相联系的是柔弱、锲而不舍、包容一切、不敢为天下先等精神。老子讲的"不争"并不是一种高明的争,他不是在提倡君王南面之术。老子说"不争",是指"不去占有",他说"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指自己创造性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结果是无人可比的。老子试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给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词中不同时期“雨”的意象寄寓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思和生存状态。“雨——花”深层模式触及词人内在生命渴求和对自我命运的关照。她以女性身份创作使这一意象具有本真女性特质.并开拓婉约词的传统意境。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理想人格是自由与自律相统一的“圣人”。圣人理想人格的培养途径是“尊道贵德”,具体说来就是远离物欲、离弃俗智,保持精神的和谐、专一,效法自然而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