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相对主义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十分罕见,庄子、谭嗣同的相对主义是研究中国相对主义哲学不可多得的思想资料.庄子的相对主义在先秦虽被视为奇谈怪论,却也由此而独树一帜。谭嗣同的相对主义在中国近代更是登峰造极.谭嗣同的哲学思想和庄子有直接的继承关系.谭嗣同在《仁学界说》中便把《庄子》列为《仁学》的入门书.谭嗣同的相对主义也主要渊源于庄子.然而,二人的思想虽然同出一源,但却分流各致,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仁学”和“礼治”思想是其核心,曾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和生产活动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对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也为我们研究现代公共关系学理论提供了历史的本源。一、孔子的“仁学”思想在现代公共关系中的价值“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仅在《论语》中提及“仁者”,凡五十有八章,出现了105次之多,足见“仁”在孔子思想中所占地位的重要。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的本质,体现了修己爱人的自觉性。纵观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其基本…  相似文献   

3.
王佳 《社科纵横》2012,(4):142-143
本文从儒家仁学思想入手,通过对仁学思想内涵的分析,从企业管理思想和具体商业运作两方面,简要分析了仁学思想在现代企业文化中的体现,试图探讨儒学文化在塑造中国现代企业文化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恕”,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古人历来将恕视为美德。如汉代的董仲舒曾说:“圣人之德,莫美于恕。”《春秋繁露·俞序》先哲们认为恕是孔子仁学一以贯之的思想。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回:“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7’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论语·里仁》恕德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另一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员公》。恕,作为为人之则,是处理个人与他人道德关系的基本态度和要求,也是现代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5.
中国以及世界人文科学现代化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古典仁学和现代符号学的有机结合。仁学和符号学的互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能性和可以描述的运作方式。仁学和符号学的结合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克服。仁学和符号学的互动关系研究属于“新仁学”内涵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也是新仁学走向世界学术主流的重要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6.
孙旸 《求是学刊》2012,39(4):127-132
水上勉前期代表作《五号街夕雾楼》和《雁寺》体现了佛教尤其是中国慧能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作品中的妓女形象都是作为“佛的化身”登场,用乐观和慈悲使得自我在苦难中得到解脱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男性的救济.而这种把苦难仅仅看做一种存在形式不执拗在其中的精神,便是中国禅宗“本来无一物”的思想体现.  相似文献   

7.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写法漫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川 《浙江学刊》2002,1(2):178-189
一初读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第 1卷为《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第 2卷为《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以下统称“葛书” ,引文出处仅注卷次、页码 )是在 1998年的 5月。当时 ,我对儒家仁学的思想内涵很感兴趣。所以 ,一拿到刚刚出版的葛书第 1卷 ,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到书中专门讨论“仁”的部分 (见第 179— 181页 ) ,试图从这部时新的著作中得到一些更新的启发。却不料葛书对“仁”的内涵仅从“仁者爱人”层面作解 ,连众所周知的“克己复礼为仁”这一维度都不顾及① ,而且书中还引述某个时髦学者的“考证…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个结合”作出了深刻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重大论断。立足“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由于儒家仁学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华,其育人目标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目标一脉相通,而且儒家仁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相互契合,因而推动儒家仁学思想深度融入课程教学是落实“第二个结合”的最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解释学和符号学是研究比较哲学和比较伦理学的有效工具.符号学可以帮助人们区分和澄清含混对象,特别是历史现象."儒学"被认为是一种综合性历史现象,"孔学"或"仁学"则是一种单纯的伦理学思想,二者应从若干方面加以区分,使作为孔子思想代表的《论语》所包含的普世伦理学价值得到清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魏源是我国近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融汇、吸纳了《周易》思想文化的养料。本文欲从魏源的社会变革主张、军事思想、对外策略等方面论述《周易》这部朴素而“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的哲学典籍,对魏源政治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传统仁学与生活保障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传统仁学关于生活保障权的思想主张和现代法治发达国家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来看,那种以经济发展优先为借口而轻视精神权利和人格尊严的所谓生存权理论从根本上忽略了各项基本人权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此种理论同强调爱与敬并重的传统仁学的礼治原则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2.
《祭妹文》是袁枚的著名散文作品,它问世后,影响很大,交誉文坛,有论者指出:“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乃鼎足而立。”(《清文评注读本》)从中国祭文发展史来看,此论不为过誉之辞,它的确是古代祭文中的珍品。为加深对本文的...  相似文献   

13.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专门研究日本的著作。在《日本国志》中,黄遵宪较系统地阐发了“以法治国”的思想,第一次将西方的“法治”概念引入中国,从而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主张实行近代法治的思想家。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法治思想的梳理和研究,探讨黄遵宪法治思想在中国法律近代化中特殊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短篇小说,发展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出现了最后一个高峰。它对以后文言小说的影响很大,仿效《聊斋志异》的作品相继出现。我省发现的清代曾衍东所著文言短篇小说集《小豆棚》,就是其中的一部。这部作品虽然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没有达到《聊斋志异》的水平,但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和个人特殊的生活经历,它在仿《聊》的同类作品中具有一定特色。研究和剖析《小豆棚》这部作品,对于了解《聊斋志异》问世以来我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发展和演变,扩大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内容,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易传》对中国美学思想具有决定意义的四方面内容:首先《易传》肯定了天地万物具有美的特性,从而默契天真、冥周物理成了审美的出发点。其次,以变易思想为指导,在艺术上强调神思、神妙、神奇的境界。第三,《周易》的忧患意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审美价值取向,成为中国艺术的主旨。第四,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景交融的审美评价,显然来自立象以尽意,来自易象的其志远,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易道深奥几微的特点。作者认为《易传》丰富了《易经》的审美意识,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坚实基石。  相似文献   

16.
《蜀都赋》是扬雄的重要作品之一,其影响广泛而深刻,但萧统等人编录《文选》时将之排除在外。究其原因,其间有萧统的诸种考虑,因为与《文选》中京都赋类的其他作品相比,《蜀都赋》不具备写实性、讽谏性和正统性的特点,而且与《文选》的整体结构也不相符。另外,《文选》的编选者力求精选最能代表梁前文人创作风格的作品。因此,《蜀都赋》最终没能出现在《文选》当中。《蜀都赋》在成文后可能一直以单篇的形式流传,最终被收录在《古文苑》之中。  相似文献   

17.
张载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从哲学基本问题上批判佛教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完整的唯气哲学,发展了《易大传》的辩证思维,其“民胞物与”思想奠定了中国近古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他的关学对中国近古唯物主义传统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舜与上甲微的故事,《保训》表达了儒家的中道政治理念。早期儒家具有强烈的弘道意识,但对于道的认识是开放的,与后世的道统说有明显的不同。中国古代虽然存在一个源远流长“中”的思想传统,并形成中正、中庸、中和等一系列概念,但古代的“中”源于宗教性的礼仪活动,是古代礼学的重要范畴。孔子之后,真正全面继承“中”的传统的是主要是苟子。儒家道统是仁学与礼学的结合,儒家之道乃内圣外王之道。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先秦时期数词组合方式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其演变情况,并结合其他方面断代的条件和标准,本文论证了《逸周书·世俘解》是武王克商后不久的作品;今文《尚书》、《仪礼》经文、《春秋》、《周礼》等是战国前期之前的作品;《周易·系辞》、《穆天子传》等是战国早期至中期的作品。其他有争议的作品中《左传》、《国语》应是战国中期的作品;银雀山竹简《吴问》应是战国晚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刘勰的天师道家世及其对刘勰思想与《文心雕龙》的影响漆绪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领域内,学者对《文心雕龙》论述最多,几已题无剩义。但对作者刘勰家世、思想的探讨,还不能说已很充分。本文试就刘勰家世的天师道信仰及其在刘勰思想及《文心雕龙》中的反映作一考查,以就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