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大量例证,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和句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指出翻译中的难点在于英汉两种语言差别较为显著的地方。英语学习者在学习翻译时应注意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以便灵活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及翻译技巧,达到提高翻译效率和译文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杨晓红 《社科纵横》2005,20(1):190-191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 ,更是文化转换。英汉语言中大量词语在文化意义上的差异给翻译带来了障碍。这些具有差异的文化词语按照联想意义可分为四类 :联想意义不同或相反 ;联想意义部分相同 ;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 ,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 ;词汇空缺。对于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的翻译 ,大致采用以下五种模式 :文化植入、文化阻断、文化诠释、文化融合和文化归化。  相似文献   

3.
旅游翻译是以传递信息,诱导行动为目的的翻译,这一要求正好切合翻译目的论原则。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以陕西的旅游景点为例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以功能目的论为依据,指导旅游资料的翻译,并提出省译、拆译、整合与改写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马慧 《社科纵横》2005,20(1):192-193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英语典故成语的起源及翻译 ,并按各个文化层面进行分类 ,使英语学习者既能学到文化 ,又能学到语言 ,并从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通过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的了解来提高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5,(9):147-149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借助语言进行表达。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就翻译而言,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转换。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有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本文拟从英汉语的思维方式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探究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悦 《浙江学刊》2005,(5):202-204
汉语成语形式简洁,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和表现能力,但成语同形异义的特征和文化内涵会影响翻译过程中的文本解读和语义解码,辨析成语意义是准确翻译成语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张永萍  娄瑞娟 《社科纵横》2010,25(11):171-175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翻译界争论已久的焦点之一。翻译中绝对的可译性和绝对的不可译性论断都有极端主义的趋向。没有绝对的可译,也没有绝对的不可译,二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不过是一个程度问题。本文在拥有固定表达形式和蕴含丰富民族文化的英汉习语互译的基础上探讨了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语言的不可译和文化的不可译。认为从语言和文化整体层面而言,翻译是可能的。然而,由于不同语言音、词、结构、语法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一些音律、字形结构、修辞、风格等方面的相对不可译现象在目前是很难改变的;文化层面即使有些难译和暂时的不可译现象,也会随着翻译方法的不断探索更新、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和人们心理开放度和接受度的增加而变得易译和可译。  相似文献   

8.
罗红霞 《社科纵横》2007,22(1):169-170
长期以来,等效原则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翻译目标,等效论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将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信息传递是否成功的标准。它要求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要相当。成语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浓缩,具有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成语翻译并非易事。本文从翻译的等效原则出发,来探讨汉语成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英汉两种语言有大量习语,由于其环境、宗教、习俗、审美等不同,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本文就常用英汉联想意义相同或者相似与不同或相反的习语做以比较.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这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发展、社会环境、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所造成的。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到各自的语言上,语言中的颜色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英汉两种语言对颜色词的使用,从表达方式、感情色彩到运用范畴,都反映出其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1.
徐湄 《学术交流》2008,(1):141-143
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语言在目的语中的文化功能再现.这是因为:1.语言只有在它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翻译的唯一目的是让处于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了解翻译内容,接受翻译内容,达不到这一点,翻译就失去意义.2.翻译活动受目的语文化背景的制约.翻译本身不是单纯的文字活动,而是一种文化活动,在翻译内容上它受意识形态和强势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译者文化身份和文化倾向的影响.3.翻译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化功能转换的过程.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实质上是在实现它的文化功能.要使一种语言中的文化成分传入另一种文化中,就必须实行语言的文化功能转换.  相似文献   

12.
奚晓丹 《社科纵横》2014,(8):143-144
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是一种社会行为,所涉及的变数很多。传统的翻译研究往往停留在字、词、句的层面上,这往往脱离了目的语与元语言的转化。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语言背景的文化差异,导致译入和译出的非对应性,忽视了目的语读者的期望。因此,本文将从诗歌小句的视角,通过运用主述位理论来试图对英汉诗歌的翻译结果影响进行分析,解读诗歌元语言(sourc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移入在诗歌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以及在翻译的过程中该如何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刘彦仕 《社科纵横》2011,(10):172-175
以权力差异为先导的后殖民语境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无论在文化价值观、诗学规范,还是读者意识等问题上都会体现出一定的主观意识,表现其个人或社会的价值取向、翻译行为和策略选择。文化身份和翻译行为的关系实质上是译者在两种语言的诗学规范和文化价值观上加以抉择的体现。选择辜鸿铭的译者文化身份为个案分析,从后殖民视角分析他在译介实践中的翻译行为,探究文化身份有利于深化对译者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使用和翻译意图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李佩芸 《社科纵横》2008,23(5):169-170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与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为了较准确地表达英文原意,本文提出了十种常用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5.
目前的翻译教学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对翻译理论重视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增加翻译理论、加强英汉对比、增加文化知识导入等教学方法的改进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瞿继勇 《社科纵横》2011,(12):93-94,105
成语是文化与语言精淬出的文字艺术,能够言简义赅传达诸多幽深曲折的意思,并以其经典概述给予我们厚重的文化沉淀。《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既是一部文学宝典,也是一座语言宝库。《诗经》中的成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透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生活与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也谈“神似”魏颖超华红娟翻译的理想境界是形神皆似。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和基本词汇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加之中西方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形神皆似的译作毕竟极其难得。因此,著名翻译家傅雷提出了“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翻译原则。“神似”,也即“传...  相似文献   

18.
片名是影片跨向国际化市场的重要一步,而电影片名的翻译是翻译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翻译学理论从翻译的生态环境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层面对电影片名这一翻译实践进行分析,这对电影片名的翻译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英汉词汇的对比研究中,除了词形和词义的对比,还应该从认知角度,对比词汇在思维深度的异同。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对词汇的形成以及发展有很强的解释力,为对比英汉词汇的异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和基础。这一对比有助于揭示不同民族思维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或翻译的精准程度,使二语习得者在思维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20.
靳松 《社科纵横》2012,(5):71-7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如同心脏与肌体的关系,二者不可脱离其中一方而存在,因此语言中充分蕴含着一方的文化。在对一语言丰富的作品进行翻译时,要想翻译出精髓本质,则必定要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本文将以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根据,具体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一些翻译作品涉及的文化元素以及其中文化信息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