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的历史是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的沉积.音乐作为思想的符号,成为人们抒发情感的起点.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在探究如何启蒙学生的情感和思想,音乐成为了最好的切入点.情感教育已成为音乐教育的灵魂.本文以笔者多年从事音乐教育所思所想和课堂实践,以探究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使学生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体验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付文权 《江右论坛》2007,8(8):62-64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审美音乐能力,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在音乐教育中丰富德育内容,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把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中去,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相似文献   

5.
朱丽蓉 《生存》2020,(10):0094-0094
竖笛作为一件目前学生使用最广,普及最多的乐器,为小学生的音乐知识的培养、音乐素养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开展系统、科学的竖笛教学活动,启发了学生的音乐智慧、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从音乐的实际演奏,表演中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对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它必须调动起每一个人(欣赏者)所掌握的全部音乐知识及音乐技能。社会生活处处有音乐,欣赏音乐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而中学音乐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以求更快推进全民素质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大众群体逐渐对中学音乐教育工作重视起来,音乐教学是中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核心操作环节,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渠道,聆听多样化音乐素材,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情感且使得学生情操得到陶冶,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稳步提升,使得学生性格得到完善和优化。本文从实际角度出发,对中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教学策略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李聪敏 《生存》2020,(1):0183-0184
在以往的中职的音乐课程教学中,注重于理论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个人学习体验,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在新时期,结合实际的音乐教育需求,注意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以及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促进音乐的教学效果提升,是本文旨在探析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杨静 《生存》2020,(12):0198-019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张计 《学术交流》2007,(9):170-172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是最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文人音乐文化,它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审美思想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它是以儒家"乐教"与道家"道学"为首出的音乐教育思想,讲究"中正平和"的大雅之音,强调"温柔敦厚"的高雅之风,主要培养人的文化底蕴和气质,重视人品教育,提高"大音希声"与"物我两忘"的音乐审美情趣。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由于中国音乐文化主体的错位,使我们不得不对古琴音乐文化的继承而担忧。古琴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是最值得传承的文化思想。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承,能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品位,能修炼学生的品格情操,能促进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使传统音乐更具有生命力。因此,重视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承,是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彭莉莉 《生存》2020,(7):0195-0195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在选择小学的音乐教学方法中使用乐器辅助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因为他们天性爱玩的特点。因此,在学生上小学的这个重要时间段,需要让他们通过音乐的学习来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并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另外,通过口风琴来辅助音乐教 学任务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口风琴中感受到对于音乐美感的体验,可以增加学生对口风琴的学习兴趣,进而推动了这种乐器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音乐本身丰富的音响、色彩,扬音乐之长,改变单一型的教学模式,学生们一定会早日拿到走入音乐殿堂的“金钥匙”,成为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深层次的音乐审美能力、创造性的音乐表现的新一代。如何真正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让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见解和感受,让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苏世荣 《生存》2020,(6):0155-0155
初中美术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美术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美术技能,引导学生去欣赏和感知美术作品,还要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并且运用美术语言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要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资源,注重美术赏析课引导,可以通过丰富教师自身情感体验来传递情感和感染学生,还要捕捉生活中的情感元素,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姚登琼 《生存》2020,(10):0142-0143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音乐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音乐鉴赏课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逐渐被体验式教学所取代。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不但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还可以让学生对所欣赏的音乐有独特的个人体验,能深入地感受到音乐的内在美与外在美,领悟音乐的魅力与价值。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艺术审美能力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体验式教学高中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被很好地激发,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与鉴赏中,学生得以在繁忙的学习中放松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站在21世纪的起点上,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就高师音乐教育而言,对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审美地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和对待自己,它应该是健康的和富有创造力的.从方法上讲,首先应该调整高师音乐教育事业的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音乐文化的熏陶;其次要建立一支教学和科研双类型的师资队伍;最后,要十分注重和加强艺术实践活动,从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6.
叶国伟 《生存》2020,(4):0062-0062
在新课改背景下,音乐教育肩负的使命也越来越重视,其不仅要重视音乐文化、艺术的传承,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不断成长。为此,广大初中音乐教师应积极探索、尝试更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设计更生动的教学活动,以此来让学生对音乐艺术魅力有更深刻的感受,顺利落实各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中学阶段,学生生理、心理日渐成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对一些音乐理论性问题也开始关注,随着网络技术和音响媒体的普及,学生接触的音乐而越来越广,看到的艺术形式越来越新颖,因而学校音乐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具体在教学领域要打破原有的传统型单一化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创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适时牵引,使学生能够自始至终的融入到音乐意境中去.  相似文献   

18.
王超  王凤丽 《生存》2020,(15):0119-0119
教育现代化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美育学科受关注程度不断提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唱既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形式,也将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同时,如何提升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效率,是一个困扰着许多教师的现实问题。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合唱体验,教师应升级教学理念,革新教学引导方式。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立足于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现状,展开对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19.
陈东晓 《生存》2020,(8):0054-0054
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随着音乐新课程改革的的提出,合唱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被应用到音乐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操,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合唱是歌唱的最高形式,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能表现不同的意境 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合唱能训练和培养学生从小就具有独立能力、协调能力、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受和培养集体观念。在合唱训练中,既能学到科学的发声方法,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又能进行多声部演唱,使学生的歌唱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在合唱教学中了解人声,用美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内涵,以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音乐作为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如讲故事、观看绘画和音像资料、即兴表演、运用电脑多媒体等,只要灵活运用,定能营造美好的创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