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于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及陈凯歌由此改编的影片《边走边唱》读解的过程中,发现史铁生的小说超越了伤残者对于生命的自怜与哀叹,书写了一则关于人类命运的寓言,展示了人可以通过抗争荒诞来获取生存价值,这使得小说具有浓重的哲理意味。而我们认为陈凯歌在改编电影的过程中,对人与命运的关系以及人性进行了深刻剖析,完成了人性对神性的颠覆,并在这种颠覆中完成了神性到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爱伦·坡人性主题创作的问题意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明 《学术论坛》2006,(5):152-155
人性主题是文学作品中审美观照和价值观照的永恒话题,也是人类永远困惑不解的生命之谜。一个作家如果人性问题意识缺位,很难想象其作品会有深度的表达和恒久的魅力。被誉为“西方现代派的远祖”之一的美国作家爱伦·坡,以人性之丑恶作为审美对象的小说,表达了现代人无处逃遁的生存困境与人性危机。文章通过考察爱伦·坡在《泄密的心》和《一桶白葡萄酒》中对人性主题的深入而别具匠心的开掘,透视其创作背后的问题意识,进而揭示爱伦·坡小说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
]池莉的《看麦娘》是一篇真正的叩问人类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中篇小说 ,是精神自由与生命力度的体现。本文试从生命直觉、生命力度、形象的重塑、家庭与社会中自我的存在与缺失 ,以及人性终极关怀的角度 ,探讨它的美学、社会哲学与生命哲学意蕴——对生命力度的永恒追求 ,是我们挑战外部世界 ,获得自我完满实现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学》十分透彻地陈述了人性的事实,揭示了人性的构成要素、层次及运动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性自律与道德自律的价值导向,这是中国十分宝贵的德治资源。  相似文献   

5.
《易林》本为占筮之作,但在诗歌不甚发达之西汉却极具诗歌色彩和文学价值。《易林》中有众多林辞涉及到战争,淋漓尽致地流露出焦延寿的反战思想。这种反战思想源于焦延寿对西汉中前期战争灾难的深切体悟和对先秦诸子反战传统的赓续发扬,同时,也离不开其对时代思潮的吸纳和传承。《易林》反战思想在渴望和平的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阿来在《尘埃落定》中,通过一个傻子“我”的诸多生命经历体验——苦乐、成败、得失、祸福、利害、真伪、善恶、美丑,以一个民族智者的身份反省了“权本位”价值观念引发的价值观念的冲突,主体历史方位感的迷乱,人性的异化与扭曲,进而审视了民族人文精神原生态。阿来从人文精神的角度隐喻了其作品在当下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李尔王》这部数百年来经久不衰的悲剧作品,文章从《李尔王》中所表达的普遍人性这一主题入手,通过对主人公李尔王人物性格和剧情的分析,着重阐释李尔由于自身存在的“人性”弱点,诸如:刚愎自用、昏庸愚蠢,导致悲剧发生,经过人生痛苦不幸甚至灾难的历练达到人性的升华与完美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8.
杨槟 《南方论刊》2009,(8):89-91,93
不满文明社会对人的禁锢,劳伦斯和渡边淳一两位作家都惯常写性爱,企图构建男女和谐快乐的伊甸园,以此作为对抗文明和死亡的方式。《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与《失乐园》就是这种主题的代表作。作品中主人公婚姻的破裂,都源于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和危害;他们对婚外恋的热烈追求,反映了现代人在伤痛后的爱情幢憬;他们的爱情悲剧,昭示着人性的脆弱与迷失,喻示着伊句园的虚幻与失落。  相似文献   

9.
《相片》是冰心小说中最具有叙事性与抒情性高度融合的佳作。小说借助于传教士的中国文化眷恋情结与中国姑娘的西方人格诉求的心理对抗和价值错位,展示了丰富的文化与人性镜像生存的悲剧性:近世以来的东西方文化互为对象,互为镜子;人性亦如此,人性如镜,自我人性的价值需借助于对象化过程方能体现出来。“相片”既是实写一场景,又敞露出深刻的人性与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10.
阿来在《尘埃落定》中,通过一个傻子“我”的诸多生命经历体验———苦乐,成败,得失,祸福,利害,真伪,善恶,美丑,以一个民族智者反省了“权本位”价值观念引发的价值观念的冲突。主体历史方位感的迷乱,人性的异化与扭曲,使人成了单向度的人。阿来从人性的角度隐喻了其作品在当下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在其名著《金锁记》中 ,以独特的视角及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塑造了一个因失落了爱而泯灭了自我、泯灭了人性的女性形象曹七巧。作家以一个女性真实的体验和人生感悟 ,展示了人性丑恶的一面 ,辛酸而又不无美感地反映着生命的本来面目。《金锁记》警示人们 :人性的自私与丑恶才是毁灭一切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人性主题是当代南非著名小说家库切作品的永恒主题,小说《耻》也不例外。《耻》中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尊严的丧失、道德困境和人际关系的冷漠是人性的耻辱、人性的挣扎以及人性异化的有力表现。《耻》充分展示了当代南非社会的人性畸态。而造成这一人性畸态的根本原因,是南非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的特殊历史。因此,人性探索中的历史意识是库切人性探索的根本出发点。小说的作者以后殖民主义为背景,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人性探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王俊德 《理论界》2012,(3):123-124
对于人性善恶的揭示,一直是不同时代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莎翁的《李尔王》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李尔这一艺术形象从恶到善的人性蜕变,体现了不公平的社会和作恶多端的人类所带来的一系列灾难与黑暗的现实的同时,也形象地揭示了对于精神的超越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不仅在真实的历史现实中呼唤人性的回归,同时突显了莎士比亚对于"人性善恶"这个永恒命题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王元骧先生《关于文学评价中的"人性"标准》是一篇重要的理论探索文章,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即该文在对章培恒先生"人性"说的批评中多处出现了误解、曲解、不符实之处,有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出现了一系列不应有的失误。现逐一指出,以与王先生商榷,兼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陈非 《广西社会科学》2006,(11):152-155
以往对阿Q的诸种解释都不能说明阿Q身上所体现的人性的丑陋具有普遍性的原因。如果把阿Q纳入以个体生命为本体的框架中重新进行审视,阿Q的诸种行为方式以及隐藏在这行为方式背后的人性负面特征,则不仅是阿Q所具有,而且也存在于每个个体生命之中———阿Q是人性丑陋的化身。鲁迅正是通过阿Q荒诞的人生结构与变形的精神状态,完成了一部关于人性丑陋的寓言。  相似文献   

16.
《圣经》、《论语》的知识论,以建立在认知和价值观基础上的解释模式,从原初存在的出发,将道德作为知识论的价值核心,将知识的"真"联系价值上的"善",最终使知识化为信念。《圣经》、《论语》以不同的价值判断体系揭示了人的知性存在,主张在对"道"的人生体悟和经验中,将求知修身融于人有限的生命,最终将人的物质生命提升至精神世界,实现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敏 《阴山学刊》2009,22(6):62-64,116
《红颜绿煤》是一部反映当代矿工生活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充满悲剧意识的作品。这种悲剧意识体现在对矿工生命的珍视、对人性沉沦的反思和对女性抗争的赞美。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7,(12):35-42
纵观美国反战电影的百年历史,它先后经历了由外而内、由暴露而反思、由民族而人类、由现实而哲理的发展历程。美国所经历的世界性大战,有光荣,也有错误,这为美国反战电影的兴起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内容;而其国家精神与民间反战运动,也为美国反战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激情与活力。美国反战电影在历史发展与积淀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美国电影的反思精神与大国意识是相伴而生的。大国心态给美国反战电影带来了一种优越感,也带来了一种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张璇 《琼州学院学报》2010,(6):73-74,81
《南京!南京!》与《硫磺岛家书》在回顾战争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战争和人性的反思。作品在艺术形式与主题内涵上进行了挖掘与创新,使两部影片呈现出震憾人心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田沁鑫对于萧红小说《生死场》的话剧改编,在把握原著精神内涵的同时注入了个人对时代的思考,突出了民族的苦难意识,着重展现出农民在危难之际面对生与死的困境时努力突围的过程,并集中刻画了在东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农民们挣扎着人性的挣扎。话剧《生死场》与小说在不同时空相遇,不仅有精神上契合的复刻,也有通过承载着导演哲思的“戏剧场”的表现对小说的主题进行的深化和挖掘,让《生死场》在当下的时代语境里以不同的媒介传播拥有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