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的审美意义:道与美的共生与统一·石晓宁·闻一多先生曾认为:“读《庄子》,本分不出那是思想美,那是文字美,那思想与文字、外型与本质的极端调和,那种不可捉摸的浑圆的机体,便是文章家的极致。”①闻先生道出了《庄子》哲学思想与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独特风...  相似文献   

2.
王渭清 《社科纵横》2005,20(4):160-161
苏轼一生与《庄子》有着极深的渊源,具体表现在:一、在文本形式方面,苏轼把《庄子》中的寓言、典故、语句纳入自己的文学创作,并学习《庄子》的句法,暗引庄子的格言,使作品显得活泛而妙趣横生;二、在行文、构思方面,苏轼深受《庄子》创作风格的影响,形成了幻化多变、奇诡恣肆、化虚为实、虚实相生的创作风格;三、在艺术境界方面,苏轼追求《庄子》式的拙朴、雄浑的诗境。  相似文献   

3.
张恒寿先生在《文史》第七辑发表《论庄子内篇产生的时代及其篇名之由来》一文,论证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并提出内篇篇名是淮南王及其门客所加的新见解。最近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著《庄子新探》一书,也谈到这个问题。刘笑敢先生在《文史》第十八辑发表《<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之新证》一文,指出内篇与外杂篇之间在概念使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张、刘二位的论  相似文献   

4.
相对主义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十分罕见,庄子、谭嗣同的相对主义是研究中国相对主义哲学不可多得的思想资料.庄子的相对主义在先秦虽被视为奇谈怪论,却也由此而独树一帜。谭嗣同的相对主义在中国近代更是登峰造极.谭嗣同的哲学思想和庄子有直接的继承关系.谭嗣同在《仁学界说》中便把《庄子》列为《仁学》的入门书.谭嗣同的相对主义也主要渊源于庄子.然而,二人的思想虽然同出一源,但却分流各致,  相似文献   

5.
魏耕原 《唐都学刊》2006,22(6):133-136
在中国煌煌的经史子集及后来勃兴的戏曲、小说中,明清之际的金圣叹,经过方兴未艾的通俗叙事文学的洗礼,以卓识巨眼勘定:《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并言:“圣叹本有才子书六部,《西厢记》乃是其一。然其实六部书,圣叹只是用一副手眼读得。如读《西厢记》,实是用读《庄子》、《史记》手眼读得。便读《庄子》、《史记》,亦只用读《西厢记》手眼读得。”(《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这虽然带有批评八股文的评点家底气,但却道破了今人每言的打通文史哲关节的大道理———要用文学批评的眼光去打量《庄…  相似文献   

6.
在为数众多的庄子注中,南宋林希逸《庄子口义》(一名《庄子?斋口义》)很值得注意。此书从理学观点出发探讨庄子学说,常能突破前人藩篱,另辟蹊迳,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后代注庄产生颇大影响,如明孙应鳌《庄子要删》、释德清《庄子内篇注》、清胡文蔚《庄子吹影补注》、宣颍《南华经解》都推崇林希逸,并有所继承发扬。它较早就传入了我国东邻的朝鲜、日本。福永光司《道教与日本文化》说:“江户时期的老庄学是由室町时期的禅僧继承当时的老庄学,并叙述宋时林希逸的《老子口义》以及《庄子口义》等开始的”。研究宋代庄学,《庄子口义》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对象。笔者在去各地访阅《庄子口义》善本的同时,以明万历施观氏刻本为工作底本,与宋、元、明部分善本作了全文对校,并努力收集了一些有关林希逸的资料。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庄子口义》的理学观、训诂、文论以及林希逸传略等作了一些探索。现谨就《庄子口义》的理学观,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7.
动物意象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经历了从图腾符号向一般符号的衍变,各种文化形式中,都能觅得动物意象的踪迹。在《庄子》中,动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象是当时生态文化、生存文化、文化自身之发展及《庄子》自身文本创作方法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其存在的具体价值而言,动物意象在《庄子》中承担了说理的工具、情感的媒介、象征的载体等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史学史论著,呈现出不同的学术立场。《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立场是儒家的,《韩非子·显学》的学术立场是法家的,《庄子·天下》的学术立场是儒道兼综的。三者不同学术立场的选择主要基于作者自觉的学派归属意识。《韩非子·显学》和《庄子·天下》对墨家和名家的批评所体现的是儒家哲学的情感意识和实用思维。至于《荀子·非十二子》的“同门相煎”主要来自于儒家内部的观念分歧。  相似文献   

9.
(一) 中国古代文学遗产丰富多采、灿烂辉煌。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应批判地继承。究竟如何“弃去蹄毛,留其精粹”,始终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在这方面,《庄子》寓言文学应是我们认真探索的问题之一。 《庄子》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书中的大量的寓言故事,仅《内篇》七篇就有寓言故事近四十则。可以说,一部《庄子》就是一座寓言文学宝库。 《庄子》既然是一部哲学著作,何以包罗了如此数量众多的寓言故事? 我们知道,战国时代在当时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文化空前繁荣,涌现出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形成了儒、墨、道等若干学派。诸子著书立说,争鸣辩论,各…  相似文献   

10.
整体论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其理论要旨在于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及事物内在系统性和协调性。运用哲学理论来探讨中国古代典籍的翻译策略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而这一视角正应和了《庄子》这一部具有哲学内涵的典籍。本文试图从哲学整体论的视角探讨《庄子》英译的翻译策略。探讨这一理论指引下的《庄子》英译具有哪些优势。  相似文献   

11.
申鹏宇 《社科纵横》2011,(12):103-105
庄子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是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在后世对庄子的注解中,郭象在解释《逍遥游》、《齐物论》两篇时,因从《齐物论》的角度注解《逍遥游》,造成了很多分歧,引起了学者的争论。本文在分析《逍遥游》、《齐物论》、《人间世》的主旨上,揭示了三篇实际上存在一种先后次序,展示了一种从凡俗世界到超越境界再步步回落到人间世界的取向。  相似文献   

12.
《庄子.天运》提到焚烧刍狗的苏者,其称谓包含显隐两重涵义,其显性意义是取草做饭的樵夫,隐性意义是参与祭祀的巫师。苏者称谓的隐性含义,源于他在祭祀中扮演的角色。这种表述上的歧义性,使《庄子》文章呈现出特有的朦胧韵味。《庄子》文章的这一朦胧特色,是道家理念在文章风格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在整部《庄子》中,作者围绕着对其根本哲学观念“道”的表述,通过对远古有关风的神话传说的继承、改造和发展,进一步创造出以风喻道的独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赋予风这一自然界的自然状态以非同寻常的文化蕴含。以风喻道的更深潜、更本质的内涵乃是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心灵和灵魂的对话,体现了作者对于大通的深情企慕和热烈追求。《庄子》以风喻道为后世志士一展怀抱,长风歌吟开启了象征性语词  相似文献   

14.
王斐 《社科纵横》2006,21(2):110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本文从人生境界角度解读庄子的人生境界及对境界发展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新的视角,探讨了《庄子·逍遥游》与古代旅游思想。文章研究了《逍遥游》中“道”与“游”的内在联系,庄子为什么要以“游”来论述他哲学上的“道”,以及《逍遥游》中所揭示的我国战国时期的旅游特点。  相似文献   

16.
《庄子·让王》篇并非如前人所说的那样是伪作 ,也非抄袭《吕氏春秋》而成 ,而是表明庄子后学思想发展轨迹的重要篇章。《让王》篇杂纂例证 ,宣扬禅让思想 ,这表明其撰著时代应当在公元前 318年燕国发生因禅让而引起的内乱动荡之前。其撰著时间应当与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篇相近  相似文献   

17.
<正> 庄子名周(约—369——286年)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据司马迁记载,他曾管理过漆圆(“漆圆史”)(《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可能这个职事做得并不久。据《庄子山木、外物、列禦寇》等篇记载,庄子家贫,穿补钉衣,住在陋基,靠打草鞋生活,有时向人借米下炊。可是他学问很渊博,司马迁说,“其学无所窥”。与稷下学士宋鈃(宋荣子)稔知(见《庄子逍遥遊》篇),与同是宋  相似文献   

18.
<正> “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庄子·大宗师》一人们常说,得意言儒,失意言庄。这实际是以儒学为本,用事功衡量庄子。庄子哲学不是治世的政治哲学,庄子对人的评价不以事功为标准,庄子讲的修身养性也与儒学迥异,如果用儒学释庄,庄不为庄。  相似文献   

19.
刘生良 《唐都学刊》2010,26(3):102-108
关于《庄子》的浪漫文学,前人多冠以"消极"二字,笔者摒弃"消极",申论浪漫。《庄子》浪漫文学的精神实质,是超越现实,追求理想;在艺术上具有宏阔奇妙、超凡入化的艺术境界,虚幻荒诞、光怪陆离的文学形象,奇特大胆、精彩绝伦的夸张手法,笔端含情、深挚浓厚的抒情色彩等特征,因而成为我国浪漫文学名副其实的最早"范本",并且成为我国浪漫文学的开源、奠基之作,是中国浪漫文学创作之祖。《庄子》在浪漫文学方面有如此高卓的成就和贡献,首先取决于作者的浪漫精神和超人的想象力、表现力;其次,又是特定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现实促成的;再次,也得力他对神话传说的利用、改造和对神话思维的继承、运用。《庄子》作为中国浪漫文学创作之祖,不仅在创作宗旨、思维方式、表现手法、基本特征诸方面形成其独具特色的质的规定性,而且对后世浪漫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郝洪涛 《社科纵横》2014,(1):111-115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期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