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产权改革到法人治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雪明  朱慧 《探求》2001,(1):52-54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一直是我国市场经济在其发展进程中最核心的一环.国有大中型企业绩效不佳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是产权问题还是治理结构问题?本文认为从理论研究和现实框架来看,相对于产权而言,治理结构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更应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宗宁 《社科纵横》2013,(4):62-64
法人权利能力的范围主要包括有财产权和人格权,对其限制主要从法人权利能力性质、法律、目的三个方面进行。就性质限制而言,是指其不享有因自然人之身份而专享的权利与义务;法律限制集中在公司法中关于转投资及其担保方面;目的限制主要是超出章程经营之权利能力的限制,其从动态的角度对法人的行为予以限制和改正,贯穿于法人经营活动的始终。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缺陷,并就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钱津 《学习与探索》2006,(4):182-186
企业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员工为本。员工是企业的人本,这是与企业资本相对立的范畴。人本是一个比人力资本更清晰,更实用,更有基础的范畴。客观上,存在着企业的管理人本、销售人本、技术人本和作业人本这样一种人本有机构成。由于企业的构成是人本与资本的统一,所以股份制企业的产权不等同于股东产权,而是具有集合性和公共性,代表企业整体利益的法人拥有,并加以运作的产权。股东会不应该成为股份制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  相似文献   

5.
孙世春 《日本研究》2006,53(2):28-32
法人资本所有制并非是日本资本主义特有的企业组织形态和市场组织体系,但日本的法人资本所有制却是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制度完备、体制完善、体系完整、机制运作最有效的国家,战后日本的经济制度从家族资本主义演进成法人资本主义后,以银行为中心,以法人为主体的企业组织形态便逐渐建立起了多层次、环绕型、系列化的法人资本体系。战后以来,日本的法人资本体系曾以独特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为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剧变,日本的法人资本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且,体系链条出现了明显的松动,旧体系趋于瓦解。旧体系的瓦解并不意味着法人资本体系的终结,目前,日本正以一种新的体系模式变革着旧的法人资本体系。  相似文献   

6.
自然人破产制度、个人信用体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信用,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自然人破产制度是市场主体地位平等的体现,是建立个人信用的要求;自然人破产制度能够平衡和保障债权人、债务人的利益,维护个人信用体系,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自然人破产制度是发展个人信用的需要,是个人信用体系运行的保障,是国际规则接轨的必然要求;设立自然人破产制度、完善个人信用体系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法人犯罪先是见诸于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现在也开始为一些大陆法系国家所确认.虽然两大法系在这一问题上立场已逐步趋近,但是由于其固有传统的差异,两大法系关于法人犯罪刑事责任的依据、内容和适用刑罚上仍有许多可比可鉴之处,这种比较研究的结论又可以为完善我国有关单位犯罪的刑法规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李幸 《社科纵横》2006,21(7):175-176
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撤尼尔.霍桑在他的多部长篇小说中创作出了一系列自然人的形象。本文先分析这些自然人,再探讨作家创作自然人的动因,然后根据这些形象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分析霍桑自己的关于自然人的一套看法。  相似文献   

10.
物质资本产权与人力资本产权的"化合反应"是两种权利融合为一种权利的反应.物质资本产权中的占有权权能、使用权权能和处置权权能,与人力资本产权中的法权使用权权能、法权处置权权能和收益权权能(人力资本所有者谈判能力弱时)参与了"化合反应"."化合反应"的条件产权归属清晰、产权可以分解、产权彼此相容和资本相互关联;"化合反应"的动力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保值和增值的需要;"化合反应"经历了四个阶段,生成物为企业所有权.  相似文献   

11.
郭艳君 《学术交流》2006,2(7):16-19
“自然人”是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的基本理解,其中贯穿的核原则就是感性原则。马克思正是借助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开始了对旧哲学的批判。他不但继承了费尔巴哈感性原则,而且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将其与理性原则统一起来。正是在这种统一中,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阐明了人之存在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2.
在法人处罚立法上,可以并用法人和自然人同一视的个人模式和追究法人自身责任的组织模式,但在建构法人自身刑事责任方面,应当以过失犯为中心。在法人过失的认定上,仅考虑法人过失就足够了,将企业合规措施单独提出来加以考虑,缺乏积极意义。日本实务中的过失,不是在事前对其内容一概都有规定,而是根据个案的不同情况,斟酌考虑其中的注意义务内容,在法人过失犯罪案件中,必须实质性地考虑合规体制对于法人业务风险防控的意义。在对法人故意犯和过失犯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日本刑法中法人处罚的完善建议,建议在立法中增设处罚法人具体情形的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国有企业产权具有四个特征:一是商品性与价值性,二是排他性与明晰性,三是分解性与有限性,四是交易性与实施性。并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现代产权理论文献的分析梳理,提出由外部性而至交易费用、由交易费用而至产权的界定、再由产权的界定而至产权的维护与实施的整合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普通法中的财产法若干法律规则,以对沟通产权经济学与财产法学做出初步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所谓劳动产权主要是指劳动者按照劳动贡献享有收益的权利。马克思和市场社会主义者对劳动产权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分析,他们都承认落实劳动产权有利于解决劳资矛盾,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主张劳动者应该获得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利益分配权利,企业应该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但是,马克思和市场社会主义者对劳动产权的认识在理论依据、实现基础和实现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体化时代,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人是企业的主人”是贯穿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产权话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化的新劳动伦理将工人的生产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结合起来,强调工人是公营企业的一份子,工人是为了自己和解放劳苦大众而劳动。改革开放前的集体化时代,“工人国家”的体制定位、职工“以厂为家”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及“工人老大哥”的政治地位强化了以工人主人翁意识为基础的产权认知。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产权变革主要历经了放权让利、抓大放小、主辅分离、股权多元等多个阶段,与企业所有权置换并行的是企业职工的身份置换,国企职工重申“工人是企业的主人”的产权话语意在依凭身份追溯就业权和福利权。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产权实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表达相契合,产权话语的嬗变是透视国企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演变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7.
论产权与所有权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明龙 《浙江学刊》2001,3(2):81-84
所有权着重说明由财产所引起的人与物的关系,是对财产归属问题的权利规定.产权则着重说明由财产所引起的入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形成的社会性行为权利,外延比所有权宽得多,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若干权利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   

18.
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之后,从国企改革到民营经济的发展,遇到的深层次矛盾是产权问题,这一直是理论界和实业界探讨的热点.明确产权是发育市场经济主体的第一要义,把产权从模糊变成明晰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旋律,产权多样化是股份制改革的基础和精髓,产权制度改革是国企改革的攻坚战,产权流转是农林领域改革的重中之重,产权激励是分配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产权保护是民法的核心内容,产权收入是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本的产权化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盛乐  包迪鸿 《浙江学刊》2002,(1):171-175
人力资本产权化的实质 ,是赋予劳动者与其人力资本对等的产权权能、权益和权责 ,使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等要素共同参与收益分配和风险承担。实现人力资本的产权化 ,形成劳动者权责利的统一 ,对于促进各项制度的创新 ,促进企业重塑激励和约束机制 ,推进社会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最终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率可选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20.
民事主体制度在民法典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民事主体制度的哲学论证和实证解读,我们提出,民事立法应坚持对个体人伦理意义上的尊重和非自然人主体(主要是法人)功利主义意义上的技术性运用的做法。同时,这种立论视角对于我国未来民法典的体系和内容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