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土族文化艺术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从社会学角度讲 ,土族文化艺术尚处在原生形态 ,依然保存着古朴原始的遗风 ,从中可窥探到土族先民的精神寄托和对文化艺术的审美追求 ,探寻到土族的历史以及与多民族交融的轨迹。从文化学角度讲 ,土族文化艺术积淀厚重 ,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这种原生态的文化艺术已成为研究土族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成为世人瞩目、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对象。基于此 ,文中通过对其艺术的全面审视与分析 ,提出建构三个文化生态保护圈和一个研究保护与发展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土族绝非吐谷浑后裔——对土族族源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土族族源研究中围绕“吐”与“土”而论证土族为吐谷浑后裔的观点提出了不同见解 ,从 9个方面阐述了土族 (蒙古尔、察罕蒙古 )族源为蒙古而绝非吐谷浑。  相似文献   

3.
刘晓虹 《南方论刊》2011,(5):80+79-80,79
本文从土族民间音乐的概况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土族民间音乐的分类,继而从保护土族民间艺人和土族民间音乐存续环境的角度,探讨了土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青海省互助县东沟乡大庄村为个案,通过对土族民间信仰中主要神祗和相关仪式的初步调查,以求进一步开展对土族民间信仰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土族创世神话是土族先民用歌谣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土族先民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本文根据土族创世神话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揭示土族创世神话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6.
土族是青海世居的少数民族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积累了丰厚的音乐文化遗产,其中包涵丰富多彩的土族民歌。这些民歌内容丰富,体裁与形式多样,曲调委婉古朴、辽阔悠远,其鲜明的音乐特色和审美风格体现出土族独特的文化内蕴,是我国民间音乐宝库中的一枝艳丽花朵。本文在已有土族民间音乐研究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对互助方言区的音乐文化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7.
土族婚礼仪式是土族宗教、文化、生活习俗、民族精神的总体反映;是研究该民族文化形态和审美心理的重要依据;也是该民族风俗习惯的集中体现。歌词是构成土族婚礼曲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现手法独特,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和民族特点;其内容丰富,引经据典、包罗万象,涉及历史、人物、典故、天文、地理、气象等各方面。涵盖了土族人民的历史、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堪称土族人民的"百科全书"。本文通过修辞手法、唱词的韵律、歌词的结构特点、歌词的美学特征等四个方面对土族婚礼曲的歌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揭示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土族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特征,并且随着土族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本文借鉴文化人类学理论,从土族的聚居地——河湟谷地入手,多维度探讨并诠释土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能够持续不断地传承与发展的影响因素。正是土族聚居地具有的自然地理生态条件的多样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环境的包容性和民族的迁徙、贸易的繁荣等因素促进了土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神话是原始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原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意识形态,它通过人类童年自发、幼稚的幻想曲折地反映客观世界,传递各个民族对史前社会的模糊记忆和来自人类童年时期的可贵信息。本文拟对土族神话作些尝试性的分类,并对分类后的土族神话的内涵和文化底蕴进行粗略的探索和思考。一涉猎土族神话研究的文章,近几年见于报刊的不多,其中席元麟和星全成两位研究者在《土族神话的内涵和特色》一文中对土族神话进行了简略的分类,将土族神话分为创世神话、人类繁衍神话、农业起源神话和解说自然现象神话。这种以内容为出发点的分类虽…  相似文献   

10.
关于土族族系,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土族是元朝在青海的驻军与当地前霍尔人通婚后形成的;一种认为土族以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为主,吸收了一部分蒙古人而形成;三是源于沙陀突厥。高启安在《西北民族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一期发表《“红帽子”考略》一文,对土族来源又提出了新的看法。作者指出:明嘉靖、万历年间及以后的一些西北边疆史料和甘肃、青海的一些地方志中出现的一个叫作‘红帽子”的部族,至少是现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土族的先民。作者引证  相似文献   

11.
土族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有着自己浓厚的民俗特色,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土族人民历史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和习俗,土族民间音乐以其重要地位存在于民俗的各个领域。本文主要从物质、社会、精神方面窥探土族的民俗活动及民俗音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内容和特征的认识,从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土族传统村落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非遗项目申报及管理、非遗传承人人力资源开发、传统村落保护、搭建服务平台、各部门协同合力和农村党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的社区参与旅游成功案例研究明显匮乏,本文选取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青海互助小庄村为研究对象,从游客感知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游客对互助土族小庄村参与的旅游感知。结果显示:游客总体感知均值较高;多数游客感知指标其期望值与现实值差距较小。通过深入剖析后发现小庄社区参与旅游模式与其它社区比较有以下特点:首先是政府主导下的参与;其次是村委会组织下的社区参与更具有集体性;再者小庄村的社区参与具有土族民俗文化特色;最后优良的区位条件为土族社区参与旅游提供了稳定的客源市场。  相似文献   

14.
土族是甘青特有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在五个地区—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三川地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以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土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 ,尤其看重婚礼。热闹而隆重的婚礼仪式 ,从娶亲、送亲、结婚仪式、谢宴等每一个程序几乎都伴随着婚礼歌而进行。不同地区的婚礼歌具有不同的风采。互助土族婚礼歌的唱词内容十分广泛 ,涵盖了互助土族人宗教信仰、审美文化、文化艺术、伦理道理、生活习俗等方面内容 ,是一幅浓缩了的互助土族民俗文化的美丽画卷。一、互助土族婚礼歌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中,土族服饰以色彩缤纷艳丽而独具特色。土族服饰重视多种色彩的运用,形成了崇尚"五色"、"尚白"和青色禁忌的色彩观。土族色彩观的形成源自远古民间信仰,如"五彩鸟"、白鹿(白虎)图腾和"蛙崇拜",还受到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汉藏蒙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可以说,土族色彩观反映了其在吸收周边他族文化的同时仍然坚守着对母体文化的传承与保留。  相似文献   

16.
浅析土族民间文化中的多重宗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族属古代东胡系统的民族 ,土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起源于大兴安岭 ,后南徙辽东为慕容鲜卑。后因慕容鲜卑中吐谷浑与慕容★不和 ,率部西迁 ,由阴山到今甘肃临夏一带 ,继而在今甘肃、青海境内氐羌故地建立政权。随着吐谷浑国的强盛、衰落、灭亡 ,逐渐吸收融合周围民族 ,在明代演变成土族。土族民间文化不仅绚丽多彩、异彩纷呈 ,而且给人一种兼容并蓄、包罗万象之感。这种特殊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不仅是承袭其先祖文化的结果 ,而且也是土族形成过程中与羌、汉、藏、蒙古等民族相融合的结果。一土族民间文化中多重宗教信仰 (包括萨满教、…  相似文献   

17.
<正> 土族文化,是这一民族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又由于土族在形成过程中曾与汉、藏、蒙古等民族相融合,土族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因而,土族文化在以本民族为主体和内核的基础上,又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成份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 从现存的有关资料及诸种文化现象看,土族除了包罗万象、异彩纷呈的农耕文化之外,还有大量的畜牧业文化遗存。 土族早期曾崇拜自然现象,饮酒前先用无名指蘸酒向天空弹溅三次,对天以示敬畏。互助土族人家在款待客人时,在煮熟的方块肉上插上一把五寸刀子,在酒壶上系一撮羊毛,也是牧业生活遗俗.民间还流行长诗《合尼》,演唱羊的来历和生长习性及  相似文献   

18.
史籍所见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的“土人”与“土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谈到西北地区的“土人”,人们往往将它与土族等而视之,这在学术界似乎成了一种定论。《土族向史》称:“元末明初,就出现了‘土人’的名称.这时史书记载的‘土人’已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不。”这段话,似可理解为:当元末明初出现了“土人”这一名称时,见这一共名下的人们群体就是土族。有的研究者更进一步说:“土人,是汉族对土族的称呼.是明清以来当地汉族对土族的专科。”(引文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①。的确,土族在明情以来曾以“土人”、“土民”的称谓而见于世、著于史的,但不加甄别而笼统地讲明清时期的“土人”是一…  相似文献   

19.
土族是一个爱歌善舞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极其独特的"花儿"这一艺术品种。"花儿"凝聚着土族的文化精神,体现了土族人民的精神美、文化美、生活美、行为美的崇高境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花园中的一束绚丽之花。  相似文献   

20.
一、门阀士族富贵“非轨道之所得”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门伐土族统治的时代,门阀土族给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研究这个时期的任何一个重大问题,都必须对门阀士族的阶级特性及其统治有一个深切的了解。门阀土族是一个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阶层。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后,在门阀士族的操纵下.按照这个集团的利益演变,对才德越来越忽视,对出身越来越看重,到西晋初年,家世成了唯一的标准,官品成了一种世袭特权。九品又分出高品和卑品,二品以上为高品,三品以下为卑品。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土族”的局面.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