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构成艺术的实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具象与抽象在构成艺术中的把握和人为地把艺术规律图解化的倾向;构成艺术的具体运用与现代人审美上的后现代情结;构成艺术与图案、图形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传统意象批评的代表作,以诗性方式进行言说,其典雅流畅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以及宏远深阔和想象构成了独特的自然空间、想象空间和人物空间形态,并且通过散点透视、以小见大和虚实相交的方式表现其空间意识,形成了具有天人合一、真实自然和超以象外的美学特征,完美地将诗歌理论与文学审美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色彩构成是美术与设计专业的设计基础课。教学中应重视基础训练,解决配色中的本质规律,要加强色彩个性训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  相似文献   

4.
东北民间故事以其独特的审美特性的构成,即思维形态的虚幻性、象征意象的隐喻性、结构模式的立体性,建构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跨越了浩瀚悠邈的时空,满足了东北民众及其他地区民众多种多样的审美需求,同时也使得东北民间故事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材料的运用,决定了立体构成作品的表现力和作者的审美品位、审美情趣。而立体构成又是和艺术作品特别是一些建筑、雕塑作品有着紧密关系的一门学科。科学自然形态构成观产生新的设计思想,带来更新更现代的审美品位。增强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创造出更多的空间语言,创造出更为强烈的色彩效果。而立体构成则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其中材料的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了艺术品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平面构成是指在二维平面中,运用形态创造的各种方法,研究型与型之间的关系及组合方式。本文从平面构成中空间的表现方法入手,阐述了平面构成中空间创造的意义与内在实质。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诗歌的审美形态相比,由于网络多媒体诗歌的传播媒介和创作载体的不同,自然形成了不同于传统诗歌的全息的审美形态。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的多媒体诗歌,尽管地域的不同导致在多媒体诗歌的审美赋型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但如果采取求同存异的方式,取审美形态的全息性这一网络诗歌最核心的艺术表征而言,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多种异质的审美元素的相互融合构成了多媒体诗歌最为鲜明的艺术表征;其次,这种动态的、虚拟的审美形态和文本互动的方式是以往任何一种诗歌形式所没有的;最后,多媒体诗歌最鲜明的形象直观的表征也是纸质诗歌所无法比拟的。不可否认的是多媒体诗歌的图像和音频在为诗歌提供感官的审美效果的同时,作为一柄双刃剑也对诗歌的审美功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相似文献   

8.
以空间形态的形成原理为基础 ,通过对有限空间与无限空间的区分与界定 ,来探讨展示内空间、内空间外形和外空间动线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把握这种整体关系的前提下来解决和掌握其各自的及相互之间的矛盾、构成规律与方式方法 ,从而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各类展示活动的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9.
装饰形态与功能形态作为产品造型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它们相互结合 ,相互补充 ,构成了完整的器物造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审美需求的提高 ,装饰形态与整个产品造型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0.
风俗作为人类文化现象,受到文学家的普遍关注.以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为代表的京派作家不仅对风俗情有独钟,而且将其转化为一种理解和讲述世界的方式,包含了特定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内涵.他们的风俗叙事不从属于社会批判与启蒙,而倾心于诗意想象,构成诸如回忆之味、新奇之趣、生命之悟、超越之境一类美感形态.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进程是全球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战略调整过程,对于上海而言,在初步具备了参与城市竞争的资格与身份之后,上海开埠又为自身迅速获得以西方文明为主体的现代国际资源打开了通道.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当代国际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大都市,是因为在上海发展的每一关键时刻,都能吸收到当时对世界和中国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理念、智慧与精神.上海在每一重要阶段都与不同形态的轴心期智慧直接相关.始于上海开埠至1930年代确立的上海文化中心,对深入了解中国文明如何融入全球化的新轴心时代,是一个最值得关注与研究的精神文化形态.在中西、古今的矛盾与冲突中,上海成功地完成了新的精神觉醒并创造出独特的新文化形态,在充满血与火、生与死的现代深渊中探索出一条生命之路,为中国开始纳入新轴心时代的世界新文明体系充当了先锋.上海在新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与新文化形态则直接开启了中国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审美趣味.海派文化精神与海派生活方式,在促进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日常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转型上,是现代中国任何一个区域文化都无法相比的.  相似文献   

12.
以空间形态的形成原理为基础,通过对有限空间与无限空间的区分与界定,来探讨展示内空间、内空间外形和外空间动线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把握这种整体关系的前提下来解决和掌握其各自的及相互之间的矛盾、构成规律与方式方法,从而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各类展示活动的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3.
论绘画空间     
绘画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与人的文化意识和宇宙观念发生着密切联系。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出不同的绘画空间形态,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不同的绘画空间的构成方式和审美特征,必须把它放在特定的文化意识的大背景中去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审美构成源自于文学经典审美构成的四个要素,即审美性、时代性、典范性和永恒性,以之审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经典性及艺术贡献将使我们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历史地位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的影响日趋深入的社会背景下,关于城市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也日渐浓厚,文章将审美文化放在城市这一特殊环境内进行研究,针对现代城市这一综合性的、广阔而复杂的研究对象,尝试提出了从物质形式、行为状态、精神存在这三个方面来概括城市审美文化的主要形态,并对每一种形态进行了具体的类别划分,从而使城市审美文化的形态既有各自的确定内容和适当的容量又具有开放性。以期推进美学领域对城市文化的整体关注与城市审美文化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6.
郭舒渡 《金陵瞭望》2011,(15):81-81
当代花鸟画正处于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进程之中.探索成功者赵治平实现了现代意味与传统神韵的交融。从他代表性的力作《和鸣江南》《金秋神韵》、《醉秋》等.我们可以读到.“大、满、变”,构筑了赵治平花鸟画的现代审美格调。  相似文献   

17.
想象是一种思维。形象思维不同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的心理实质是“象的运动”。但审美想象不同于形象思维。在审美场三层面建构中,形象思维在第三层面。审美想象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并在继发过程思维和原发过程思维参与下的“三统一”的思维方式。审美想象发生时,无意识思维内容起作巨大的作用。所以,审美想象所创造的形象,既具感性又有“理性”、既具个别性又具普遍共同性、既具超功利性又有功利因素、既具无序性又是有序的。真正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是审美想象的创造物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环境艺术的规划和建设的作用和地位日显突出。通过论述乡村环境艺术的地位和作用、形态构成、构成因素以及环境艺术的产生、发展及演变,列举绍兴郊区具有建设典型的乡村环境艺术,指出应创造出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乡村景观环境,使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统一,保障乡村环境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依据想象与表象之间的变异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在人类艺术创作活动中,主要存在再现、类比、理想与推测四种基本想象形态。正是由于这些基本想象形态的不同,使文艺作品呈现出了不同的创作方法,构成了迥然异趣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0.
浅议间接侵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间接侵权与直接侵权相对应。根据间接侵权方式的不同 ,间接侵权表现为连续侵权型与帮助侵权型二类不同行为形态。侵权方式的间接性与侵权法律关系的双重性是其典型特征。在责任构成上 ,因果关系的间接性尤为突出 ,其责任承担也不应笼统地以连带责任而论 ,应视具体实际而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