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概念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是认知隐喻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隐喻以相似性为映射的基础,通过概念之间的类比推理,揭示人们的思维机制和对事物的认识.概念隐喻的形成和文化密切相关.不同文化对概念隐喻所表现出来的相似认知现象表明了人类文化认知的共性.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渗透于概念隐喻的形成和表现过程,形成了各民族特有的概念隐喻表达机制,因此概念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出明显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反映民族思维的镜子。汉语方位词“东”从具体的空间域映射到抽象的社会域、心理域以及时间域,形成了丰富的概念隐喻类型。“东”的概念隐喻体系背后是人、物理世界、文化世界互动的结果。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阴阳八卦传统文化与方位“东”的互动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空间认知方式。“东”的概念隐喻不仅反映了概念“东”在人们的方位空间认知中的优先性,也折射出中国人时间空间化、主客一体化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3.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对幽默语料进行语言学分析,揭示英语幽默中思维定势的认知机制,以此来分析思维定势的心理动因和社会文化动因,解释思维定势负迁移在概念整合中的作用。思维定势的负迁移普遍存在,影响并干扰人们正常的认知思维活动。研究思维定势负迁移的机制,对预防思维定势产生的负效应,提高主体的认知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语言概念与认知的关系。概念作为知识系统包含两种认知域:抽象的意义范畴和概念所指的世界万物。概念系统具有纵向和横向的结构特征,概念表征的范畴具有典型——外围结构,典型效应反映于人们的文化预期和思维方式。概念的属性还影响语义表述的方式、范围和句子结构。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在人们进行思维和叙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隐喻是目标概念域和始源概念域中两个相同意象和意象图式互相映射的结果.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借助于空间方位或有形的物体来表达抽象复杂的情感概念.  相似文献   

6.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关于意义构建的理论。它强调隐喻是人类日常生活和表达中的一种无意识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人们通常把比较熟悉和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和比较抽象的概念域上,这种从源域向目标域"跨域映射"的过程是人们概念形成的重要认知工具。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渊源,其表达方式充满文化图式,如何将这些富含文化内涵的意象概念传译到译文中去是中国古典散文翻译的难点。在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下,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比较分析和探讨中国古典散文意象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取向的概念出发,论述了认知取向的基本属性及应用意义,定义了唯象认知与唯机认知,比较了这两种认知取向的特性及其在科学发展进程中的表现。还运用认知取向的概念阐述了灵感、“发散思维”和中医思维的实质,论证了东西方文化在认知取向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概念隐喻在人们的语言、生活、思维中无处不在,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本文试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概念隐喻的普遍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从而阐释概念隐喻的特性,同时指出目前概念隐喻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隐喻:英语词汇习得者的认知工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石,在其基础上人们通过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多义词是对世界的概念化达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其义项之间是通过特定的隐喻机制联系起来的;人类共同的心理和物质基础,在知识上的反映就是文化共核词,作为人类共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功能,隐喻在学习者学习文化共核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语不是一种“死隐喻”,相似性的习语在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正迁移。  相似文献   

10.
概念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体现在人们的语言、思想和行动之中。不同民族的隐喻概念体系又植根于具体的社会文化之中。英汉两种语言里都具有较为系统的味觉词汇。其中四种基本味觉的词汇范畴中的概念隐喻投射具有较大的同一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大同小异"的关系,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层面上存在的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