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我国现阶段 ,除了局部存在的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经济剥削 ,还存在着以对社会公共资源的管理权、支配权的占有为基础的超经济剥削。超经济剥削是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剥削方式 ,必须努力从根本上扼制和消灭超经济剥削 ,这是我国现阶段“消灭剥削”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剥削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和经济范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国际接轨的对外开放政策及私有观念的长期存在,使剥削现象具备了存在的条件和理由。正视现阶段的剥削现象,特别是认识到剥削现象的长期性、剥削性质的非对抗性及剥削范围和程度的可控性,并通过正确的政策和完善的法制,引导其合法的正面效应,限制其负面效应,有利于协调多种所有制关系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个合理的、有效率的社会经济制度,应该建立在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基础之上。剩余价值不仅仅属于剩余劳动,而应该属于参与其产生的所有要素。各要素的所有者应遵循要素的市场价格通过谈判确定风险和收益的份额。资本本身并不是产生剥削的源泉,国家的制度安排才是影响剥削现象是否存在并形成社会问题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原创的"超质劳动"概念,揭开了雇佣劳动中非剥削盈利的"秘密":雇工在工厂中从事的是协同协作的"超质劳动",它所增创的价值可以使雇主与雇工双赢.这一研究说明,尽管雇佣劳动在现实中往往存在剥削,但资本却是可以非剥削盈利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雇工有功,剥削有罪."这对于我们一面发展市场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家正当经营,一面旗帜鲜明地反对剥削,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也因此迈出了破解劳动价值论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私营经济社会性质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私营经济既具有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特征,如生产资料的私有,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的雇佣和剥削关系等;又具有其特殊性,如它已被纳入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轨道,雇佣双方的独立平等人格等。它是一种具有社会主义规定性的、新型的资本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6.
中国战国之前有过"亚细亚公有制",此为井田制.而此以后,中国土地私有,出现大地产庄园经济、地主租佃经济、小农自耕经济等三种模式.至于明清,地主租佃制与小农自耕制成为土地制度主体.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并非全然属于"亚细亚公有社会",至少说不典型."亚细亚公有社会"特点仅存于印度、俄国等国.  相似文献   

7.
罗默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从博弈论的角度提出的"一般剥削理论",既是对马克思经典剥削理论的一个挑战,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个问题作出的新思考,但罗默的"一般剥削理论"既有对马克思理论的误视,也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理解为一种“他者剥削”即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并对此加以否定,从而提出了一种数字化时代“自我剥削”的新剥削理论。这种“自我剥削”实质上是一种沉湎于“自我实现”幻象中的新异化,其深刻呈现出数字化时代资本主义从“使人活”到“使人自愿活”的全新变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自我剥削理论的基础性论点,即新自由主义体系中工人阶级的消失使得身处其中的主体无法联合为无产阶级进行反抗,实质上犯了一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所谓自我剥削,实质上仍然是马克思语境中的剩余价值剥削。韩炳哲的根本错误在于陷入了一种“资产阶级眼界”,停留于观念层面的认识。理解马克思剩余价值剥削理论的关键并不在于他者剥削还是自我剥削,而在于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抵达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甘宜沅  林琳 《学术论坛》2008,31(1):79-84
"二重性"特征的股份制通过对资本主义私人资产和生产方式的扬弃,使股份公司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财产占有形式转变的"过渡点"和"过渡形式",也使得公有制经济和平地长入资本主义私有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产权是股份制和股份公司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与制度基础,而股份制和股份公司则是私有产权制度的产物.为了保障股份制经济全面、健康发展,从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必须确立和保护私有产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封建社会自耕农土地所有权具有两重性,即兼具私有与国有两种成分。自耕农土地所有权的国有成分,主要体现在自耕农的土地是不完全的私有土地,其土地的获得、继承、买卖及对剩余劳动的占有等方面都在国家的控制和支配下,沉重的赋役剥削使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仅能部分地获得经济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