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罗国杰是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奠基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拓者。"道德境界"思想作为罗国杰伦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三个发展阶段,即提出、发展和成熟阶段。罗国杰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境界划分为四个层次,即"大公无私"境界、先公后私境界、追求个人正当利益而又不损人利己境界、极端自私自利境界。他的道德境界理论,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个人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略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幸福是古希腊伦理学的重要范畴。古希腊伦理学家尽管对幸福是什么有不同理解,但大都认定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并不同程度地表现了理性精神。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与以感官快乐或以德性自身为幸福的思想学说不同,主张快乐与德性相结合,并相应地强调公民个体幸福与城邦幸福的一致性,其思想学说具有综合、整合的性质,因而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对于亚里士多德以及古希腊幸福论思想的历史考察是研究幸福问题的重要视域,对于建构当代幸福观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罗国杰教授始终重视对道德原则的研究,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只有一个,即集体主义原则。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指导下,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公正原则也应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两个重要原则。把握罗国杰的道德原则思想应结合我国社会的实际,辩证地看待他的思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罗国杰先生是中国伦理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强调伦理道德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主张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的道德规范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整体思路。他推动伦理道德成为与法治并驾齐驱的治国方略,为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备方案。  相似文献   

5.
张旸 《人文杂志》2012,(5):187-189
德性是人在实践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以道德为核心的、具有价值特征和生命力量的内在精神品质。德性需要可以被理解为人对自身道德内在精神品质的依赖和要求。重视尊重德性需要的内容及其形成方式所具有的时代性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德性源发的生命性和自我性,任何道德内容的展现及其德性的形成都包含着与个体生命发展逻辑相一致的个人的选择和谋划,是个人追求美好和幸福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罗国杰先生一直关注教师道德问题。他认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这是由这一职业特殊的使命和道德养成的特殊规律所决定的。今天的教师道德,主要内容包括: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要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他对于教师道德的阐发和践行,为我们履行好教师的职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指明了方向。学习先生关于师德的思想,就是要始终对教育事业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对学生怀有一颗关爱之心,对自己的能力和品德有一颗不断进取之心。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把康德伦理学判定为义务论,这是康德伦理学研究的一个误区。实际上,康德伦理学是批判的德性论。从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看,德性是自然界一切潜在属性实现的力量,道德德性是人的一切潜在属性实现的力量。因此,伦理学的根本就是道德德性,伦理学就是德性论或德性学。这也证明了康德伦理学只能是德性论。  相似文献   

8.
王晓朝 《学术研究》2020,(12):12-19+177+2
德性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学者用它来翻译希腊哲学概念"阿莱泰"。"阿莱泰"的原初含义是卓越。早在荷马时代,古希腊民族已经萌发了卓越的观念。"阿莱泰"有三层基本含义:一切事物功能方面的卓越,即事物的优秀功用和效能;一切事物禀赋方面的卓越,即事物的优秀品格和秉性;人的道德方面的卓越,即人的优秀品德和美德。早期自然哲学家对"阿莱泰"很少涉及,而到了古典时期,卓越观念经过智者、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众多哲人的反复提炼,形成了德性概念。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通过深入的理论思考,建构了系统的德性学说,创建了以德性论为特征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9.
随着传统德性论的复兴与诸多现实应用伦理问题的不断出现,应用德性论的出场已是大势所趋。传统德性论是应用德性论的基础,应用德性论是扬弃传统德性论而形成的新型德性论。如果说传统德性论主要研究个人道德品质,那么应用德性论则重在思考人类命运的德性问题。也就是说,应用德性论主要研究事关人类共同命运、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现实伦理问题,如生态环境、基因工程、大数据等引发的德性问题。因此,应用德性论的主要价值取向应当是人类之善和共同福祉。  相似文献   

10.
德性的统一性问题是德性论者的重要话题之一.从古希腊到当代,德性论者持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苏格拉底相信只存在一种德性,单一性就是德性统一的具体形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德性的统一性表现为多种德性的联合体,即"多元德性统一性";而荷斯特豪斯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弱多元德性统一性"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当代的德性理论.  相似文献   

11.
罗国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德治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的形成具有丰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资源;对道德理想人格和学术素养的孜孜追求,以及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德法合治方略也为罗国杰德治思想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重要条件。这一思想澄清了德治、法治与人治问题上的误区,强调了德治主体与重点群体,厘清了以德治国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挖掘了德治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罗国杰的德治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为实施德法合治方略给予理论支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思维方式和执政创新提供了参考,为改进党风政风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注重软实力建设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罗国杰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开始投身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研究并把建设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并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他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研究道德现象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并紧密联系中外伦理思想史的发展以及我国现阶段道德建设的实际,深入地探讨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建构了一个较为完整且逻辑谨严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体系,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中国化和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方面作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罗国杰伦理思想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罗国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以高度的使命感将伦理学学科的建设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对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伦理学学科,夯实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道德基础;密切联系现实,推动实践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的发展,扩大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时代背景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新实践,系统总结了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在价值理论建设方面的新规律、新问题,渗透着一系列新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对党的价值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价值是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形成的。价值是消费主体对存在于天然物品、人造物品和人类服务客体中的客观要素在实现产权交换过程中基于市场供求关系和社会文化系统的主观评价和度量。价值论是联结经济学和哲学等学科的纽带,价值是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型时期社会的变革带来了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使大学生个体具有更强的独立性,价值取向有更多的功利性,价值评价标准带有双重性.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要设计多层次的教育目标,正确对待传统和西方的价值观,进一步加强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李卫英 《学术论坛》2007,19(10):177-180
我国的民族学校教育是以"关注社会"为其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为追求社会的均质化、地方性知识的失语和民族学校教育与民族社区教育的割裂.可通过以关注生命发展为目标重构学校课程体系、以成全生命自由为宗旨重组学校课堂教学、以尊重生命差异为基础重设学校评价体系的具体策略来重构民族学校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唯一科学的态度是坚持和发展。那么如何坚持和发展呢? 在分析劳动价值论发展的所有四种可能性的基础上,认为只有两条路是行得通的:拓展劳动概念的外延和重 新划分劳动概念。创新劳动价值论正是沿着这两条路发展的,它在坚持“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的 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实践需要,把劳动重新区分为常规劳动和创新劳动,同时拓展了劳动概念的外延,并 进而建立了新的劳动价值理论。这无疑是在劳动价值论内部对这个科学理论体系的补充和发展,具有重要 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道德治理是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过程之中,实现从价值层面引领着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价值支撑。现有道德治理的研究,鲜有从现代治理角度来开展道德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亟需以多学科视野,结合现代治理理论,重新厘定道德治理的现代内涵,并进一步对现代道德治理展开内容、功能、价值取向的全面分析,最终落实到实践层面,探讨出现代道德治理的实施框架,使得现代道德治理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德性思维:我国德育的基本任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启泓 《学术界》2001,(5):17-27
德性思维作为一种主体直透客体本质(直觉引导)的理性思维,缘起于中国古代哲学智慧.其思维进路是把普遍接受的(形上的或价值的)原则作为思维的起点和终点,并通过认识、把握主体而认识、把握客体.现当代德性思维的主体目标是造就实事求是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德性思维概念在现当代所容纳的规定性则是德育的基本任务,德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阅读、修养和力行及其他有效途径加以培养.文章提出并界定了"德性思维"的概念,从新的角度探讨了道德认识的特殊性和道德判断的思维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