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左翼政治势力在掌握拉丁美洲多国执政权十多年后,逐渐显现出衰弱趋势,该现象在巴西尤其显著。同时,21世纪前十年里拉美地区中间阶层的人数不断增长。巴西以收入划分的中间阶层已占全部人口的近一半。该阶层在巴西被称为"新中产阶级",在反对左翼政府的游行示威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他们投给左翼政党的选票也逐渐减少。新中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向上流动受益于左翼政党执政期间的经济发展与公共政策,但他们却在近几年里转变了对左翼政府的支持。理解新中产阶级的特征及其政治倾向,有助于从社会支持基础的角度理解巴西近年来的政治形势变化。巴西新中产阶级依然存在的经济脆弱性使其重视工作和自力更生的意义,由此更偏好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此外,原有社会网络的维持使他们在文化上具有保守主义倾向,受家庭主义、熟人网络和福音派教会的深刻影响,重视私人利益且不关心公共福祉,由此加剧对政府社会福利项目的反感。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以传者和以受众为中心的两个体系。全面、正确地认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新闻价值必须承认两个价值体系的存在,它们各有其深刻的内涵。在当前的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中,传者中心论正逐渐被受众主体性所代替,这实际上反映了新闻价值取向从一个体系向另一个体系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当今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不仅是一场经济领域的危机,更是总体性危机,它现实地表现为金融危机、制造业危机、粮食危机、生态危机、战争危机、文化危机等各个方面.美国左翼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这场总体性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而,要想解决这场危机,改变人类的不利处境,避免未来的灾难,仅仅针对经济领域的局部性的和临时性的举措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更为基础性的和根本性的变革.尽管在借助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制订未来战略方面,他们是基本一致的;但对于究竟如何具体构建有效而长远的新策略问题却莫衷一是.因而,美国左翼和马克思主义者的这种历史处境为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这场危机的实质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艺术精神和政治意志的矛盾成为左翼作家最为沉重的精神负荷,茅盾、何其芳、丁玲正是这类作家的代表。在政治运动的“围剿”中,他们生命的全部意义都被时代精神所替代,这既显现了他们对于自身信仰的忠诚,也显示了政党利益的强大。在忠于艺术还是政治的选择中,他们只能以精神的两重性完成人生的命题:既服从于政治意志,又追寻艺术的精神,但是他们又有着各自的精神困惑和心理成因。  相似文献   

5.
左翼作家的革命情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翼作家革命情结的生成源于现代化的焦虑与渴望,在苏联革命的启示下,他们选择了由革命而走向"现代"的道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是左翼作家革命情结的生成过程。这种革命情结在政治的肯定、诱导下逐渐定型、僵化。从革命视角出发,左翼文学中出现了贬低知识分子、美化工农的倾向,造成了启蒙者与启蒙对象的错位。  相似文献   

6.
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又被称为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m),公共新闻倡导关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事务,鼓励民众广泛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媒体致力于构建一个可供公众发表言论的平台,促进媒体、政府、公众的交流与沟通,赋予公众话语权,共同探寻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在公共新闻中,公众被认为是具有主体性和理性的,他们的话语权得到了尊重和一定程度上的实现。同时,公共新闻的发展要求在公共领域中发言的公众必须发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新闻价值作为新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大约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随后,便被作为一种新闻实践必须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和理论写入了新闻著作。西方新闻价值理论既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的内容,又有应当予以批判和扬弃的东西。西方学者在讨论新闻价值要素时,众说纷纭,少则有五因素说,如麦道格尔,多则有20因素说,如英国汤姆森基金会专为第三世界新闻工作者编写的新闻教科书。但是他们在主要标准的确定上还是相当一致的,其中主要有七条,即:影响力、及时性、接近性、显要性、异常性、冲突性和人情味。西方传统新闻价值标准确实反映了新闻报道的…  相似文献   

8.
正1997年,我的公司正在制作一个电视节目的在线视频直播,马克·库班公司的销售员给我打电话,希望我使用他们的技术。他们纽约地区的销售员说,"马克·库班想让公司上市,我们需要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能推动公开招股,它将是一次伟大的新闻发布会"!当时我连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肆虐,反共气氛笼罩美国,包括华人左翼青年团体在内的美国进步势力在受到打击和迫害之下逐渐沉寂。60年代,民权运动催生了亚裔美国人运动,新一代的华人左翼青年组织也应运而生,他们虽然有点偏激,但在服务华人下层、反对越南战争、呼吁改善中美关系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冷战期间美国华人左翼群体的变化折射出冷战时期美国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0.
明星的活动通常具有新闻价值,但他们的活动又常常被广告商用于广告宣传的目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悖论,我们可以通过波特图式(Potter' Box)来权衡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同时,需要明确关于这个问题的新闻职业规范,力求在传媒获利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中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11.
在以救亡图存为主旋律的1930年代,鲁迅曾为革命考虑而大力提倡木刻画。由此以后,新兴木刻运动在鲁迅的指导和影响下逐渐成长壮大。当时围绕木刻创作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即成本低廉。相对于其他画种,木刻被认为是一种经济门槛较低的艺术,尤其适合经济不宽裕的艺术青年。就狭义的木刻创作而言,木刻确实无需过高的经济投入,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学习木刻方面不存在资源壁垒;而且对一个亟待走向社会和大众的、广义的木刻创作即“木刻运动”而言,其所需的起步成本则非同寻常。木刻青年的筹款活动、工具及画集的采买、画室的经营,以及鲁迅对木刻集的精印出版、对木刻团体的慷慨资助等细小侧面,可以反映出木刻运动初期一些在以往研究中不易被注意到的具体物质问题,这些细节可以为考察木刻运动的现场提供若干新视角与线索。  相似文献   

12.
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作家,吸引力一度主要集中在他们的固定读者群--中学生中间,但近年来,他们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不管是被批评,还是被追捧,都在引起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写作已超出了单纯的文学事件,而形成了一个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在许多组织、机构、企业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能言善辩、反应敏捷、思维缜密、沟通得体.他们的职业被称为21世纪最有潜力的“金领”职业之一,他们就是“新闻发言人”(spokesman)。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名词越来越为我们所熟悉。自“非典”以后,几乎所有中国的部委都有了自己的新闻发言人。  相似文献   

14.
即将展现在面前的这一百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引起社会活跃分子们对于2007年的记忆。在2007年,这一百个中国人,或者是新闻制造者,或者是新闻事件的核心人物。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令我们的社会进程在某个地方发生了拐点。而毫无例外,他们都是被人高度关注的人物,甚至占据了国人茶余饭后的休闲时光。  相似文献   

15.
所谓人情味是指人具有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因素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由来已久,并被广泛采用,讲究人情味,是西方新闻报道中的一大特色。即使是一些较为严肃和抽象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报道,他们也要尽可能通过描写卷入事件或受事件影响的人物,使得新闻报道“人格化”。美国新闻学家詹姆斯·阿伦森曾说:“新闻是很有人情味的商品,还是让它保留这个特色吧!”在我国,作为时代前进号角的新闻事业,也越来越注重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在新闻价值理论中,许多人把人情味作为新闻价值的一个要素。在新闻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又众说不一的问题就是新闻的思想性、指导性与新闻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6.
经常听一些记者抱怨采访难,说被采访对象总是拒绝接受采访,不愿发稿,还有记者说,某某行业不景气,没什么新闻可采。细细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发现"采访难"这个问题的背后有着多种原因,对于许多记者来说,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自身。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新政策层出不  相似文献   

17.
博客是我国近年来最炙手可热的一个词汇。目前博客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数以亿计的用户。博客中产生的“公民新闻”、博客写作的“被看”心理、博客的自由特性引发我们对新闻真实性、“去中心化”、博客监管的多种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20-30年代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转向过程中,文学并非仅仅呈现为“革命文学”的单项选择,而是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态势。如果说,左翼作家以先锋的姿态选择了十字街头,在血雨腥风中印证着自身的生命价值,那么京派作家则以文学的方式构筑起精神的象牙之塔,以悠扬的牧笛唤回田园的梦境,在审美中寻找到了一种人生支撑。然而,对于现实政治的纷扰,他们不可能置若罔闻。一个显明的事实是,时代风云的变幻、现实社会的黑暗、政治阶级的对抗在其笔端时隐时现,尽管这或许是不经意间的流露。  相似文献   

19.
一个时期以来,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打着“新闻改革”和“观念更新”的旗号,兜售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新闻观点,所谓新闻要“客观公正”便是其中之一。他们认为,我们党几十年来的新闻工作,宣传腔太重,政治色彩太浓,缺乏“客观公正”,主张淡化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把“党性、阶级性、喉舌等政治性概念从新闻学中排除出去”,“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新闻史上 ,有两位名人 ,一为黄远生 ,一为徐宝璜。黄远生被称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创始人” ,徐宝璜则被誉为“中国新闻学的开山祖”。这两位新闻界的大师都是江西九江人 ,而且同样天不假寿 ,英年早逝 ,黄死时才 30岁 ,徐去世也不过 36岁。黄远生、徐宝璜都曾是斐声中外的人物 ,八十多年过去 ,时光已进入二十一世纪 ,历史的风尘淹没了多少当时显赫的人与事 ,却没有抹去黄徐二人的英名 ,在中国新闻史上 ,他们是先驱 ,是不可遗忘的人物。即使在今天 ,我们追溯二位的人生轨迹和新闻生涯 ,研究他们的新闻主张 ,对于我们现实的新闻事业 ,也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