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后期天祝藏族人口锐减之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后期天祝藏族人口锐减之原因探析华锐,东智天祝属安多藏区,又是华锐(系藏语,汉语意为英雄的部落或地区)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华锐”包括今甘肃天祝、肃南皇城,青海东部北山、门源、大通东部等藏区。天祝位于甘肃武威地区南部,境内祁连山冷龙的东延山脉横亘东...  相似文献   

2.
拉卜楞寺是安多藏区最重要的格鲁派寺院之一,它对藏区和蒙古地区的宗教、政治、经济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笔者拟全方位考察从第一代河南亲王察汗丹津到第十代河南亲王扎西才让这三百多年间,历代河南亲王与拉卜楞寺的关系。笔者认为,拉卜楞寺的发展离不开历代河南亲王的鼎力支持,同时河南亲王对拉卜楞寺内部的政教事务也享有重要的发言权。虽然四世嘉木样改革之后,河南亲王的这种权力一去不复返,但河南亲王根本施主的身份没变,河南亲王和拉卜楞寺尤其是和嘉木样活佛家族之间传统的联姻关系也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国时期拉卜楞寺的商业活动对于促成当地农牧土特产品与外界各种日用品的交换,促进安多藏区商贸经济的发展,扩大寺院规模以及加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华锐藏区神话传说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其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独具地方特色。研究该地区的神话传说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华锐藏族的历史、宗教、文化、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等方面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安多藏区在明朝经营整个藏区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明王朝把安多看作是经营整个藏区的示范区和桥头堡.明王朝对藏区的治理沿袭元制,并有所突破和创新:治理安多藏区的原则是羁縻与怀柔并举,主要措施有“土流参治”、“僧官制度”及官办“茶马互市”等.总体而言,明王朝对安多藏区的治理是成功的,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6.
透过安多地区华锐传统藏族民歌歌词内容、曲调门类的形成和发展,揭示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学科价值,力求从影视人类学视角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7.
试论卓尼大寺在安多藏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卓尼大寺是安多藏区一个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它在推动、引领安多藏区文化以及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卓尼大寺的教育制度不仅影响着安多藏区的寺院教育,还影响着安多社会的发展和藏族文化的进步,因此,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宁玛派典籍和敦煌古藏文P.T.996号文献,有证据显示藏传佛教宁玛派俄巴是在传承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受苯教以及藏传佛教等影响下形成的比较特殊的宗教群体,并于吐蕃末期传播到安多藏区之今青海贵德、尖扎等地区,从而为藏传佛教初传安多藏区的历史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9.
嘉木样世系与土观世系关系史述略扎扎嘉木样与土观是属藏传佛教在安多地区最大的活佛世系之例。自17世纪末叶至20世纪中叶的二百五十多年中,做为拉卜楞寺寺主的嘉木样呼图克图世系与做为驻京呼图克图的土观世系历辈活佛之间始终保持师徒关系,互为依托,极为密切。这...  相似文献   

10.
安多藏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创建与地方产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多藏区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体、多民族聚集的多种文化共存的有地方特色的地域。由于地域性的限制,传统的安多藏区地方文献数据库很难为广大用户所熟知和利用,而网络则为这类知识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条件。文章主要论述了运用现代网络、数字化技术创建安多藏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必要性以及与地方产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昌神是道教信仰体系中的神灵之一,然而在安多藏区也普遍存在对文昌神的信仰,并且在汉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仰体系和文化现象。从人类学的视角,以赤噶尤拉颇章为个案,运用田野调查和查阅文献的方法,对安多藏区文昌神信仰的文化特征做一些探讨,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东部藏区,即历史上分别称为"康巴"、"安多"、"嘉绒"的藏区.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原因,东部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大大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且也明显落后于包括西藏在内的西部其他地区.东部藏区与西藏唇齿相依,是整个藏区和中国西部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战略需把东部藏区作为一个侧重点.只有东部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来了,才能带来整个藏区和西部的持久稳定和发展.①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安多藏区的双语现状和双语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通过实例来探讨如何搞好安多藏区的双语教育。因为未来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双语教育又是未来国际社会多元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
波塔宁(1835—1920)与波塔宁娜(1843—1893)夫妇是俄国著名的考察家。生前曾数次到中国西北地区考察。1883年他们经海路绕道欧洲,经由北京、五台山到兰州、西宁,开始了对安多藏区的考察。 1885年5月波塔宁来到了拉卜楞寺。由于他们持有西宁办事大臣的书信,所以受到了嘉木样三世及喇嘛们的欢迎,他们参观了嘉木样的昂欠,拜访了嘉木样本人。之后去了松潘,又绕道陇南来到兰州,二次到西  相似文献   

15.
宗法文化在安多藏区亦有全面表现,涉及政权、教权、血缘传递、婚姻缔结、生养死葬等诸多方面。教权强化了政权和族权,政权保障了教权和族权,族权则延续了教权和政权。安多藏区的宗法文化体现出边缘性及混融性两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6.
拉卜楞地区的传统医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曼巴扎仓(sman pa grwa tshang)是17世纪开始正式在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出现的专门研习藏医学的机构,曼巴扎仓的出现标志着相对于一直延续的父子和单个的师徒传承等形式,藏医学开始出现一种更有组织的体制化传承形式。拉卜楞寺作为安多地区最大、最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创立于1709年)在安多和蒙古地区有重要影响。拉卜楞大寺曼巴扎仓建于藏历第13饶迥木龙年(1784年),全称"拉卜楞扎西奇医学利众院"(bla brang bkra shis'khyil gsorig gzhan phan gling),它对于藏医学在安多地区,尤其是蒙古文化圈所属,即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蒙古地区和蒙古国、俄罗斯联邦的布里亚特(Bruyatia)等地区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拉卜楞大寺曼巴扎仓大约也是藏蒙地区现存曼巴扎仓中经历史劫难后恢复得最好、规模最大、教习制度最为完备的藏蒙传统医学传承机构。  相似文献   

17.
传统意义上的德格地区位于四川西部和西藏东部,金沙江和雅砻江穿境而过,基本上属于藏文史料中所言多康色莫岗(mdo-khams zai-mo-sgang)地区,包括了今天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德格、白玉、石渠三县及西藏昌都地区的德格江达县。据1957年统计德格地区居民八万余人,历代受德格土司管辖。 自吐蕃王朝建立,印度佛教在全藏区逐步扩散,康区也有了佛教的传入。吐蕃最后一个赞普达玛兴苯灭佛,卫藏地区的佛教遭到毁灭,而在藏区的边缘地区如阿里、安多和康区,佛教的僧侣却免遭劫难,同时卫藏地区的大批僧人逃亡和被流放到了上述地区,这就为藏区佛  相似文献   

18.
阿尼玛卿是安多藏区著名的神山。长期以来,它不仅受到河源居民的尊崇,而且还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河源文化的重要内容,该文通过对阿尼玛卿地区的文化学考察,对河源文化作了介绍,并就河源地区环境保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安多藏区的文昌神信仰,是藏传佛教文化圈中比较独特的道教文化个案.文章依据笔者田野调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对安多藏区文昌神信仰的四种宗教仪式进行了描述,并试图运用人类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简单分析.认为这些仪式是多种宗教文化整合的产物,是展示和延续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段.形成了人与文昌神之间的互惠关系.  相似文献   

20.
《安多政教史》是十九世纪西藏最大的一部编纂学文献,是安多①、库库淖尔和沙里河地区氏族部落群的历史著作,及以西藏史料为基础编撰的佛教史的资料汇编。它出于西藏学者——拉卜楞寺第四十九代主持智贡巴·沙布龙·贡却克·丹巴·绕杰(生于1801年)的手笔。他的老师是安多的学者巴勒曼·贡却克·坚赞(1764—1853),曾应卫拉特(和硕特)的顾实汗后裔之命写过《印度、中国、西藏和蒙古简史》一书。在1833年,智贡巴·沙布龙·贡却克·丹巴·绕杰“应贡却克·坚赞之命撰写了安多佛教史著作,但被认为过于简短,于是作者作了扩展并以最新资料加以增补。作者于1865年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