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心象说是当代著名话剧导演焦菊隐提出的关于演员创造角色的理论。核心内容指角色形象在演员内心体验中的互换形成、环境适应及演员对角色的主观认识等。  相似文献   

2.
张彭春留学美国期间,认真学习西方戏剧和导演理论,第一个把西方现代导演理念和导演方法引入中国,把多部世界名著搬上戏剧舞台,赢得国内广泛的赞誉。他在话剧导演活动中体现了鲜明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3.
张彭春是中国话剧创作的第一人,他于1915年创作的三幕话剧《外侮》,比现代文学史上认定的中国第一部话剧作品提前了四年;张彭春是中国话剧的第一任导演,自从他1916年回国加入南开新剧团后,便实行欧美现代戏剧流行的导演制;在中外戏剧双向交流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张彭春也是第一人。或许是由于他“所务太广”的原因,或许是由于他的国民党政府官员的特殊身份,使他对中国话剧的杰出贡献,始终没能引起有关学者、专家的关注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指导意义,但其具体应用因文体不同而异,针对戏剧翻译,关联理论中的译文读者的角色需由传统意义上的案头读者延伸到导演和观众,所以译者在翻译时要增强导演意识,列出了导演在二度创作中与译文质量相关的一部分工作,如催生人物心象、情感外化为行动等;阐述了在戏剧的不同部分(如指示语、话语标记语、独白和对白)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体现导演意识,如剧外指示语空间位置的明确性,台词的上口、顺耳、节奏感、动作性、性格化,以台词言外行为的传达等。  相似文献   

5.
洪深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第一个导演。他从美国留学回国后,首先通过上海戏剧协社,在话剧导演实践中使导演制得以确立,并且通过导演电影、残剧教育和积极参与其它戏剧活动,使导演制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1990年代以来的话剧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主流话剧开始"由圣人凡",通俗话剧致力于开发市场,新历史主义剧作钟情于戏说历史,先锋话剧则进行了突出导演个人意志的实践.它们价值取向、审美标准不同,彼此间未构成对话,安然走向了分流.在日渐强劲的消费主义潮流与大众文化的裹挟下,消闲、娱乐、搞笑产品成为1990年代以来剧坛的新宠,可供反复搬演的剧作却寥若晨星.艺术的实验虽不断在进行,思想的缺席却导致"剧本荒"的尴尬.  相似文献   

7.
田汉早期剧作为"五四"以来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归纳起来,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初步形成了中国优秀现实主义话剧基于"人的戏剧"审美本体的现实批判精神;第二,致力于话剧民族化实践,赋予舶来的现实主义话剧以民族审美诗情;第三,应和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话剧现实主义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步伐,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话剧探索迈出了最初的一步,确立了百年中国优秀现实主义话剧所具有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兼容性等重要品格。  相似文献   

8.
一个寒冷的冬日,在上海戏剧学院见到了卢昂教授。印象中的导演大多个性张扬,激情四射,而眼前的卢昂儒雅、谦和,更像一位久经历练、修养深厚的学者。 作为一名戏剧导演,卢昂在戏剧导演领域取得了诸多荣誉: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中国戏剧新世纪杰出导演、中国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上海市曙光学者……  相似文献   

9.
话剧与戏曲是中国戏剧艺术的双璧,作为舞台艺术,话剧对戏曲舞台时空观的影响呈现出曲折的特点.从舞台的物理时空、表演时空、心理时空三个层面进行剖析论述,比较话剧与戏曲在三个舞台时空观念层面上的同与异,论述话剧导演加入到戏曲舞台的创作实践,揭示出话剧舞台的写实时空元素渗透进戏曲舞台写意时空观的影响轨迹,对于当代戏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出版"易卜生专号"、"戏剧改良专号"以及刊发其它戏剧理论文章和戏剧作品,《新青年》破旧立新,不仅奠定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正宗地位,而且确立了其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和写实性的艺术准则,从而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新青年》未能成功解决功利化价值取向和写实性艺术准则之间的某些内在矛盾,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现代话剧在艺术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天津南开学校成立了新剧团。该团从成立之处上演了一系列精彩剧目,并在自身演剧理念的指导下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本文侧重分析新剧团早期三部代表性剧作:《一元钱》、《一念差》和《新村正》,从它们的思想内容、编导演特色以及结构特征入手,分析在走向现代话剧过程中南开早期话剧的特色及其内在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发展到《新村正》一剧时,现代话剧的面貌已经呈现出来,从而肯定南开话剧在中国早期话剧发展史上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12.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之中,经过一段对话剧"危机"的沉思与研讨,经过对多种戏剧理论和戏剧观的辨正,经过戏剧观发生了新变化的话剧艺术家们多方探索和苦心经营,终于在近三、四年间形成了话剧的新突破态势.这是一种令人惊喜的形势,是创造中国现代话剧历史新篇章的一个有声有色的序幕.在1985年话剧文学学术讨论会上,曹禺同志曾:"说话剧虽然暂时不景气,但是危机中孕育出更加强盛的生机,我感到生机充满了宇宙,豪气充满了人间,话剧艺术又一新时代就要到来了!"他的满怀信心而又洋溢诗情的话,决不是剧协主席在"危机"面前,一般鼓舞士气  相似文献   

13.
探讨熊佛西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领导的"农民戏剧"实验的成功经验,即以启蒙民众而探索话剧艺术的启蒙精神;用话剧的艺术手段唤起民众向上的意识;建立和谐的健康的"观"和"演"的关系,为中国话剧的生存空间打开了另一片天地,也为中国话剧的大众化普及探索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为中国话剧艺术的民族化探讨积累了值得借鉴的实践经验。该文从分析熊拂西"农民戏剧"实验的成就入手,探寻"农民戏剧"实验对当代话剧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24年前,由国际话剧编导大师赖声川导演的话剧《暗恋桃花源》的第一场演出在台北举行,从此,该剧持续性地红透两岸,久演不衰,影响力直抵全球华语地区观众。24年后,"暗恋"之父赖声川,再度重磅推出《新暗恋桃花源》,这一次,赖声川打造的《新暗恋桃花源》是话剧与越剧的跨界联姻。  相似文献   

15.
莱辛在《拉奥孔》中的核心观点可以提炼成"媒介决定论"和"诗画异质论"。高友工从艺术媒介考察美典类型,认为每种艺术媒介都有"代表现实"和"象征心象"两种功能,充分发挥了媒介"象征心象"功能的抽象性艺术才是抒情艺术,这种认识拓展深化了莱辛的"媒介决定论"。对莱辛的"诗画异质论",高友工借取西方乐论反观中国抒情诗(律诗),着重论述了中国抒情诗的"空间象征性",不仅修正了莱辛将叙事诗当成诗的认识偏限,而且将中国抒情诗以时间性的艺术媒介展现一个心理空间架构的特质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6.
著名学者、戏剧史家周贻白(1900-1977)最早将《桃花扇》改编为话剧《李香君》。周贻白依据各类相关史料,对原剧的情节细目和相关人物做了不少改动,但并不成功,使《李香君》远不及原剧。此剧于1940年7月17日由中国旅行剧团在上海璇宫剧院首次公演。《李香君》还曾于1942至1945年间在重庆上演过,由著名话剧与电影导演贺孟斧(1911-1945)导演。  相似文献   

17.
《荒原与人》的舞台表演中,导演将三十五年前、三十五年后和当下的生活空间整合成一个同存性的舞台空间,并用硬性舞美和软性舞美对这个舞台空间加以丰满,使舞台空间、人物空间、审美空间融为整一的艺术空间。这既继承了现实主义舞台空间的生活真实,又是对现代话剧舞台打破时空界限、后现代话剧舞台高度拟真空间的有效利用。该舞台空间的设置清晰的表征了新时期中国话剧舞台空间的转变轨迹。  相似文献   

18.
不知什么时候,话剧江湖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称谓--"大导".这似乎是一些年轻的戏剧痴心者和戏剧同仁专为一位资深导演奉上的桂冠.其后只要一提这位导演先生,"大导""大导"的声声呼唤便伴随左右.不知"大导"本人每次闻读之际作何感想,我辈八竿子打不着,却隔着老远便觉刺耳、造作,还隐隐感到暗含讥讽,甚至笑里藏刀.  相似文献   

19.
大型话剧《基石》反映的是任弼时同志一段历史时期几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任弼时同志紧跟党中央、毛主席的路线 ,以无产阶级党性原则说服教育同志 ,具有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和为中华民族奋争的英雄气概。话剧导演说 :“基石不在显眼的地方 ,却默默地承载着整个大厦的分量 ,基石无需靓丽 ,却有着深沉的坚定和如磐石般的刚强。这些托起共和国大厦的基石融化了革命先烈的风骨和血肉 ,浸透了几代志士的血和汗水 ,饱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宗旨与信仰 ,那就是一切为了人民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  相似文献   

20.
早在建国初期,焦菊隐先生就提出建构话剧"中国学派"的艺术理想,即将东方戏曲美学与西方戏剧的表现方法相互结合的创作原则,并在《茶馆》等经典戏剧中践行。新时期后林兆华继续了对"中国学派"话剧理想的探索,他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吸取传统戏曲表现的自由、时空的无限和表演的自由等特点,同时在对文学剧本的超越、演出空间的组织结构及新型观演关系的确立、演员形体的可塑性与象征、宏观"面具"的创造等方面表现出现代品格,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精髓的同时,求新求变,实现"一戏一格",使话剧"中国学派"进一步发展完善,构建了中国当代话剧令人神往的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