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基于物流投资补偿,研究分析了电子商务环境下双渠道供应链中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优策略问题,构建了Stackelberg博弈模型;同时考虑零售商进行物流系统投资以降低物流成本,以及制造商对零售商实施物流投资补偿激励的供应链模型。研究证明,补偿激励机制实现了制造商和零售商双方收益的Pareto改进,并改善了消费者福利。  相似文献   

2.
闲置产品的处理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从电子商务角度出发,考虑由制造商构建闲置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来处理闲置产品。研究结果表明,闲置产品电子商务拥有广阔的适用空间,可以开拓潜在市场需求,增加制造商和零售商利润;对闲置产品提供售后服务支持能显著提高制造商和零售商利润及市场占有率;针对不同的市场环境应选择不同的服务提供方,得出了最佳服务提供方的判定条件。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消费者也越来越重视退货政策等购物环境的变化.文章基于信号理论和公平理论,构建了网络零售商无缺陷退货政策以及网站名称熟悉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的概念模型,并采用通过实验方式获得的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宽松的网络零售商退货政策会让消费者感知到较高的公平性,进而产生更高的购买意愿.相对于低熟悉度的网站,高熟悉度网站的退货政策对消费者感知公平和购买意愿更强.最后讨论了结论的理论意义和管理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4.
从沃尔玛看传统零售商的电子商务发展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传统零售商的典型,沃尔玛较早地开展了电子商务的实践探索,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从介绍沃尔玛的发展概况入手,分析了沃尔玛电子商务的发展背景、主要策略以及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传统零售商发展电子商务的策略部署,并重点对传统零售商的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与管理做了探讨。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已成为传统零售商发展转型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5.
分析短视型消费者、策略型消费者、廉价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用前景理论刻画零售商的损失厌恶度,构建零售商的决策模型,得到了最优解。研究表明,没有清仓价格时损失厌恶型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小于有清仓价格时的最优订货量;没有清仓价格时,最优订货量随零售商损失厌恶度增大而减少,但随缺货损失的增大而增大;当零售商运用清仓价格来吸引潜在消费者时,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损失厌恶型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随损失厌恶度、缺货损失、非短视消费者比例、批发价格和市场风险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6.
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将使国际贸易领域产生一系列的重大变革。该文通过对传统国际贸易方式与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方式的比较,论述了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具有的新特点和优势,并指出我国应从经营管理水平、政府管理水平和安全问题处理上不断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发展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  相似文献   

7.
在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时刻面临着被非法获取和使用的危险。随着《电子商务法》的颁布,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权利和义务不均衡现象更加凸显。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频繁受到侵害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在博弈中的弱势地位没有得到举证责任制度的回应与调整,同时电子商务平台行业自律因缺乏强制性而无力扭转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失衡。为了优化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制度,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政府在促成企业自律中发挥作用等举措应成为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并且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电子商务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是一种新的营销刺激方式,影响消费者的购买特征,购买决策行为,最后使消费者产生不同的反应。研究电子商务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对企业制定营销策略,获得竞争性的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电子商务对消费者购买特征和购买决策的影响,旨在指出当今存在于中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对企业更好地利用电子商务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电子商务环境下制造商与传统零售商的价格竞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电子商务直销渠道的引入对传统供应链的影响,在一个制造商和一个传统零售商两阶段的供应链系统中,分析了3种定价方式下的最优定价和库存策略下的供应链成员和系统的收益:1)两个零售商分散定价;2)制造商统一定价;3)按渠道协调的最优原则由系统定价,指出系统定价是最优的定价方式。  相似文献   

10.
“双11”“618”等促销打折季会使得一部分暂时还不需要产品的消费者在评估产品未来可能的价格和获得性的基础上,做出提前购买的决策。在考虑消费者的这种提前购买行为的基础上,构建四种双渠道零售商供应链模型,并通过对比分析四种模型的均衡解,研究双渠道零售商的延迟送货策略问题。研究结论表明:零售商不会选择在两个渠道同时允许消费者提前购买,再延迟送货;零售商在哪个渠道允许消费者提前购买,再延迟送货取决于零售商线下渠道所占的市场份额;零售商允许消费者提前购买,再延迟送货,制造商和零售商均能获得更大的利润;消费者的提前购买行为会导致产品的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上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信经过第三次重组,实现全业务运营,从而进入移动业务市场。通过分析中国电信移动业务公众客户的特点及市场细分,认为当前中国电信需要快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只有抓住公众客户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在面向公众客户的中国电信移动业务如何开展促销方面,可从深入社区设立静态场、人流密集处设置动态场、网络广告精准投放、定制手机实施聚合营销、客户关系促销创新等五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2.
顾客忠诚有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可能会造成部分经营商户的流失。本研究以CBH模型为基本框架,构建了环境因素对专业市场经营商户顾客忠诚的影响模型,并通过实证证实:除交通便利因素外,其他环境因素对专业市场经营商户顾客忠诚都有着正向的影响,从而为市场管理者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零售商开展网络零售业务成为大势所趋,但如何实现网络零售业务与实体零售业务的协同发展成为困扰企业决策者的关键问题。两种业务协同发展的本质是资源共享,可选择的协同发展模式有相互补充、相互独立、相互融合等类型。传统零售商在选择协同发展模式时,必须考虑原有零售业态、自身资源条件及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等因素。相互融合的发展模式主要适用于采用“自营”模式的专业连锁零售商。  相似文献   

14.
企业面对激烈的同质化产品竞争所需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竞争优势。针对特定的客户,企业扩展其业务范围,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是实现差异化和成本领先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界定了业务延伸的概念,阐述了业务延伸在差异化与成本领先方面的表现形式,构建了消费者剩余模型。研究表明,企业通过业务延伸为客户提供"完全产品",摆脱了同质化产品的竞争,能有效增加消费者剩余和明显提升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是一种金融产品和经营方式创新。以中信银行为例,将网上银行业务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重点就类似中信银行这样的新兴中小银行如何进行网上银行业务创新开展论证,意在对金融体系创新做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竞争激烈的零售业,自有品牌一直是近些年一个重要的话题。当前,自有品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企业、零售企业和消费者三个方面,消费者为何选择自有品牌而不是制造商品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特征、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发展战略是研究中的热点话题。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关注零售企业与制造企业的合作、自有品牌的品牌形象和价值以及自有品牌的社会价值、社会成本等因素。  相似文献   

17.
通过特征分析和算法分析,研究客户消费过程中网上交易评价观点的传播演化。考虑到网上用户的观点倾向度,结合网络交易评价观点的群聚属性,提出了消费者观点倾向度转化规则,基于小世界网络效应的电子商务交易评价演化迁移元胞模型,对评价传播观点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通过改变某交易平台饮料消费品聚合分类设计的实验,可以预测和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物取向,能够培养客户忠实度,促进企业产品销量提升。  相似文献   

18.
通信市场白热化的竞争态势与客户消费观念的变化,促使运营商营销方式发生转变。体验营销作为一种有效的营销策略已经受到了通信运营商的普遍重视。分析了体验营销在通信新业务推广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新业务推广中体验营销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9.
针对营业部客户流失的影响因素数据给出了预测模型。根据新佣金政策下的证券营业部客户一年来的交易数据分析,提出了影响客户流失的各种特征因素的假设。进一步建立三个模型(逻辑回归、决策树和径向基神经网络),并从错分率和预测能力(提升值)两方面的模型性能评判标准来选出最佳模型,根据该模型找出最可能影响客户流失的各种预测因子,并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运用流通经济学、网络营销和博弈论以及信息经济学,从电子商务中的商流和信息流的角度对BtoC电子商务交易的风险来源进行了理论模型分析和定性定量研究,分析了促成风险的因素和形成过程,认为电子商务必然带来风险。并在之后就如何控制和减少风险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C的制度安排,消费者以及政府职能安排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