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国民党改组派产生前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普遍滋生的改良主义幻想,为改组派思想产生广泛影响提供了心理基础;改组派思想和主张切中时弊是其风行一时的主要原因;改组派人物及其宣传活动在改组派思想传播中也起了重要作用。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改组派所鼓吹的改良主义运动最终不能避免破产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革命评论》中的言论,比较了改组派与蒋介石南京政府在意识形态上的分岐,说明了改组派风行一时的原因是利用了蒋介石南京政府在意识形态上的弱点,创造出迎合中国部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改良心理的改组理论,但由于其理论的先天不足,也预示了他们必然失败的结局。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改组派是本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以汪精卫为首的官僚政客、失意军人,拉拢一部分具有民主思想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欺骗一些幻想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青年知识分子而组成的与蒋介石集团争权夺利的政治团体。其政治纲领和活动的最高目的是以汪代蒋或汪蒋合作。它是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作为国民党统治集团的一部分、一个派系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 ,共产国际和共产党对改组后国民党的革命性和革命作用作了过高估计 ,继而分析了国民党压抑、排斥和打击共产党的态度及其政策倾向 ,并通过深入研究国民党的阶级构成、组织特点、权力运行机制等 ,揭示出了国民党依然是资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实质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四年一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正式决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接受了我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并发表了大会《宣言》,改组了中国国民党。这样,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这是孙中山先生在新的征途上迈出的一大步,也是他晚年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6.
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是孙中山也是国民党的历史的一大进步。改组后的国民党,在中国革命高潮的第一时期曾经起了很好的作用。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史,不能不研究国民党,尤其要研究改组后的国民党的性质及其作用。 改组后的国民党究竟是什么性质?传统  相似文献   

7.
国民党“改组派”是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 ,在其党内产生的一个政治派别。“改组派”这个名称第一次见诸文字记载 ,是在改组同志会成立之前 ,由改组派之一的萧淑宇在《革命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来的 ,但当时该派名称并未广泛流行 ,只是由于蒋介石在 1 92 9年北平二次之行中大骂改组派 ,这才无形中提高了该派的知名度 ,从而为社会广泛知晓。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沉重的民族灾难,屈辱的国家地位,强烈地刺激着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先进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独立自由,富强文明,不惜流血牺牲前仆后继。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矢志在中国根除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走上“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坦途。虽屡遭挫折,但愈挫愈奋。始终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而奋斗不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创建了光辉的业绩。尤其在晚年,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一在斗争策略上毅然实行重大改革,改组了国民党。这一举措和  相似文献   

9.
1922年至1924年间,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高瞻远瞩,力排异议,接受国际共产党人的主张,改组国民党,从而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创造了北伐战争革命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深入研究当年国共合作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在今天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国民党改组的经过,各家史书记述,所涉人事,颇多歧异,每使读者莫衷一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二四年国民党实行改组成为革命的联盟。关于国民党改组后的阶级构成,目前在党史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另一种认为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两种看法都是讲“四个阶级”的联盟。对于“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这三个阶级认识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同盟会,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建的,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1912年,同盟会改组后又改名为国民党;随着辛亥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又改为中华革命党;后又复名为国民党。先后三次改组,其成效甚微。只有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对国民党进行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改组。这次改组尽管也未达到预期目的,但是建立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制订了新三民主义纲领,使国民党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迈进了一步,成效较前显著。国民党的不断改组,充分表现了孙中山“天下为公”,一心一意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坚定不移的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2.
探讨国民党独裁统治覆灭原因,应该从国民党统治本身去分析,这是主要的,也是最本质的。国民党独裁统治覆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政治方面而言,笔者认为,国民党的宪政加快了它政治崩溃的步伐。国民党于1946年开始实行宪政,自诩是要’‘还政于民”,实现民主。但这只是口头上的政治宣传,其真实目的只是在为其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体制被上一层“民主”的外衣。蒋介石在国民党六大开幕词中说:国民党“在还政于民之后,决不是弃置而不顾……在实施宪政以后,本党的责任不但不因之减轻,而勿宁更为加重……”在(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中…  相似文献   

13.
国民党改组派是20世纪20年代末从国民党内部分出的一个政治派别,其主张与国民党中央存在着差异。二者关于统治方式的分歧尤为明显,国民党改组派主张实行"民主"政策,国民党中央在训政的掩护下实行"独裁"统治,但却共同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而二者的分歧终以国民党改组派的彻底结束而消亡。  相似文献   

14.
“国朝文派”语出元好问所编金诗总集《中州集》,当下学者一般将它理解为诗歌流派,而实际上它应是与诗歌相对的文章流派。国朝文派又名中州文派、唐宋文派。“国朝”主要体现其国家属性,“中州”主要体现其地域特征,“唐宋”主要体现其正统意识。  相似文献   

15.
国民党改组派,即“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的简称。它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宁汉合流以后,国民党内的一个既反共又反蒋的政治派别。它的首领,是汪精卫和陈公博。所谓国民党内的改组运动,就是他们所鼓动起来的。国民党改组派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寿命不长,只存在于一九二八年初至一九三二年初,约四年时间。它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所必须解决的问  相似文献   

16.
卢卡契在《健康的艺术还是病态的艺术》一文中指出:“文学史和艺术史是座广袤的公墓,在那里许许多多的艺术才子安息在理所当然的遗忘之中,这是因为他们的才能没有寻求和没有找到与人类前进课题的联系,这是因为他们在人类处于健康和腐败之间的生存斗争中没有站到正确这一方面上来。”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鸳鸯蝴蝶派(以下简称鸳派)是个庞杂的文学派别,其中有些“艺术才子”始终没有找到与人类前进课题的联系,有些最终找到了与人类前进课题的取系,对他们特别后者我们不应该遗忘,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其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会上,确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的转变。这无疑应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我们认为,孙中山实行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但他之  相似文献   

18.
贾岛诗与竟陵派源流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背景和诗人自身经历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以贾岛为代表的“晚唐体“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均出现于时代末期,代表人物均有着不解的佛禅情结,用静、冷的笔调来描摹末世心境,在文学上表现为寒瘦、佶屈聱牙。  相似文献   

19.
南诏社会性质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史料及前人已有研究 ,认为对南诏社会性质的认识 ,很难就所谓“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的片面阐释就得以完整说明。指出其社会性质函盖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准军事制度的主导地位、城市封建领主制出现、奴隶制的发展、封建等级制的兴起等五个特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最近出版、再版的几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一些关于阐述典型理论的文章,差不多都异口同声地把阿 Q 说成是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典型或雇农典型。这种趋于一致的看法,我们不敢苟同。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企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就是说在研究任何问题时,都不应孤立地看,而要全面地看。我们在探讨一个艺术形象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也应从各方面去考察,这里不仅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