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喻母古读考     
喻母之三等四等,守温合为一母,而广韻则各自为类,黄季刚氏称三等字为于母,四等字为喻母,谈广韻者蓋无不从之矣。惟此二母,古读如何,殊值研究。黄氏谓其古皆读影母,曾運乾谓于母古读匣,喻母古读定,林语堂则认于母与影相近,喻母与邪相近,三说不同,而各有其是非。竊谓研究韻部者,须先行分析,然後归併;研究古声者,当亦未能例外;今先根据经传之異  相似文献   

2.
根据传统的说法,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一直到《切韵》时代都分为两类,喻母三等归匣母,喻母四等归定母(有人认为喻母四等与定母相近但并不归定)。近来有的学者提出了"古以母读同晓匣母,并非后来有的方言现象"这一论点,并以《论语》、《诗经》等文献中"乎"与"与"作疑问语气词时语法意义相通这一语言现象"作为古以母读同晓匣母"的一个证据。本文针对这一观点,对《论语》中"乎"与"与"的用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论语》中"乎"与"与"作疑问语气词时语法意义相通这一语言现象不能成为"古以母读同晓匣母"的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3.
清代中叶韵图《射声小谱》反映的清代常熟方言声母方面的特点有:保留有较为完整的全浊声母;匣喻莫辨、奉微不分;区分尖团音;知章庄组三等字与精组字声母有别;部分影母字读如喻母;部分疑母字读如喻母;从母与邪母混同;泥母与疑母混同;部分禅母读作古邪母;部分禅母字读为古床母。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和种类上较为复杂,一般而言,疑问代词可以根据询问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询问人、询问事物、询问处所等三类。本文考察了《墨子》中的所有疑问代词,发现各个疑问代词语用功能很不平衡,将其语音形式分为匣母、禅母、影母三系。结合例句详尽分析了主要的疑问代词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5.
1 等韵学中有许多相对的概念,如声韵、阴阳、清浊、轻重、开合、内外等等。人们研究这些概念,往往习于阐明二者的区别,而忽略其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一面,所以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还值得研究。清代等韵家江永在《音学辨微》中论“清浊”说:“清浊本于阴阳:一说清为阳,浊为阴,天清而地浊也,一说清为阴,浊为阳,阴字‘影’母为清,阳字‘喻’母为浊也。当以前  相似文献   

6.
邹汉勋《五均论》集中体现了他的音韵学成就。在该著作中,他提出了一个古声二十纽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邹氏有一个论断就是"喻当归匣"说。在声纽流变的思想认识下,邹汉勋分析《广韵》的反切上字,并以《诗经》双声、谐声、声训、方言等材料作为佐证得出"喻当归匣"的论断。邹氏《五均论》虽然可能因囿于方音而没有把喻三、喻四区分开来,但其"喻当归匣"说是后来曾运乾"喻三归匣"说的先导。因此,他在上古音声母研究史上的开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7.
清代戏剧家李渔把竹笋提到“蔬食第一名”的高度,他在《闲情偶集·饮馔部》中说:“凡食中无论荤素,皆用竹笋调味,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要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 以上所引,见2004年3月5日《江南时报》A24美食休闲版《古今名人赞春笋》一文。 但所引书名似有误。 李渔(1610-1680),字笠翁,浙江兰溪人。所著《闲情偶寄》又名《笠翁偶集》,包括词典、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8部,共234个小题,内容相当丰富,其中不少篇目是精彩的随笔或小品,反映了作者的生活情趣,无疑是一部寄情之作。清代余怀写有《闲情偶寄…  相似文献   

8.
吴玉搢的《说文引经考》是《说文》学要籍之一。《说文引经考》对《说文》的引经或注明出处,或订许书之讹脱,或正经书之衍误,或说明引经的作用,或沟通今经书与《说文》引经的异同,深稽详考,多所发明。不仅如此,《说文引经考》还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在《说文》学中,引经的研究是其一个重要的领域,《说文引经考》是这一领域内的首创之作,它全面开启了对《说文》引经问题研究,在清代的《说文》学著作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囿于学识和时代的原因,吴氏《说文引经考》也存在着不足,如对一些经书的流传未能深知,或对经文用字之不同不能作出正确解释,这些也应当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9.
屈原《离骚》:“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这女媭是谁?汉代以来,一般以为女媭是屈原之姊。清代汪瑗始立异说,以为“媭者贱妾之称”,其后许多研究者相继否定王逸旧说。但我们比较研究的结果,深感王逸之说难以否定,女媭确是屈原之姊。王逸说:“女媭,屈原姊也。”①宋洪兴祖说:“《说文》云:‘媭,女字也,音贾侍中说:楚人谓女曰媭。’②……《水经》引袁崧云.‘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须,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县北有原故宅,宅之东北有女媭庙,(?)衣石犹存。’秭与姊同。”③朱熹亦以为“女媭,屈原姊也。”④可见以女媭为屈原姊,自汉以来无异说。唯郑玄注《周易》。说屈原之妹名女须。⑤但近人朱季海先生考订:“郑氏《易注》亦当作姊,今《诗疏》引《易注》及《郑志》并作妹者,缘  相似文献   

10.
清世小学家言古今声类之异者,始于徐用锡(徐著“字学音韵辨”,言知、彻、澄、娘古读端、透、定、泥。其书未见,江夏徐疆誃藏有华亭沈大成抄本),粗成于嘉定钱氏,补苴于余杭蕲春章黄二君,于是古无舌上(包括知、彻、澄、娘四纽,及照、穿、神、审、禅五纽,并分出正齿庄、初、林、疏四纽古归齿关。)及轻唇音之说完全确定。湖南曾运乾又作“喻母古读考”,谓“喻母四等古隶舌关定母,三等古隶牙声匣  相似文献   

11.
《广韵》末附《辩字五音法》云:“凡呼吸文字即有五音.唇声、舌声、牙声、喉声、齿声等:一唇声并饼(唇声清也)二舌声灵历(舌声清也)三齿声陟珍(齿声浊也)四牙声迦,(牙声浊也)五喉声纲各(喉声浊也)。”此《法》出于何时,已不可考,而曰“五音”,不言“七音”,至迟当在郑樵刊表《七音略》之前。考孙愐《唐韵序·后论》云:“切韵者,本乎四声,……必以五音为定,则参宫参羽半徵半商.引字调音,各自有清浊”,这里虽有“半徵’.“半商”之称,尚无“七音”之名。吴敬恒说:“《辩字五音法”者,六朝时候古等韵字之七音也”。可见由来远矣。六朝人审音甚精谛,至隋唐,韵书蜂出.等韵之学空前发达,许多音理问题的探讨臻于完善。孙愐的《唐韵序》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序》云:“切韵本乎四声”,又云:“引字调音各自有清浊”。他先说“四声”是切韵  相似文献   

12.
由山东社科院、山东师大和龙口市政府发起召开的徐福籍贯学术讨论会,于十月十日至十二日在龙口市东莱宾馆举行。来自天津、江苏、辽宁及山东的有关专家学者共二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十余篇。与会代表本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秦代方士徐福籍贯与东渡日本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一)关于徐福籍贯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是江苏赣榆说;二为山东黄县(今龙口市)说,与会代表一致指出,司马迁《史记》记载徐福为齐人。《汉书·地理志》东莱郡下有徐乡县,清代王先谦《补注》引元人于钦《齐乘》:“盖以徐福求仙为名。”徐乡县为西汉设置,齐国之士乡秦时为徐乡,屑齐郡黄县。徐乡就是徐福的家乡。今龙口市乡城镇东村古城遗址,即为汉代徐乡城。  相似文献   

13.
1 引言笔者在《新疆汉话的语音特征》一文中提出了12条特征,那是从发音学的角度来观察的,该文见本学报上期。音韵特征则是从音系学角度来分析的,即用新疆汉话跟中古汉语,跟普通话北京音系相比较,揭示其声母、韵母、声调方面的分合关系。在音韵特征方面,新疆汉话也有不少特征。2 音韵特征2.1 新疆汉话有舌根鼻音声母(?) 普通话没有舌根鼻音声母(?)。古代汉语有舌根鼻音声母(?),那就是疑母字。在普通话里,古疑母字都与影母、喻母和微母字合并  相似文献   

14.
《华严音义》声类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严音义》是唐释慧苑对《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作的音义。通过对《华严音义》所有反切的考察,发现其声类系统与《切韵》声类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轻、重唇音分立,只有明、微两母互切二例;二、云母从匣母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声类;三、没有俟母字出现。  相似文献   

15.
0.1 《老乞大谚解》中有220个古入声字,共出现2943次。这些入声字有规律地分派到阳平和去声中去,分派条件与《中原音韵》完全不同。《中原音韵》和与其同一系统的《中原雅音》入声派入阴声九韵,每韵之下,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全浊字派入阳平,全清、次清字(影母字除外)派入上声,次浊字(另含影母字)派入去声。16世纪  相似文献   

16.
一、篇名《尧典))是《尚书》的首篇。《左传·文公十八年》在引述它的文句时,浑称为《虞书》。《礼记·大学》又称之为《帝典》。先秦文献中,最早出现《尧典》这一篇名的,是《孟子·万章上》:“《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而据汉初伏生《尚书大传》,孔子曾经对他的弟子颜回说:“《尧典》可以观美。”那么,《尧典》这一篇名早在孔子编次《尚书》时就已经出现了。《孟子》所引《尧典》之文,实在今《尚书·舜典》之中。清代学者已经考明,  相似文献   

17.
大徐本《说文·(?)部》:“(?),前顿也。从(?)市声,贾侍中说。一读若(木合),又若郅”,《唐韵》:“北末切”。此字篆文作(?),段玉裁云:“(?),普活切,隶变作市”(段《说文》“(?),行貌”字注,此篆有误,段不能正;然以市为(?)之隶变则是也。(?)水,《孔宙、张迁碑》并作沛,是其例),得之。大徐引《唐韵》,《四部丛刊》影日本岩崎氏藏宋刻本、藤花榭本并误作“此未切”,孙氏平津馆刻本“前顿”字虽误作“颉”,然《唐韵》音独作“北末切”,与《集韵·十三末》《类篇·(?)部》引《说文》“前顿”字音合,最为审谛。吾友马宗霍《说文引通人说考》转以“北末”为“此未”之误,盖失之矣。或日:无徵不信,贾侍中以“前顿”说此“从(?)市声”,今音“北末切”之字,义何所出?段若膺注《说文》又援《玉篇》改二徐本篆作“遴”,云“前顿也,从(?)枼声”,寻《万象名义·走部》有“(?)”,云“前顿”,是原本《玉篇》实有明文,段所改定,亦可信否?应日:贾说(?)字,当读与《诗》“狼跋”字同。《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毛《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毛义并见《尔雅·释言》,郭注即引此诗,是也。孔颖达《毛诗正义》:“李巡曰:跋  相似文献   

18.
读书偶记     
中华本《隋书》标点疑误例中华书局标点本《隋书·王劭传》劭上表言符命两引《易坤灵图》,前引曰:“圣人受命,瑞先见于河。河者最浊,未能清也。”后引曰:“‘圣人杀龙’。龙不可得而杀,皆盛气也。又曰:‘泰姓商名宫,黄色,长八尺,六十世,河龙以正月辰见,白龙与五黑龙斗,白龙陵,故泰人有命。’”雪案:两引《坤灵图》文,引号疑皆有误。《太平御览》八七三引《易乾凿度》曰:“圣人受命,瑞应先见于河,河水清。”又  相似文献   

19.
屈原伟大的抒情长诗《离骚》中的女媭是什么人,历来争论不休;“余以兰可恃兮”的“兰”究竟是不是子兰,也各有不同的说法。这两个问题性质相似,颇有加以探讨的必要。一、女媭非屈原亲人辨前人对女媭的身份有如下各种说法:王逸以为是屈原之姊,郑玄以为是屈原之妹,贾逵则认为是女子的泛称,汪瑗认为是比喻党人的贱妾,李陈玉认为是使女,周拱辰认为是女巫(以上均见游国恩主编《离骚纂义》引)。近人有下列不同意见:郭沫若主张是屈原的“女伴”(《屈原研究》),姜亮夫赞成“贱妾”说(《屈原赋校注》),游国恩认为是作品中假设的人物,是师傅保姆一类老太婆(《楚辞论文集·楚辞女性中心说》),也有以为是屈原之母的(龚维英《女媭为屈母说》,1982年第三期《贵州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20.
吉安方言今读中的古音遗迹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今读唇音“f”与零声母的字中有一部分仍读重唇:1、源于36母中“非、敷、奉”三纽的部分字今读与“滂”纽同。2、源于“微”纽的今读与“明”纽同;三、今读舌尖后音“zh,ch,sh”的仍保留中古读音;三、源于古日纽今读“r”声母的读与“泥”纽同。源于喻纽今读“r”声母的今保留了喻母的读音;四、源于“见、溪、群、精、清、从、心、邪、晓、匣”今读“jqx”的仍保留了中古读音;五、源于“微、影、喻”母R部分“疑”母今读零声母的仍保留了中古的读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