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换股并购中换股比率确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换股并购是指并购公司通过增发新股以换取目标公司的股份,从而取得目标公司控制权的一种并购方式,即由并购公司发行新股换取目标公司股东手中持有的目标公司股份:或重新设立一个公司,由这个新公司发行股票来交换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股东手中持有的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的股份.换股并购是企业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扩大经营规模、改善经营管理、实现整合效应和协同效应的有效手段.换股并购已成为成熟资本市场最常用的并购手段,其优势越来越显著,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中换股比率确定存在的问题及其应采取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前目标企业的估值以及上市公司的股票估值的主要方法有四种:资产法、比率定价法、未来现金流贴现法、实物期权定价模型.但现实中一些企业的真实情况却与运用上述四种方法得出的估值结果大相径庭,所以会有2008年金融危机中股票价值一泻千里的惨剧.事实上对于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将对并购决策及股票市值更有助益,而本文将详述这种方法:模糊定价法—定时点估值模型.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信息熵观点下的粗糙集方法确定技术并购绩效模型中的客观权重值,并结合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绩效评价原理,建立基于粗糙集条件信息熵的技术并购评价模型.以上市公司技术并购样本为例,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有效性,为技术并购的后续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我国公司并购活动发展,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以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并购方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并购方公司2005~2010年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并购方绩效大部分上升,但仍有相当部分公司绩效下降.  相似文献   

5.
不同国家投资者保护程度差异对我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的并购收益具有重大影响.以2004-2013年发生的国内上市公司作为收购方的海外并购为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公司所在地的投资者保护程度对并购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目标公司位于投资者保护程度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则国内上市公司所获得的并购收益随之增加,并且差异越大并购收益越大.由投资者保护程度差异所带来的并购收益只存在于国有上市公司中.  相似文献   

6.
世界并购热潮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产物,同时并购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理论上讲,并购这类有效的经济手段目前受大多数上市公司采纳,主要用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效应、提高经济效率.文章采用经营业绩研究法从财务角度来研究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对进行并购活动的上市公司沪、深两市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财务绩效的实证检验.同时,将并购事件按照并购类型分类,比较分析不同并购类型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如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我国“双轮驱动”战略为研究背景,在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价值进行回顾与梳理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了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泡沫及其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集中度与泡沫经济的关系,并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给出了相应的经验证据.分析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事件不仅会引发并购重组公司的股价泡沫,而且对证券市场综合指数也存在相应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当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集中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改革牛市将会演化成整体的泡沫经济.本文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沪深交易所2007年9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公司治理机制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为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股权结构是影响上市公司成为并购重组目标公司的重要因素,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国有股比例与上市公司成为并购重组目标公司的可能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董事会治理对并购重组行为影响并不显著,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兼任以及独立董事的比例与上市公司成为并购重组目标公司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并购次序对并购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莹  丁慧平  崔婧 《统计与决策》2017,(11):185-188
文章以生物医药行业72家上市公司2006-2014年发生的295起并购事件为样本,分析并购次序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并购绩效随着并购次序的上升呈下降趋势,但并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首次并购成功的企业,并购绩效随着并购次序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首次并购失败的企业,并购绩效随着并购次序的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首次并购成功的企业,并购绩效与并购次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关系.首次并购失败的企业,并购绩效与并购次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采用因子分析法构造上市公司综合业绩评价函数的基础上,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分析并购事件发生前后上市公司综合绩效得分因子的变化以科学评价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得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并购短期绩效之间是负相关关系,但是与并购长期绩效无显著的相关关系;上市公司高管货币性薪酬水平与并购绩效是正相关关系管理层隐性收入与并购短期绩效是负相关关系,与并购长期绩效无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公司兼并与收购是一个公司通过产权交易取得其他公司一定程度的控制权,以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实现自身经济目标的一种经济行为.1993年9月"宝延事件"拉开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帷幕,此后,随着上市公司的日益增多,证券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公司并购和资本重组事件也在逐年快速地增加.  相似文献   

12.
微观视角探究国内制造企业垂直并购机制的文献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在契约不完全理论的经典模型——GHM模型(Grossman和Hart,1986)基础上,首次构建了一个能够区分企业所有制结构差异并反映我国制造企业国内垂直并购行为的多阶段序贯生产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借助2004—2019年BVD-Zephyr全球并购交易分析库与CSMAR数据库的合并数据从微观层面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及实证结果均证实了契约不完全在解释与决定制造企业国内并购行为内在推动机理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此外,在替代型行业中,非国有制造业上市公司在国内并购进程中更倾向于一体化上游生产阶段,而在互补型行业中,非国有制造业上市公司在国内并购进程中则更倾向于一体化下游生产阶段。上述两种效应会伴随行业契约不完全水平的提高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3.
随着并购理论的逐步发展,对于企业并购的绩效评价研究进入新的阶段.文章构建了财务收益绩效、资本运营绩效、偿债能力绩效及可持续发展四大类的13个财务指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对2014年150个上市公司的并购前后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并购对上市公司的绩效影响是短期内绩效有微弱提升但并不明显,随着时间的磨合,企业的收益绩效会有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对上市企业并购绩效研究发现中国并购市场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条件异方差模型GARCH(1,1)计算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风险价值,把它和传统的财务比率变量作为自变量,用Logit模型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得到了很好的预测效果,并且对部分上市公司2004年度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了预警。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上市公司基于EVA的并购债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并购绩效评价研究方法述评 企业并购理论及实践研究是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我国对并购的研究著作众多,但结论莫衷一是,并购企业并购是否真正为并购公司带来了预期中的效率提高和绩效表现?研究和论证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重要价值,但是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权威方法,本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引入经济增加值EVA来对并购公司的绩效进行评价,以期建立更为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长期绩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2000~2007年7月中国上市公司发生的海外并购事件为样本,运用长期事件研究法(BHAR)检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长期绩效.研究显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长期绩效整体来看并没有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的企业并购增长迅速,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也日趋频繁。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我国上市公司的重组事件为700多起,1999年上升到1000起以上,2000年上半年,符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规范上市公司重大购买或出售资产行为的通知》范围内的重大重组事件就超过1999年全年水平,达到1100余起,在这些重组事件中,并购占据了重要地位。上市公司并购的增加是各类企业分化组合加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证券市场公开机制发生作用的产物、是我国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步入健康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加入WTO在即,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金融冲击和股权结构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机制,以2006—2017年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GARCH模型视域对金融冲击、股权结构与企业并购行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股市冲击、货币冲击及股权制衡度对企业并购行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股权集中度对企业并购行为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货币冲击对非国有企业并购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国有企业无显著性影响,汇率冲击对高负债水平并购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在低负债水平下无显著影响;股权结构在金融冲击对企业并购影响过程中扮演部分中介传递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总体上对并购事件产生了积极的反应,在并购日后几天,出现了超额收益;并购当年和第一年业绩好转,得到了短期改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仅仅在并购后的第二年就有了下滑的趋势。在四种并购类型的样本分析中,可以看出购买股权和母公司改造类上市公司的业绩改善明显,而无偿划拨类上市公司无明显变化,再次说明政府控制决策的影响是短期的,不能真正提高市场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初始证券市场制度安排时,留有大比例的国有股,以保证在证券市场上国有产权的统治地位,以此控制证券市场.到目前为止,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约占总股本的2/3左右,国有股约占总股本的1/2左右.这些非流通股在证券市场发展中,不无积极作用,但非流通股在安排之初,就存在潜在的制度风险:1.证券市场上,非流通股不能直接流通,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相比,两者同股同权,但由于两者流动性不一样,因而非流通股价值低于流通股价值.这也正是非流通股不能按流通股价格流通的内在原因.2.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安排,决定其持有股东的行为.多年的实践证明,一股独大损害的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助长的是"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的"圈钱"行为.3.公司间重组并购复杂,难以遵循市场化原则.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流动性低,再加上流通股比例较低,并购方难以在流通股市场上直接收购上市公司股份.从大量国内兼并重组案例来看,对非流通股的协议收购并未遵循市场化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