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浪漫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论毛泽东的浪漫主义理论马晓玲,黄南珊(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既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又是伟大的革命浪漫主义者。他的革命生涯始终高扬着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精神旗帜,其豪放激越的诗人气质、潇洒俊逸的浪漫情怀和博...  相似文献   

2.
1940年代中国浪漫主义诗学呈现出两种文化路向,即“七月”浪漫主义诗学继续按照卢梭的浪漫主义美学和五四新文学所开辟的浪漫主义传统之路前进;而“延安诗学”的浪漫主义则更多地承继了高尔基的政治学的浪漫主义之精神内核,更加突出了政治功利色彩。这两种浪漫主义诗学的最大区别是:前一种诗学是一种思潮,是一种哲学,它主要通过主体与个性精神的高扬来反帝反封建并进行思想启蒙。而后一种浪漫主义则是一种创作方法,这种浪漫主义就是对政治概念或政策图解后的一种主观理想与想象的展望和乐观的自信。其情感只能算是感觉论情感。它们都与政治结缘,但在表现时却有着审美的差异与分歧。  相似文献   

3.
张光芒 《北方论丛》2001,5(4):82-88
“五四”启蒙精神孕育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叙事传统,分别表现为“理性浪漫主义叙事”和“情感阳性主义叙事”,它既是中国化的启蒙哲学与美学精神的体现,亦有着更为深广的文化人类学与哲学的根据。从审美表现上说,理性浪漫主义叙事的特点在于以情绪化、情感化为艺术手段与表现方式,但在其深层反映了人的情绪情感对理性的判断与解构,对理性的要求及向往,突出强调的是情感对理性的作用;后者则是理性崇拜精神在审美上的反映,从艺术表现对象来说,它又表现为探讨理性对人的意志、信仰等情感世界的作用。这两大叙事传统共同表现了以清理激荡为人的解放动力的启蒙主义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德国新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当代德国的最重要哲学美学学派。它大体经过了奠基期、发展成熟期、走向“后现代主义”三个阶段。其理论特征表现为:(1)具有鲜明的批判性;(2)在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的人道主义美学;(3)受到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的深刻影响;(4)具有一种反对科学理性的浪漫主义倾向;(5)最终走上了营构审美乌托邦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论形式主义批评的浪漫主义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批评对浪漫主义诗歌采取了回避、冷淡和批判的态度,但通过对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和浪漫主义文论进行剥茧抽丝式的条分缕析,发现形式主义批评的许多核心概念都有着浪漫主义的渊源。浪漫主义文论以想象论为纽带,将情感论、"陌生化"审美论以及有机论等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而这些重要的浪漫主义文论,都在近半个世纪之后的形式主义批评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一种新的意义理论的基本框架,这种理论批判地吸取了传统意义理论─—指称论、观念论、行为论、用法论等的合理成分,构建起了意义的多维度的结构,其基本思想在于:语言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具有多种功能,诸如指代、指令、情感、交流、美学、元语言等等,而每一方面的功能在传播过程(言语活动)中都表现为语言表达式的某一维度的意义;不同的语境(言语活动、文本)所侧重表达的意义不同。  相似文献   

7.
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生于启蒙运动所造就的文化空间中,是自由精神不仅贯彻于思想领域,而且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它作为古典主义的对立面出现,并以其个人化、情感化的原则超越了启蒙主义的理性精神,把人的解放推向了一个情感自由和解放的新阶段。中国本世纪初的...  相似文献   

8.
刘春阳 《云梦学刊》2012,33(3):72-78
从《上帝之城》、《论创世纪驳摩尼教》及《论“山上宝训”》、《论三位一体》这几个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奥古斯丁对于情感的态度是存在着矛盾的:早期他认为情感是人性的一种不自愿的反应,因而情感本身并不导致罪的发生;而后来则认为情感是一种承担着意志的赞同的真实的情感。至于第一推动(primus motus),在奥古斯丁看来,它是灵魂的情感部分的反应.所以他把它们看作是最初的情感而不是情感发生的前件。  相似文献   

9.
慈善事业近几年在我国方兴未艾,要使慈善事业沿着健康方向发展须从理论上对其合理性加以探讨。西方思想传统中的基督教思想把慈善看作是一切德性之母,是对上帝和他人的爱,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西方流派中的情感论、义务论、功利主义、进化论和自由主义从不同的角度对慈善有着论述。本文旨在对这几个现代西方派别的论述加以整理、总结,以期对我国慈善事业有所启示。一、慈善源于人自然的道德情感情感论由17世纪英国的经验论发展而来,它否认理性在道德中的决定作用,而认为善恶判断源自人性中固有的道德情感,这些情感除了自…  相似文献   

10.
诗是主情的。但在中外诗史上,都有主张对情感予以控制的诗歌流派。在西方诗史上,从19世纪初浪漫诗歌的主观抒情到30年代开始出现的诗由主观抒情向客观化描写的转化,直到本世纪初艾略特极力主张的非个人化诗论,形成了诗歌艺术表现的新潮流。在我国新诗史上,新月派在艺术表现上节制情绪,倡导新古典主义诗风,直到80年代中后期,新生代(又称第三代)诗人举起客观主义旗帜,在艺术表现上主张冷抒情,同样形成了诗艺发展的新流脉。从新诗现代化角度探讨新月诗派和新生代诗人这方面的艺术特色,无疑是有意义的工作。反叛自我表现新月和新生…  相似文献   

11.
论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和重建的理论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东尼.吉登斯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和重建中陷入了理论困境,主要表现为在社会进化问题上陷入悖论之中;批判化约论,却又陷入化约论的陷阱;在现代社会变迁问题上陷入是断裂还是延续的悖论之中。从总体上看,吉登斯陷入这些理论困境是由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和不当的批判。具体而言,这是他未能正确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是离不开新诗的民族神话、传说写作的推动。新诗的民族神话、传说写作有力地促导了浪漫主义中国化:诗歌中主人公的主体精神以“圣贤”遮蔽着“天才”;在“人神”关系上,以“人神恋爱”的结构模式取代了西方的“人神同性”;在艺术意蕴上,“心境”释放时的激情淹没了“人性”的理性思考。因此,这种浪漫主义所表现的“神思”是非本体性的,从根本上讲这由民族根性——“神与物游”中之“游”即契合、顺应精神所决定。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兼评《现代人权论》李瑞英人权,这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概念,它的含义的不断丰富;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事实证明,人权观的更新,是人类文明发展新阶段的反映。宋惠昌同志所著《现代人权论》(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一书,正是...  相似文献   

14.
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浪漫主义,西方文化传统中滥觞于柏拉图的灵感论发展到诗人的天才论,彰显诗人的创作性和情感表现,完全无视文学传统。无论是文学上还是西方社会中,个人主义盛行,个体被不断放大。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解放,唯理主义不断加剧,至20世纪宗教地位彻底旁落。在此背景下,艾略特提出了一系列诗学理论,体现了克制情感,约束个人主义回归传统秩序和宗教规范的倾向,通过对个体的抑制,让个体、个体经验融入到传统和宗教这一整体框架之中,体现了对"无我"艺术范式追求。  相似文献   

15.
克罗齐认为表现即直觉,科林伍德和苏珊·朗格等人则将情感作为表现对象。这两种观点在理论上并不周延,这导致他们在解释表现的内在意义时,进入了某种逻辑悖论之中。杜威在批判性地借鉴英国浪漫主义者、克罗齐、托尔斯泰等人表现论的基础上,对表现论进行了改造。他认为表现乃是对一个完整经验及其意义在媒介中的重构。通过深入解读可以发现,这个经过重构的完整经验和原发经验相比,有着三重改变,具有三层内容:原发经验活动中的情感与思考;重构过程中的反思与情感;由于媒介的参与而生发的媒介性的思考与情感。如此,表现便既是对原发经验及其思考与情感的保存、整理和澄清,同时也是对原发经验的完善和提升,并且还会产生新的思考与情感。此即表现对于艺术家的内在意义。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对于当下的文学艺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艺术的非情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美学与艺术理论存有一个不变的恒定概念 ,这就是艺术在本质上是表达主观情感的感性形式 ,“表情”似乎成为艺术作品一种超历史的共时性的原则规范。然而 ,艺术———这个蕴含人类精神无限可能性的自由鸟似乎一直在和理性概念进行一场不定期的思维游戏 ,以致于意大利现代文艺理论大师克罗齐不无调侃地宣称 :“任何人把艺术理解成什么 ,艺术就是什么。”① 怀疑论美学尝试对传统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核心论题———艺术情感进行否定性阐释 ,对“艺术表情论”予以概念存疑 ;并进一步呈现艺术的非情感性的潜在特征 ,将艺术从个人的主观情感遮蔽…  相似文献   

17.
现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大致分为两个不同的传统:一个是在英、美等国成为主潮的“科学主义”(这是对方加予它们的含有贬义的名称)或统一的科学论,另一是流行于欧洲大陆的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个传统的区别在本文中是就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说的)。更确切地说,这是英美的分析的、经验论的传统和大陆的现象学—解释学的传统之间的对立。分析的、经验论的社会科学导源于英国边沁(1748-1832)、詹姆士·穆勒(1773-1836)等人,而由约翰·穆勒(1806-1873)奠定基础。边沁和穆勒父子都像实证主义者孔…  相似文献   

18.
晚明袁宏道(156-1610)和清季袁枚(1716-1798)隔代相继提出和张扬性灵论,这一理论作为明清时期主情美学思潮中的一个独特形态自有其理论特色,不仅在当时的文学批评和文论嬗变中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以往关于二袁性灵论的个案研究和诗学视角不同,本文着重从综合研究和情感美学视角进行专题探讨,深人分析二袁性灵论的基本内涵和性质特征,两者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其对情理、情形关系的新识,以及它在明清情感美学思想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和独特贡献。一、性灵论的基本内涵和性质特征明清时期是中…  相似文献   

19.
尚文华 《学术研究》2024,(2):27-36+177
理性的知识原则和信仰的良心原则是推动现代性的两大核心原则,两者分别表达了理性的普遍化诉求,以及现代人的绝对个体化和主观化诉求。“悬置知识,为信仰留地盘”是这两条核心原则之绝对差异的原理性表达:彻底贯彻,或彻底瓦解此原理是现代信仰能否重新确立的关键。克尔凯郭尔和黑格尔分别走在这两条绝对道路上:前者是罪(知识)—信仰的绝对辩证道路,通向的是现代信仰的绝对个体性和绝对主观性;后者则是知识—信仰相统一,甚至是同一的绝对思想道路,通向的是与信仰相关的现代形而上学体系。这两条道路并非如表面显示的那么对立,相反,它们都是对真理(上帝存在)如何展示在现实中,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仍然绝对有效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1598年)和19世纪法国雨果的《欧拿尼》(1829年),是中西浪漫主义戏剧的巅峰之作。它们以人性之“情”反对封建主义之“理”,让觉醒了的具有“自我”个性的人,冲决各种阻力,勇往向前。这两部浪漫主义剧作,昭示了新兴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