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对日本经济实现现代化曾起了决定的作用。战后初期,日本工业部门的技术设备相当陈旧,同欧美先进国家相比,大约落后二十至三十年。日本垄断资本和日本政府为改变这种经济技术落后状况,为追究高额利润并加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于1958年即提出了“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口号。在科学技术方面采取了“吸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区对技术改造问题进行了广泛地讨论,现将主要意见综述如下: 一、对我区技术设备状况的基本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我区现有工业企业10,527个,大部份是1958年以后建立的,尽管它们的设备中有一部分陈旧落后,但并不是都很陈旧落后,因此,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应正常地进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技术老化,设备老化,技术人员老化,产品老化”的问题普遍存在,即使是近十年形成的固定资产,也有很多是技术陈旧落后的。  相似文献   

3.
学术动态     
<正> 1984年4月5日上午,日本山口大学经济学部安部一成教授来我院作了关于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问题的学术报告.安部一成教授认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设备投资率较高(即I/Y的高位性),这与日本战后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是不分开的.另外资本效率(即平均资本系数K/Y)也比较高.生产设备投资率高,也就扩大了日本国内的消费需求,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并且,日本战后从国外大量引进了新技术,吸收外资,克服了资本不足、技术不足  相似文献   

4.
<正> 战后的日本经济经过十年恢复,很快进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到1973年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获得“奇迹般”的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积极地广泛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博采世界各国的技术之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从而建立和发展成为日本化的技术体系。一、日本技术引进的经济效益日本积极并有步骤地大规模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对日本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起了重要作用,并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第一,对于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水平赢得了时间,  相似文献   

5.
“二重结构”是日本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所谓“二重结构”,就是在日本经济中,既存在少数技术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的、规模巨大的企业;又存在大量分散的、技术较陈旧的、管理相对落后的中小企业。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是一对相对的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日本划分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标准也不断变化。战前,日本把从业人员100人以下的企业称为中小企业,而把100人以上的企业称为大企业。战后,中小企业的划分范围几  相似文献   

6.
战前,由于日本企业管理落后,产品质量上不去,日本货被叫做“东洋货”,当时这是质量差的代名词。战后初期,由于战时工业遭受破坏,物资匮乏,企业管理制度混乱落后,产品质量也很低。到了五十年代的末期,日本产业界和经济学界认真总结了当时在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引进美国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并结合日本企业管理的传统经验,经过研究、消化、仿效和改进,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现代管理水平的企业管理制度。在不到二  相似文献   

7.
<正> 向外国学习,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后进国家加速经济发展步伐,在短期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就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建立本国的科技体系,从而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日本从五十年代初开始,一直把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定为国策,称之为“吸收性战略”。在1950——1979年3月这二十九年中,日本共引进国外新技术35,995件(其中甲种技术18,523件),支付外汇近104亿美元。引进技术之多,居世界首位。由于引进外国先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到六十年代末,日本就已经消除了战后初期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上比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约落后二十年的差距。在经济上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大国”,在科学技术上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日本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五十年代的前五年(1951—1955)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准备时期。这是日本实行“合理化”经营,更新旧设备,加强国际竞争能力,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打基础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在1945—1950年经济恢复的基础上,针对战时遗留下来的工业结构的不合理和当时存在的建设资金不足、技术设备落后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整顿和调整的措施,使日本经济  相似文献   

10.
一、政治势力的扶植 战前,朝鲜经济是畸形的殖民地经济。日本殖民者推行“南农北工”政策,造成产业分布的极不均衡。重工业大都集中在北半部,南半部经济的主体是落后的农业和以农业为基础的纺织工业与食品工业。 这种状况说明,战后初期南朝鲜经济是十分脆弱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未占统治地位,尚  相似文献   

11.
从世界历史上看,日本人民是最善于向外国学习的民族,他们勇于吸取一切先进的东西来改变自己落后的和过时的东西,特别是近代以来,这种特点尤其引人注目,美国著名日本问题专家赖肖尔在他1977年出版的《日本人》一书中,对日本引进外国文化,有过这样一段评语,他说:“像日本人那样自觉的、大规模的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同样例子的。”①日本人在引进外国文化的同时又能保持自己民族的个性,这样就使日本不断地进步。  相似文献   

12.
引进技术是我国的一项战略任务,而技术设备的引进,往往伴随着引进国外资金。如何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加快我国四个现代化的步伐,关键是要花最少的外汇,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回顾三年来所走过的曲拆道路,我们提出六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日本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二重性结构”。所谓“二重性结构”,就是在日本经济中,既存在着少数技术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的规模巨大的企业,同时又存在着大量分散的、技术陈旧的、管理相对落后的中小企业。 日本大中小企业划分的标准,是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战前,日本把从业人员100人以下  相似文献   

14.
一、社会科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经济发展的起步又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多年。可是,日本却能在战后的短短二十多年内实现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成为西方“第二经济大国”,被世人称为“经济奇迹”。产生这一“奇迹”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人才的开发和教育的振兴。在人才开发方面,突出的成就是对科技人才的发掘、培育和利用,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对日本经济的  相似文献   

15.
日本新民族主义及其兴起的原因与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80年代末,新民族主义开始在日本兴起。其表现形式为美化侵略历史、鼓吹皇国史观、放弃和平宪法和拒绝国外批评。日本新民族主义的兴起有着国内和国际的原因,但日本年轻一代的政治家、学者的“超越战后”意识及改革日本经济的求变惯性是日本新民族主义兴起的主要原因。在新民族主义的影响下,日本的内外政策会趋于强硬,但新民族主义并不等于军国主义。  相似文献   

16.
<正> 改革固定资产管理的主张,鲜明地体现了孙冶方经济理论的创造性。这不仅是有关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涉及一系列的社会再生产原理,因此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里就初步学习孙冶方经济理论的体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孙冶方力主改革“复制古董、冻结技术进步”的设备管理制度,是符合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的。 孙冶方讲:“大概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给我们的固定资产(主要是技术设备)管理制度起了一个外号,称之为‘复制古董、冻结技术进步’的制度。”他指出:“我们现行的这套设备管理制度,是工业现代化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我们有些同志一谈到工业现代化,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引进国外新技术,建设新工厂,很少想到旧企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在占领日本期间,强迫日本政府对宪法,议会制度、土地制度、财阀、司法和教育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后被总称为“日本战后改革”。 战后改革使日本最终完成了明治维新时期未能完成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同时又成为现代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为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探讨日本的战后改革,具体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去分析,主要如下:  相似文献   

18.
日本经济:工业化陷阱与出口幻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久以前,日本一直是一个繁荣工业国的楷模,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仿效。论到它的政治稳定、增长有序、国民的勤勉节俭和竞争热情,世界上无一国家与之匹敌。人们甚至预料,90年代将是一个属于日本的年代,结果成了幻灭的年代。人们不禁要问:日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①一、背景材料 战后,日本用了整整10年时间来医治战争留下的创伤。至1955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并超过战前水平。从1956年开始,日本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立起钢铁、机械、电力、造船、石油化工、汽车、家用电器等一大批资本密集型企业,把自明治…  相似文献   

19.
江帆  刘波 《理论界》2007,(5):191-192
战后日本“经济外交”以经济手段为主要行为方式,以对外开发援助为中心和先导,来实现其国家战略目标。政府开发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ODA)作为日本政府重要的外交支柱,一直是其外交战略的重要体现。ODA是战后日本“经济外交”中最具战略意义和政治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遗孤称谓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各界在残留孤儿称谓上的论争,主要集中在三个核心问题上,即这些还活着的已经到人生尽头的人能否称为“孤儿”;“残留”一词的本意何在?残留孤儿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日本政府的国家责任?日本各界的争论揭示了战后日本遗孤问题的复杂性和日本政府对侵华战争的认识问题。笔者认为还是使用“战后日本遗孤”称谓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