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静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4):106-108
本文主要阐述了倪瓒"隐遁"的内因和外因,认为倪瓒散尽家资隐遁"五湖三泖间"二十余年.既源于他孤高清绝的天性,更有元代纷乱动荡的社会外因.他的"隐遁"与他的道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关系,是他的"体道而居".倪瓒的隐遁,成就了他超脱的人格和高逸的画品,以至于后辈文人画家几乎无人可及. 相似文献
2.
张黎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137-140
庾信集中涉及隐居内容的诗赋为数不少,这些诗赋创作于庾信入北后的前、中两个时期。前期创作集中于入北的最初六年,流露出向往隐居的强烈意愿,其实质是借隐居来消解心理重压。中期创作于周武帝建德初,庾信受当时北周内部政治斗争的影响而赋闲在家,诗赋表达的是不甘于隐居、渴望被重视的"求官"意图。庾信入北以后,其仕宦经历、思想历程都曾发生各种变化,对庾信诗赋中的"隐遁之念"应辨正地看待,把握其变化与实质。 相似文献
3.
倪瓒身处元末,散尽家财,隐迹山水,交游甚广,以写诗、作画以自娱。倪瓒之画,不求形似,简笔率略而成,自得天真逸趣,形成简远空疏之境。倪瓒之诗,不事雕琢,遇事感兴,得乎性情之正,有冲淡萧散之风。作为画家兼诗人,倪瓒打破了画与诗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壁垒,实现了其诗画艺术风格的互通。 相似文献
4.
浅谈笔触研究对形成绘画风格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雷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3):29-31
笔触是绘画的物理属性之一,是艺术家通过画笔和颜料进行绘画创作所产生的精神性"痕迹",同时,笔触也是绘画形式的组成因素之一,笔触还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对笔触的研究,是艺术家研究艺术形式,进而形成艺术风格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笔触美的产生、笔触美的内涵和笔触研究,对艺术风格形成的作用的研究,可以使艺术家进一步认识绘画创作的内涵,对艺术创作实践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6.
论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统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晓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4):115-117
长期以来,译者对翻译中涉及风格的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对文体的社会功能、文风时尚(翻译文风的历时性与共时性)、个人风格以及关于"翻译味"等重大理论课题认识不足。翻译的任务是在尽可能发挥翻译的社会功能的条件下,实现语际的尽可能完善的意义转换,寻求尽可能准确的意义对应,即原作的风格可以转译,但在转译的过程中,原作风格必然受到译者风格的影响。理想的译品应是译作风格与原作风格有机统一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潘天寿的写意花鸟画理深思密,在静穆而雄阔的境界中追求深沉雄大的格局和一味霸悍的气势。他将山水与花卉巧妙结合,独树一格,用充满张力的构图和沉凝方硬的笔线,表现超凡的力度和无限生机。 相似文献
8.
9.
乐晓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Z1):12-14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原理,围绕丁玲女性文学的创作,将其创作鲜明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出走--颠覆与重置;隐遁--无性与雄化;新生--"女人--人"的转化, 并就每个阶段的女性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陈芳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后印象派绘画风格独特,凡·高的作品更是个性鲜明、别具一格,其鲜亮的色彩表现、粗犷的线条造型,对现代包装装潢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影响。将其绘画元素体现在现代包装上,能更好地展示商品本质,突出包装个性化,同时也使商品更富有艺术色彩。 相似文献
11.
万国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6,(4):80-81
本文通过对家装风格形成以及家装设计风格发展阶段的介绍,分析了影响风格形成的因素,总结出家装设计中风格把握的几大关键要素.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和讲解能够提供一个切实有效的掌握家装设计风格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邓乔彬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3):80-86
由唐至宋,绘画思想转变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从客观转向了主观,尤重画家的人品;(2)由赞美动态、热烈、浪漫的美,提倡天才论、灵感说,转为静态、平和、现实的美,强调日积月累,得外物触发而作画;(3)唐人重情,宋画进而追求“理”;(4)唐人的画论,具有总结中古的意义,宋人作了新的开辟,有近古的色彩,(5)由唐至宋,绘画从宗教化转为文学化,宋代的文人画理论全面兴起、发展;(6)除个别著作外,唐代多零散的绘画思想,宋人则构建起系统的理论。唐宋文化之别造成了绘画题材与风格的三方面变化。 相似文献
13.
刘泽江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24-26
分析了先秦时期对中国古典文学风格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诸因素 ,论述了形成这些因素的主客观条件。指出先秦为中国古典文学风格论的形成奠定了文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杨钰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163-164,176
翻译的目的是使译作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及风格。翻译最高境界是使译作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包括文体风格。翻译者在翻译过程而应忠实地再现作者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曾颢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78-80
以现代风格学的"创作个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论述了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乃是与作家先天和后天修成的个性密切相关的,同时从文学作品的体裁、时代背景、语言等客观因素分类探讨作品风格论,并且认为作品的语言因素将是今后研究作品风格形成论的新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王世凯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43-45
风格要素和风格手段的关系一直有争议。从语体风格角度观照二者关系,发现风格要素是风格手段的下位概念。风格要素是建构一定风格的基本结构成分,是表现特定风格的功能要素,任何一个风格要素都兼有其他功能,是多功能的结合体。风格手段是建构一定的言语格调、气氛的手段,是风格要素的功能性聚合。风格手段主要有语言符号手段和非语言符号手段两大类。 相似文献
17.
王咏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81-83
文学语言风格的多样性特点 ,是多种语境机制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其中 ,由言语主体的气质性格、思维方式、审美趣味、艺术追求等因素所构成的内语境机制 ,对文学语言风格多样性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黎昌抱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2)
在译作应该反映原作的风格,还是反映译者的风格这个问题上,学界主要存有三种倾向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风格是可译的,译作应尽量反映原作风格;一种意见则坚持风格是不可译的,译作只会带有译者风格;还有一种意见却认为风格是复杂的,翻译时应顺其自然.文章认为,一方面,原作风格是可译的,另一方面,译作会在所难免地烙上译者一定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印记,体现了风格的独异性和一贯性.译者应善于淡化自己的风格,将自己的个性与原作的个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努力使译文最后统一到作者风格上来. 相似文献
19.
魏琳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1):86-88
立足于对杜甫京城诗的解读,从杜甫独特的背景基础、价值观和审美意境三个方面探究了其京城诗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对进一步研究杜甫诗歌的风格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杨曦帆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9):60-62
"白沙细乐"是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一种民族传统音乐,目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白沙细乐"作为在中国西南地区乃至中国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个代表性乐种,它不仅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音乐史料研究价值,而且其艺术风格的形成与特点对面向21世纪的现实社会中的传统艺术的发展而言也具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