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可能世界语义学和严格指示词理论,克里普克提出存在“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的全新见解,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学者陈波先生近来对克里普克的有关论证进行了系统批判,得出了关于“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的否定性结论。仔细分析陈先生的论证可以见得,其对克里普克的反驳建立在一些基本前提与诉求的分歧之上,而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追求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严格界划。  相似文献   

2.
"先验论证"问题的实质,在于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作为非经验的学说,在论证方式上的可能性.康德所提出的证明有关论题的"正当主张"及其"正当性"、"权利根据"问题,或者说从"学理上"对有关论题进行严格论证的问题,关涉到的正是先验论证的这一实质.中国传统哲学类似"哲学如何能够成为严格的科学"的问题一直没有发生,所以类似"先验论证"之类的问题也无从产生.先验论证所体现的重视学理性论证的精神,我们亟须加以吸收,使之成为学术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对克里普克先验偶然命题的辩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命名与必然性>中,克里普克论证了"一米等于S在时间t0时的长度"是一个先验的偶然命题.因为,这是一个确定"一米"指称的定义,因而是一个先验命题;克里普克还从两个方面论证了"一米等于S在时间t0时的长度"是一个偶然命题,其一是这只是通过确定指称给出一个定义,所以该命题不是必然的;其二是通过指出"一米"是严格指示词,而"S在时间t0时的长度"是非严格指示词,所以该命题是偶然命题.  相似文献   

4.
康德曾经阐释过关于上帝存在的存在论证明,在此中海德格尔发现了康德的存在论题.海德格尔对这一论题的探讨将会涉及模态范畴与直观,这样就形成了先验辩证论-先验分析论-先验感性论的追溯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了<纯粹理性批判>的主体部分,由此也就表明可以对康德及其<纯粹理性批判>进行存在论的阐释.而海德格尔这种追溯过程的内在动机与线索是为形而上学或存在论的奠基,其意图则是要指出我们必须通过时间才能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审美观念包含了一种论证的神秘性,无限观念是这一论证的主要线索。从经验的有限性到知识的有限性并转向合目的性,康德借助先验想象力达成从知识向无限目的的飞跃,这一飞跃的先验机制成为对无限性探讨的保障,而这一机制及其论述路线直接导致了审美神秘性的产生。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概念分析方法入手,可以有效地防范这种审美神秘性的产生,将问题从宏大叙事放到语言游戏中进行分析,指出先验机制的舛误,破除先验审美对象的纯意向性存在,反对审美的内在意指,对先验的审美论证保持必要的警惕。这样可以达到消解形而上美学论证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卡尔·拉纳1把自己的先验神学规定为“关于对启示之顺从能力的本体论”。先验神学的基本论题是“上帝启示何以可能”这一基督教神学的古老问题。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后 ,阐释这一论题意味着通过本体论和人类学的基本规范来揭示上帝与人的生存本体论关联。在《圣言的倾听者》中 ,拉纳提出关于毕竟在 2的一般本体论的三个基本命题和关于此在的基础神学人类学的三个基本命题 ,进而把此在规定为上帝启示话语的必然倾听者。拉纳从思辨形而上学的高度使圣经传统和托马斯神学在当代哲学的语境中得以复活。本文分析拉纳先验神学结构中的重要思路和重大论题 ,旨在阐明拉纳先验神学创造性的思想架构。  相似文献   

7.
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中通过“标准米”与“海王星”案例分析断言:有些先验命题是偶然真的,以此挑战分析哲学关于“所有先验真理都是必然真理”的传统观点,引起了学界关于其是否能够真正构成对传统观点反驳的持续争论。先验偶然论的支持者埃文斯提出的“朱利叶斯”案例,也得到了学界广泛讨论。在辨析有关论争的基础上,通过严格区分指称固定与意义给予,以及严格区分认识论与形而上学范畴,对克里普克经典案例进行重塑,可以对它们是否构成传统观点的反驳给予肯定性回答。  相似文献   

8.
范畴是感性杂多提升为意识(经验)的条件,这是康德先验演绎的核心,它采取的是目的论式的存在阐明思路,而不是通过对知性能力的揭示来证明范畴向感性杂多运用的必然性.在前者中康德只能抽象、外在和偶然地说明二者之间有关联.但按照感性与悟性分离的预设和先验演绎的宗旨,应该以后者的方式把先验演绎看成一个逻辑证明要求,即论断知性内在地拥有关于范畴与杂多的关联及其作用机制的普遍原理,因而特殊的感性杂多必然被自然识别而激起其对“权利”的行使.这就要求针对先验演绎问题使用综合方法制作必须包含先验的“杂多”概念的关于知性活动原理的普遍命题,而不能从感觉经验的事实出发以分析方法回溯其条件.然而,由于康德为先验演绎所选定的逻辑起点即抽象的“我思”没有承载和推进综合方法的理论构建能力,所以致使他不可能作此演绎设想.  相似文献   

9.
康德试图提供的道德的先验演绎,成为一个持续争论的主题。这暗示康德关于道德辩护思想的一个重大反转,有必要对康德的论证进行重构。尽管对互惠论题的重构不等于对康德“先验演绎”的完备辩护,它却是康德进行道德辩护所必需的第一步。没有先验自由的预设,也就只是假设实践自由,基于自我利益、幸福或一些一般认为基本的而非道德目的或诱导理由的准则,通过诉诸于“人性”或一些给定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来证明。而先验自由的预设不仅堵塞了特定类型的证明,它还把这一要求扩展到第一原则或根本准则。  相似文献   

10.
论题试图从“NP+在+处所词+VP”结构的语法分析、“在”的历史演变和“在”的方言用法三个方面论证副词“在”是从介词“在”衍生而来的.演变的轨迹似乎是:从唐代开始,人们用“在这(那)里+ VP”表达在这(那)里某种动作正在进行,由于其在口语当中被大量经常地使用,出于表达简洁的需要,在长期使用当中“这(那)里”逐渐脱落,至近现代形成“在+ VP”的表达正在进行的副词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