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叶中强 《学术月刊》2012,(7):115-125
沈从文历来被视作一个"乡土中国"的指符,然一个悖论式现象是,沈"进城"与"返乡"的姿态同样坚定:他在心理上留恋乡土,却义无反顾地离开;他在现实中急欲进入的都市,却成为小说中蔑弃的对照物。如此解读其"都市"语义,可见一种站在"知识阶级"门槛上的边缘自觉,形塑了其特定的观察视角与思维方式;而其与"都市"互为"他者"的"湘西",则是在一个置身其中的社会人文秩序的压抑下被激活的理想世界,本身即是"现代—都市"的产物。究其作品内蕴,则又见:在疏离政治、逸越道德、面向俗世、重视人欲,甚至标新立异方面,上海乃至"后上海"时期的沈从文,与所谓"海派"具有一种精神内质上的共通处。而在不同都市社会生态的转换中,沈从文自身完成了从一个远眺知识中心的"乡下人"到都市知识分子的身份、地位迁移,其身后,则铺衍了一条京海合流的生命轨迹。  相似文献   

2.
李广琼 《船山学刊》2004,(2):145-148,155
人们普遍认为,在目前创作处于巅峰状态的湖南作家中,残雪也许是最少体现湖南乡土特色的作家之一,与沈从文、周立波、丁玲、韩少功、古华、何顿等湖南作家相比,残雪的湖湘味似乎稀薄许多.在她的小说世界里,找不到"边城"奇异秀丽的潇湘山水,觅不见偏远山村摇曳多姿的民俗风情,也少有湖南现代都市市井生活与市民群像的状写.穿梭其小说世界的是远离现实、脏乱不堪的黄泥街、五香街,游荡着一群神经质、爱做噩梦的人们……  相似文献   

3.
乡村梦影里的城市批判──京派作家城市小说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梦影里的城市批判──京派作家城市小说论刘淑玲京派作家是以乡土小说而引人注目的。他们的代表作家沈从文、废名笔下的乡村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神秘色彩,交织着原始的野性强力和真挚的人情味,堪称一个远离现代社会的理想国。京派作家的城市小说远逊色于他们的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4.
海派作家曾今可的小说展现了魅诱的现代都市景观及都市男女对爱的憧憬、沉醉和幻灭,还有商业都市中的市民众生相。他以诗人的气质、知识分子的趣味来观察世界,形成了平淡而雅致轻灵的审美风格,具有浓厚的海派文人笔墨趣味。  相似文献   

5.
乡土小说是 2 0世纪 2 0年代中国文坛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写实派作家在坚持“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前提下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克服“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 ,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 ,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从整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追求。恋乡心结是 2 0年代乡土小说产生的重要根据 ,乡土作家们以一种深意的笔触去营造乡村世界 ,他们是生活于都市中的“边缘人”、乡村羁旅者。强固的乡土文化心理积淀与陌生的病态的城市生活体验 ,使他们的灵魂游离都市 ,漂泊于乡野大地。他们在创作中去精神还乡 ,去参与民族文化的现代重建。可以说乡土成为 2 0年代乡土作家创作的不可抵御的永恒诱惑 ,从而促成了2 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海派"作家对"唯美主义"艺术思潮十分认同,"海派小说"创作也自觉不自觉地追求官能享乐和声色刺激的"偏至"的艺术表现,大胆而自然地描写着充满现代性的"肉"的美、特异的两性关系、病态甚至变态的性心理,讲述"美丽而不真实"的都市故事,运用新的创作体式和现代小说技巧构筑作品的形式美,形成了独特的"唯美主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海派小说中留下了大量的新闻的印记,探讨二十世纪30年代上海本埠新闻与海派小说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前者不只是海派作家偶尔借用的题材,甚至还在作品中承担了结构性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并培育了作家对他们生活于其中的都市的整体经验和想像.1930年代海派小说对上海恶的、情色化的想像,无不可以在本埠新闻的内容和叙述模式中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卫平  刘栋 《北方论丛》2007,2(1):35-39
北京以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着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现代作家在其各自的都市小说中以各自的叙事和言说方式赋予文本以各自的都市想象和文化记忆。对北京无比眷恋的老舍,强烈的爱中掺杂着一丝怨恨,产生复杂的情感体验;对北京感到无所适从的沈从文,营造出梦幻般的湘西作为精神的依托,同时对都市人的揭露使其作品形成鲜明的城乡对立;对北京观察细致的张恨水,情感上的倾向造成了小说中雅俗错位的现象。他们的北京想象各有各的优长,也各有各的局限。  相似文献   

9.
<正>一、"本土现代性"的文化视野天津在近代曾是九国租界,有史料记载亦有现实遗迹,相对其他城市天津作家也许更有资格谈论西方文化和现代性,然而津味作家的文化选择却是在国际化视野下致力于发现更好的"自己"。不像海派作家那样重新结构"洋化"的都市现代性,他们大多选择了都市民间视角——从都市底层、边缘、传统家族日常生活的内部,重新塑造了带有中国乡土文化气息的都市现代性。这些作品以素朴的世俗文化底子和家庭生活的慢节奏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后发展国  相似文献   

10.
穆时英在他的一系列新感觉派小说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了与他的现代都市情调截然相反的忧伤的传统情结。他的小说对传统家园的向往到对现代都市的否定 ,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了他对人生的焦虑体验。他作品中的人物 ,大多生于都市长于都市 ,他们都深深沉浸在都市的奢侈里 ,心底深处仍珍藏着对乡土田园的向往。正因为作家和那些都市人感到自己正处于一个自身无法控制的敌对冷酷的世界 ,才要到远离都市的乡村、田园、传统的梦境中寻觅。穆时英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艺术追术上也流露出向传统复归的倾向。号称“中国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醉心于从都…  相似文献   

11.
“小说”在汉代有着相当的发展和流传.西汉的神怪小说更多带有“仙话”的色彩,刘向《列仙传》以“神仙”小说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让王公大人所瞧不起的下层乞儿和劳动者,也能涉足成“仙”境界——这是一个新特点;东汉的神怪小说神话成份逐渐为异闻怪说所取代,表现出一定的“志怪”特点.汉代还出现了《燕丹子》《吴越春秋》这样铺衍史事、糅合民间传闻而创作的中、长篇历史小说,其情节结构、描写技巧和人物塑造,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自身的内容,而提供了如何借历史为小说,在史实和民间传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和虚构,进行艺术再创造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当下小说的网络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保昌 《晋阳学刊》2005,(6):101-104
不管是网络原创作品,还是超文本写作,真正具有网络意义上的"自足性"或云"个性"的网络文学作品贩并不多见.在写作以网络为题材的小说时,作者们的表现方式与角度也迥异其趣.如果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的网络只是男女主人公交往的媒介的话,大陆早期的网络题材小说写作却具备别样一种意味.网络爱情小说的缺失十分明显,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比较单一;网络爱情往往要走向现实爱情,纯粹的网络爱情较难发展;网络爱情缩略了时间性维度,而时间的考验、刻骨的相思等等加深爱情感受的东西被缩略后必然会降低爱情的浓度,这也是当下网络爱情小说容易流于肉欲化写作的根本性原因.  相似文献   

13.
读者互动参与创作,这是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趋势.西西的小说召唤读者积极参与幻想,形成了想象增殖文体.她在卡尔维诺基础上创新,共同之处在于组接故事片断,故事增殖发展;不同之处有三:一是"蝉联"主位推进和"递归性"增殖的差异,二是艺文互涉与文本互涉的差异,三是读者主动和与被动参与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康国章 《殷都学刊》2007,(4):107-111
中国早期的小说主要是用来补正史之阙和崇艳猎奇的,从唐传奇开始,小说的劝戒功能开始被重视。明代中叶以后,小说理论家与小说作家为了抬高小说的地位,有意识地加强了小说的劝惩功能,在他们看来,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的劝惩功能要超越其他一切文化形态。明末的拟话本小说深受小说劝惩论的影响,因此也生发出一些独特的文学特质。  相似文献   

15.
潘海鸥 《阴山学刊》2009,22(6):55-58
新写实小说是80年代后期崛起于文坛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小说创作潮流:新写实小说关注普通人的世俗欲求,将日常生活叙事提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但是受到转型期社会文化心态的影响,新写实小说带有种种先天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新写实小说作为一种小说创作形态或者说是一种小说创作理念很难维持较长的发展期。  相似文献   

16.
解构历史:新历史小说与穿越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历史小说在我国文坛出现后,历史的叙事开始由重实写嬗变为模糊化。穿越小说是21世纪初继玄幻小说、轻松历史读物、盗墓小说之后又一种文学样式。新历史小说和穿越小说的出现。使旧历史小说和革命历史小说的宏大叙事变成平民叙事,由以前历史小说努力再现和还原历史变为解构历史。但在解构历史的过程中,它们在对历史真实性的态度、叙事角度、时空观念等方面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在形成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后来所产生的不同的影响,同时也由于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所具有的不同文化内涵、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等等,这使得20世纪的中国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在社会学的内容表现方面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差异,由此人们可以看到20世纪中国小说和现代西方小说所呈现的不同创作特征和发展风貌。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为变革时代的巨人,他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明显的现代意识和现代特征。因此,存在主义对世界和人生的恐惧、绝望、忧郁、虚无的情绪,也同样在鲁迅的思想上和小说中留下印痕。但鲁迅对这种情绪表现出抗战的姿态,是“绝望的抗战”。  相似文献   

19.
以京杭运河为干线的水运交通网,是明清两代沟通天下的主要水上客运、货运通道.明清小说反映了运河水运文化.货运方面写及漕粮运输、商贾货运和官船挟带;客运方面写及包船搭船、船速运价和生命财产风险;运道保障方面反映了志士仁人与洪水斗争的业绩,也暴露了贪官污吏中饱私囊、坑害社会的种种劣行.可以说,明清小说是运河水运文化的重要载体,运河水运文化是明清小说的重要表现内容,它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张永军 《阴山学刊》2006,19(4):16-21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在体式上可以分为“性格”小说、“人物命运”类小说、“写意”小说、“散文化”的长篇小说。“性格”小说,“人物命运”小说以对某一人物性格的充分展现为结构重点,小说的各组织部分从不同的方面塑造这一人物性格而形成整体的组织关系,人物作为小说叙事内容的展开中心而存在,“写意小说”对于古诗文传统有着明显的继承,“散文化”的长篇小说则出现了一种“絮语化”的倾向。每一种体式都体现了他创作思想、文学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