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系家庭公社,是伴随着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而产生的一种家庭形态。这种家庭曾普遍存在于各民族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在原始社会史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地位。父系家庭公社是什么样的组织,它的由来和发展变化如何。这将是本文试图要探讨的问题。一父系家庭公社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野蛮时代高级阶段上。它是古代社会中最后的,也是规模最小的血缘集团。由于历史的原因,迄至解放时我国有不少民族尚保留着父系家庭公社形态或其残余,为研究探讨这种社会形态提供了生动丰富的材料。独龙族是其中  相似文献   

2.
早在二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就在《天问》里提出疑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阴阳参合,何本何化?”人类社会是如何产生的?天地乾坤,男子、妇女又是从哪儿来的?这些问题各国都曾长期探索。回答虽各式各样,但基本主张不外两种:一为上帝造人说,二为从猿到人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对于上帝造人说,如分西方严谨的学者也持否定态度,只是有的不承认母系氏族曾先于父系氏族存在过,有的不承认多数民族经历过母系氏族的发展阶段。在我国,亦有学者持类似态度笔者在《关于母系氏族公社之探讨》一方中,运用国内外民族学资料,阐明多数民族在历史上确曾经过由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递变,同时也有一些民族碰未经历过母系氏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纳西母系亲属制与易洛魁亲属制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曾经论述了母系氏族的早、中期结构。现在我们从纳西族的家庭结构入手,进一步探索母系氏族繁荣期的变化。 过去,我们在编写纳西族调查报告或有关论文时,将该族的家庭分为母系家庭、双系家庭和父系家庭三种。后来在研究中发现,这种划分有遗漏之处,同时与氏族发展为家庭的历  相似文献   

4.
在民族学调查中,经常会涉及舅权问题.这种习俗一度被认为是同母系制联系在一起的,是母系制的产物,如果出现在某一父系民族,就证明该民族曾经历过母系制阶段.但民族学研究也证明舅权并不就是母系社会的必然产物,在父系社会中仍然有其存在的社会根源.因为在所有的社会中,亲属关系都必须是双边的,个人既通过父亲与一些人相联系,也通过母亲与另一些人相联系,即使是在最牢固的父系制社会中,母系亲属也受到一定的重视,这种重视往往通过舅权表现出来.换言之,在父系社会中,父系宗亲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主要的,但母系亲属与外甥也保持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且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徐铭 《民族学刊》2012,3(3):24-28,100-101
扎巴藏族的母系制走婚习俗,历史文献包括当代的道孚县志都无记载.冯敏《扎巴藏族——21世纪人类学母系制社会田野调查》一书的“婚姻”部分首次运用人类学方法详细考察了扎巴藏族母系制走婚习俗与父系制初期的婚姻家庭形态,并讨论其对人类婚姻体系演进史的意义、对偶婚比走婚进步的意义以及母系制婚姻存在的解释.透过该书的材料可以发现,扎巴藏族婚姻的变异与男女分工及社会经济状况、国家的婚姻法和计划生育政策紧密相关.面临村寨搬迁的扎巴藏族要妥善安置,不要影响如母系制婚姻家庭的人伦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北魏社会中,男女地位基本平等。这一是由于拓跋鲜卑母系氏族遗风在思想方面的残存影响,二是部落时期的平均主义思想也有一定影响,三是由于国家的一些政策对妇女的地位给予了法律、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前民族学界关于血缘婚的论述,大多指母系血缘婚而言,很少涉及父系血缘婚。我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女系血缘婚,是从母方世系来确定,指母方亲属之间的婚配;所谓父系血缘婚,是从父方世系来确定,指父方亲属之间的婚配。这两个概念不能含混不清,一概而论。有些学者援引一些民族学材料或神话、传说的兄妹婚配的例证时,没有说清楚是从母方世系来确定的兄妹关系还是从父方世系来确定的兄妹关系。因为在血缘家庭阶段,同母所生的兄弟姐妹之间可婚配。但在母系氏族制时代,母亲与父  相似文献   

8.
<正> 嫁奁与彩礼土家族嫁女,送嫁奁陪嫁与收纳彩礼,成为全族不成文的“族规”。有人认为,这起于封建婚姻礼俗,嫁奁与彩礼被作为门第的标志,衡量女方身份的尺度。但是,若对其源流作番考究,则会发现这并非为封建婚姻礼俗,而是作为氏族族徽的象征,远古图腾崇拜的标志,为母系氏族社会族外对偶婚制向父系氏族社会单偶婚制过渡的产物。人类从蒙昧时期进入野蛮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便产生了氏族图腾崇拜,随之防止乱伦的性禁忌也萌生了。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指出:“只要有图腾的地方,便有这样一条规定存在:同图腾的各成员相互间不可以有性的关系,亦即他们不可通婚。”对此,  相似文献   

9.
赵心愚 《民族学刊》2017,8(2):44-48,106-109
中国西南地区泸沽湖周围的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母系家庭与母系文化,这从一个重要方面展现了中华文化及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摩梭母系家庭数量已明显减少,余下的母系家庭也渐"空壳化".在摩梭母系文化面临解体之时,学术界应深入研究,为这一文化的保护提供参考.泸沽湖周边摩梭母系婚姻家庭的出现与长期延续,除与其居住地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外,还与其族源有关.泸沽湖摩梭人的母系文化虽然有其特点,但应是川滇之间历史上曾存在的"母系文化带"的一部份.摩梭社会中出现母系、父系及双系家庭并存现象有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双系家庭并非母系家庭与父系家庭间的过渡.摩梭母系文化的深入研究,还应注意与四川甘孜道孚县扎巴母系文化作比较,这样既可更多的更大范围的了解"母系文化带",也可加深对泸沽湖边摩梭母系文化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川西藏区的扎巴母系制走访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敏 《民族研究》2006,(1):41-50
川西扎巴藏人的婚姻家庭形态与纳西族摩梭人20世纪60年代的婚姻家庭形态惊人地相似,扎坝地区是迄今继泸沽湖之后发现的第二个母系文化区。由于当地比较闭塞,受现代社会冲击较晚,走访婚和母系亲族家庭一直占居主导地位,母系制特点鲜明。这一调查结果为人类学对母系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田野样本。  相似文献   

11.
1 在12世纪以前,蒙古族实行以男系为主的个体家庭和族外婚制。《史集》、《蒙古秘史》(以下简称《秘史》)等书均有记载。 古代蒙古人的婚姻习俗特点: 1.古代蒙古人,氏族成员之间不许结婚。因为每个氏族的成员都是一个共同父系祖先(额卜格)的子孙,即便是氏族发展了而且有了分支,分为若干氏族(斡孛黑),也仍然是  相似文献   

12.
<正> 侗族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款组织?人们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五种说法:(1)侗款制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2)侗款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的晚期。持这种看法的人较多,只是在表述时略有差异罢了,如有的说它是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氏族公社解体以后出现的,有的说它可能是原始社会末期,血缘氏族公社瓦解之后,逐步形成以地缘关系所组成的农村公社的残存形式,有的说它产生于侗族农村公社形成之后;(3)侗族社会的款组织应当产生于唐代以前;(4)它来源于羁縻州峒制度;(5)款的雏型已早在侗族初民的氏族社会存在,到宋代已有发展,并出现较高一级形式的款组织。  相似文献   

13.
陆群 《民族论坛》2010,(6):18-19
人类的家庭史与婚娴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湘西土家族婚姻制度在历史上曾经历了原始杂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单偶婚等形式,其家庭也经历了原始群大家庭、母系氏族制家庭、父系大家庭、个体小家庭等形式。从湘西土家族遗存的现代婚俗中,我们大致可以窥探湘西土家族特有的家庭衍变的历史形态,并思考如何顺应历史趋势建设幸福家庭。  相似文献   

14.
黄佤的传统婚姻缔结形式既保留着母系制夫从妻居的习俗,又有父系制妻从夫居的特点;黄佤母系、父系婚姻缔结形式并存的婚姻习俗,是佤族文化与傣族文化、汉族文化长期涵化的结果,也是黄佤对特定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适应的结果;由于历史原因、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文化的传播和涵化,婚姻家庭的进化出现了复杂多变的前进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人类的家庭史与婚姻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湘西土家族婚姻制度在历史上曾经历了原始杂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单偶婚等形式,其家庭也经历了原始群大家庭、母系氏族制家庭、父系大家庭、个体小家庭等形式。从湘西土家族遗存的现代婚俗中,我们大致可以窥探湘西土家族特有的家庭衍变的历史形态,并思考如何顺应历史趋势建设幸福家庭。  相似文献   

16.
“独立”的非洲正经历着“民族”意识的危机,而部落制就是这一危机的根源。“部落制”这个词及其所包含的思想,往往被用来说明各个派别为争夺最高权位而争斗的根源。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应根据历史事实来重新确定部落的概念。部落概念打上了西方文明的烙印,它描绘的是印欧语系的一种特有的社会政治组织形态。“印欧语系的部落是指城邦出现以前的一种最广泛的社会组织形态。它把一些更小的基本政治单位,即希腊人的氏族(génos)和胞族(phmta)、拉丁人的氏族(gens)和罗马人的  相似文献   

17.
部落是人类历史上普遍存在过的一种古老社会组织。它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从考古学、民族学和历史文献的丰富史实来看,发展得比较完善的氏族制度,包括有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等各级社会组织。关于部落组织,一些学者只阐述部落的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无阶级、无差别的原始社会属性,这显然是不够的。实际上,在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已经产生,家长奴隶制业已出现,血缘组织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民族不一定能产生国家一类的政治组织。人们往往对旧的氏族、部落加以利用,以适应新的需要。我们认为,珞巴族的部落组织就属于这一类。  相似文献   

18.
北朝时代鲜卑妇女的生活风气庄华峰北朝是少数民族鲜卑统治的时代,在社会风俗上,虽然有过移风易俗的时期,但仍旧保留着大量的氏族制的遗风,加之不曾或很少受到礼教的约束,因而这一时期妇女们的地位较高,其生活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自由、豪放特点。本文拟就北朝时代鲜...  相似文献   

19.
廖建新 《西藏研究》2008,108(2):44-50
在川藏交界三岩一带,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存在父系民族组织的残留.在当地被称为"帕措".不同帕措成员之间发生的民间冲突,习惯上以谈判方式解决,这早已成为当地的一种乡规民约.文章运用笔者田野调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结合相关文献史料,与国内外的父系氏族组织作了比较分析,揭示了山岩帕措冲突与谈判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图腾崇拜     
一、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图腾崇拜毫无疑问,澳大利亚土著人曾是典型的图腾民族。如果采用摩尔根-恩格斯的分期法,可以认为,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在19世纪还处在野蛮时代中级阶段,或处在由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状态。澳大利亚的部落游猎民过着氏族公社生活,其中大多数还是原始的母系氏族;另一些氏族已过渡到以父系计算亲属,不过,其原始公社制度丝毫未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