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遵从孟子的“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倾毕生心力从事教育事业,提出了读书穷理、循序致精、居敬持志等教育理念与治学之道。重温朱熹的教育理念,以古鉴今,对清除教育腐败现象,克服急功近利的虚浮心理,构建高校清明和谐的治学风气,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熹穷“理”三清山——兼论《读书有感》诗的哲理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淳熙三年(1176),朱熹登游怀玉山脉主峰三清山后而作的《读书有感》诗,不仅是宋代哲理诗的名篇,而且是朱熹“穷理致知”治学的一个明证。这首诗写成于儒道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后一年,表明朱熹的理学思想从此而飞跃飚升,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从《读书有感》诗的写成年代、朱熹穷“理”三清山的史实和朱熹理学思想飞跃的契机动因三个方面加以论证,以揭示朱熹“格物穷理”哲学思想核心的确立与完善的“顿进”过程。  相似文献   

3.
南宋时科举考试培养出了大量人才,但朱熹以自身读书的经历和从事教育的经验,指出了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认为"立学教人"才是教育的宗旨,传统教学方法、内容和形式都要改革创新。朱熹教育思想中体现的规律和原则,是历史经验的积累,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康熙皇帝一生酷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他读书治学的目的在于修身、治国、平天下,因此在读书治学上留下许多宝贵财富,如应从小立志,矢志不渝;读书需明理为先,务实为本;读书治学贵有恒心,当循序渐进;读书须勤,勤能补拙;善思考,不为书所愚;当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  相似文献   

5.
读书是治学的基础,治学是读书的升华,二者既是一分为二,又可合二为一,是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读书治学有益人生,古人津津乐道。宋西昆诗派领袖钱惟演,曾说:平生惟好读书,坐则  相似文献   

6.
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反复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种方法不妨可叫做“五动教学法”。宋人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训学斋观》)。朱子在治学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宝贵经验,他这个读书“三到”是颇有见地的。但时过近千年,为了适应现代的要求,应在“三到”的基础上前进一步。要使学生眼、耳、口、手、脑“五到”,或者说“五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反复地动眼读,动耳听,动口说,动手写,动脑想,这样,就能多方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读、听、说、写、想(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黄侃读书治学的方法作了探讨,全文分为六个部分:一写黄侃藏书的特点;二写黄侃读书治学从目录学入手;三写黄侃读书治学有很强的计划性;四写黄侃采用博览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读书;五写黄侃读书无不施圈点;六写黄侃读书善于思考,并注意总结规律。  相似文献   

8.
读书,是人们取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要读书,即须了解书的情况,掌握读书的要领。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书刊资料中,一个治学者欲能抓住要领,以有限的时间取得较好的读书效果,就必须懂得一点目录学知识和依靠图书目录的指引。清代学者张之洞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①著名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在谈到自己的治学经验时也曾指出,读书要“从目录学入手”。他说:“肖何入关,先收秦图籍,为的是可以了解其关梁阨塞,户口钱粮等。我们作学问也应如此,先要知道这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的《车酋轩语》包含"语行""语学""语文"三个部分,而有关治学、读书方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语学篇。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注重根柢之学;第二为学忌分门户;第三读书要博而约,约而博;第四读书不找借口,持之以恒。我们通过对《车酋轩语》治学方法的研究与总结,希望能给现代学人的读书与治学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的《车酋轩语》包含“语行”“语学”“语文”三个部分,而有关治学、读书方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语学篇。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注重根柢之学;第二为学忌分门户;第三读书要博而约,约而博;第四读书不找借口,持之以恒。我们通过对《车酋轩语》治学方法的研究与总结,希望能给现代学人的读书与治学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朱熹与同时代的思想家张栻、吕祖谦等围绕共同尊奉的儒家经典,在治学方法、道德思想和政治目标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讨论。20世纪及以前的学者对朱熹同时代学者的研究大多着眼于朱熹对他们的看法,此外这些学者倾向于将朱熹刻画成独特的思想家,同时对其天才式的思想表示赞扬。即使有学者对朱熹思想体系表示不满,也仍倾向于反映朱熹对其同时代儒者的批评。20世纪90年代出现一个重要的转折,东西方学者开始关注与朱熹同时代的儒家,并具体结合时代背景对他们开展研究,学界不但对朱熹同时代的儒家给予了更高的评价,而且还认为他们对朱熹及其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周远斌 《社区》2008,(29):8-9
钱钟书虽然学贯中西,但在治学上他所钟情的还是中国传统的路径,《管锥编》最能体现这一点。中国古代治学重随时心得,故各种形式的治学札记盛行;但随近、现代文化的转型,写读书札记的这一传统治学模式淡出了,渐代之以格式化著述。《管锥编》是钱钟书读书心得之结集,仍以札记体成书,显然没有迎合时代性著述风气,而是选择了传统的治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我院中文系主任吴孟复教授多年来潜心于读书与治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近几年来,先生就丛书、书目、类书、词书、政书和版本、校仇、辑佚、辨伪、训诂以及资料的积累方面撰写了十多篇专文。发表后,不少青年反映,对自己读书和治学有一定的帮助。为此。先生于一九八0年将其编集成册,通过内部交流,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后经先生修订,并增入关于经史及阅读、欣赏、研究诗词的方法,改名《古书读校法》,由安徽  相似文献   

14.
朱熹训导门人读书,曾总结出一整套方法。演绎朱熹教导,可得出入、通读、参读、复读、计量、购读六法。出入法讲究虚心接纳与批判性阅读的结合;通读法讲究字求其训,句求其旨,未得其前不求乎后,未通乎此不志乎彼;参读法强调文本与语境的关系,讲究参照阅读,忌孤立看一种书;复读法强调选择一种或数种书,反复读,终生读,将书中知识据为己有;计量法讲究海量阅读,以强化读书训练效果;购读法虽非严格意义的读书方法,但与读书密切相关,讲究读书人为自己建构书斋,以储备知识信息。此六法均与朱熹教导神髓相通,对年轻学子读书学习,尤有助益。
  相似文献   

15.
在宋儒中,朱熹惟独对张载的为学工夫尤其是读书思想最为推崇。他对张载所提揭的“维持此心”、“去旧来新”、“平易其心”、“熟读成诵”诸义均有所继承和发展。这不仅与朱熹为学的坚苦工夫历程有关,而且与他视读书为穷理之一事的思想、为救时学之弊的卫道之心相契合。  相似文献   

16.
朱舜水的治学理论重在讲究师道、重视为学和以作文验其所学。师道即为人之师须治学垂范 ,以达“传道、授业、解惑”之目的。为学即讲究读书之原则与方法 ,博览群书 ,以进入治学之境界。以作文验其所学则是强调亲身实践 ,以检验治学之效果。朱舜水的治学理论是我国古代学术园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立志与读书,是治学前的必要准备;治学的真谛是求真、求深、求创新;为文要有真性情,这便归结到做人.文品即人品,文学即"人学".  相似文献   

18.
读书分两种目的,或为修身(做人)而读书,或为治学(立业)而读书,相应有两种读法:为修身而读书当重在一个“悟”字,为治学而读书则当重在一个“懂”字。《论语》在记载、誊写、编纂各个环节造成了语境缺失,使读“懂”《论语》变得很困难,要读懂《论语》就要尽可能恢复《论语》的语境。其基本做法,就是根据《论语》章中所透露的信息(诸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来追寻某言某事得以发生的场景,以追溯其言语背景。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介绍了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着重讲述《郭沫若的文学道路》成书的经过及其在郭沫若文学研究领域的业绩与治学经验,尤其提出了治学者应具备的“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甘于枯坐冷板凳”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20.
清末岭南学者陈澧的《东塾读书记》在深入阐述朱熹学术思想的过程中,通过对朱熹有关科学的言论的梳理和研究,提出“朱子知算学”“朱子讲求历算…朱子之讲求地理”,对朱熹科学思想作了扼要的阐述,为朱熹科学思想的研究开了先河,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方法以及可供超越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